更新於 2022/02/08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生活..漸行漸遠漸無書...

    文本
    在經濟和科技急速發展之加疊相乘中,全球消費文化的競商比賽從未止歇,恣意縱脫之消費慾望(desire to consume)和消費癖好(propensity to consume)已遭“假借”為正當之需求(need)符號。故是在消費文化吞噬最純粹之需求意念後,商品不再僅是侷限於物品之功能再現,而是產製者意欲透過消費行為傳達商品符號之理念與情感,是以商品被賦予了文化識別價值,主體實則是對商品表意之符號內涵進行體驗和消費,進而形塑出個人之消費偏好、品味、風格、和意識形態。
    由於消費文化之意識形態已在當前之生活世界中漫溢為澤也,且深化入木於各個之消費場域(field)中,“消費”不再是簡單實現商品之購買和使用,也不是經濟生活之必要過程,而是一種涉及到符號或象徵的社會文化之體驗,同時型塑主體之自我認同和社會認同。因此,在加速慾望流通和商品消費之循環效應下,鋪之以拜物之快感,宰制著主體的美學風格和消費生活之交纏,呈現出大眾流行性至小眾精緻高雅之文化光譜,使得不同社會階級之間的“秀異”指標分外鮮明。肇因文化品味和社會階級有明顯之對應連結,由此導出階級慣習(habitus)之展現,“慣習”之符號在消費行動中意指集體性、持久性、能夠起組構作用之行為結果,造成在階級化之社會場域內,菁英和普羅之慣習“禀性”相異,各自存在著「結構同型」之社會關係。此種類聚之社會關係網絡在逐漸積累中,可匯聚轉換成經濟資本,便於主流階級在消費場域(field)內控制商品價格、生產、流通與再生產之機制,並著力形塑消費文化之意識形態和經濟結構符合主流階級之利益。這所關涉之生產和再生產的消費文化社會亦是一種權力再分配之行動,此為當代最著名的社會思想家Pierre Bourdieu揭櫫之消費文化再製理論之內涵。
    緣上所述,如今的消費文化主宰著經濟派動已陷入文化唯物論(Cultural Materialism)迷思。文化與經濟結合,文化成為可販售之商品,文化成為商業符號之代碼陳述著社會生活總集。觸目可見的「文化產業」已再生產淪為「文化工業」,氾濫的機械化、標準化、庸俗化、大眾化之文化製品,已造成主體失去具體容貌之生活。文化工業滲入社會之生活儀式,已漸失“濡化”(enculturation)學習之素養,社會階層的生活組構只存於物質的佈局框架,以商品交換之符號粗糙呈現,文化已被物質完全所“用”,漸失「文化主體性」之意義。拋了文化內囊,生活桎梏於物質載體,空悵望處..已是漸行漸遠漸無書...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