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個人不認識自己,他一生之中將會保持迷惑-黃誌群的一門講堂ep.1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黃誌群的一門講堂ep1】課程影片:
各位朋友大家好,當代印度有一位聖哲叫做 Jiddu Krishnamurti 講過一句話:
認識自己是智慧的開端,如果一個人不認識自己,他一生之中將會保持迷惑。

在希臘的阿波羅的神殿上,有刻著這麼一句話:
認識你自己

從這幾句話當中我們可以關聯到像禪宗說,
明心、見性、明真、分假,所謂的明心見性,就是明白心的運作。
而見到自己的如如本性生命的源頭,那麼再加上一個見的過程當中,一定會明真、分假,明白什麼是真的,那麼把假的部分辨別出來。這個過程就是所謂認識自己的過程。在1992年的時候,我第一次到印度跟一位師父,學活在當下的法門。
從此就開啟了我對靈性修持的一個堅持,什麼是活在當下呢?那位師父說:
沒有過去,沒有現在,也沒有未來。
只是單純地看,單純地聽、單純地覺受。
單純的走路、吃飯,跟自己在一起。

  拋開過去的包袱,傳統的包袱,以及對於未來投射的一種假象。那麼只是像小孩子的眼睛,看、聽、覺受、生活,意識到自己,那麼這時候我們就經驗到,活在當下的片刻。
  這樣的一個當下的片刻,一個片刻接著一個片刻,就是所謂的打坐、修行,在這個生命的過程當中,我們也學過了非常多的法門。像內觀的方法,禪宗的方法、藏傳的方法,以及因為優人神鼓我們也學過了第四道的神聖舞蹈、蘇菲旋轉等。
  在這個過程當中也因為第四道的神聖舞蹈,讓我對第四道的一個理論跟論述非常的感興趣,再加上一個深入研究的過程當中,發現他的理論跟實修是一體的。也從他的論述當中,發現他跟我們所認識的禪宗、密宗、佛教、佛法、基督教、回教等等。
  有個異曲同工甚至是一體的感覺,從這樣的角度來說,有時候我們從第四道的論點來看佛法的時候。會更認知到原來佛法所說的名相、名詞的一些見地其實是相關相通的。
這一系列的分享,我就以第四道的理論、知識, 以及他的修行的方法跟大家做分享。

這個講堂當中會跟大家分享到:

  • 四個中心、五個中心,甚至七個中心
  • 人內在不統一的我
  • 千千萬萬個我
  • 分裂的我、內在的諸我
  • 四種意識狀態
  • 修行過程當中的障礙是什麼
  • 七種人

也會聊到在這樣過程當中,藝術跟自己的關係、跟生命的關係
這看起來是一個不同的一些主題跟內容,可是它們當中息息相關,一環扣一環。

最後我就跟大家說一下,四個中心也就是:

理智中心、情感中心身體中心,又分為運動中心、本能中心。
這個系列會每個禮拜播一次。
祝福每個人平安、下次見。



佛學小字典:

【明心見性】 「明心」與「見性」是一個意思,都指明證、悟見本心佛性(自性清淨心)之意。指佛法修行者能親證妄心與真心之區別。大乘修學,需先見道,明自本有的真實心也,方能如法開修,即所謂「見性起修」、「悟後起修」。
【如如】 1.佛教語。謂諸法皆平等不二的法性理體。如,理的異名。 2.佛教語。指永恆存在的真如。 3.佛教語。引申爲永存,常在。
名相】 五法之一。一切之事物,有名有相,耳可聞,謂之名,眼可見,謂之相,皆是虛假,而非契於法之實性者,凡夫常分別此虛假之名相,而起種種之妄惑也。
看完課程如果有相關問題,歡迎在留言區留言,阿襌師父有機會都會親自回答大家的問題~~~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如果生命是一條認識自己的過程,而我們在過程之中一定會遇到許多關於生命的問題。在這一系列的講堂之中,阿襌師父 黃誌群將會與大家分享關於第四道的理論、藝術與自己和生命的關係以及自己的修行方法。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在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所緣境」就是「方法」,譬如念佛的人,佛號就是所緣境;參話頭的人,話頭就是所緣境;數息的人,數數就是所緣境;修不淨觀的人,不淨的境,即不淨的身體,就是所緣境。緣一境,然後繼續不斷地修,這與《佛遺教經》的「制之一處,無事不辦」完全相同;也就是心繫於一境,就能夠入定,入定而能夠產生三昧,從三昧而得智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經文: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導讀: 【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為何有過去、現在和未來?凡夫心行之處,住色聲香味觸法
Thumbnail
※經文: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導讀: 【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六祖壇經.疑問品第三》云:「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如來有肉眼
Thumbnail
證得清淨的自性,禪宗講「明心見性」。「明心」如何?明心本淨,明白自己心的實相,知道心本來是清淨無染著的。「見性」如何?見性本空,親見自己的自性,知道它與佛性無二,裡面是空性,空性而具證見,雖然是真空但含藏一切妙有。所以,不管修什麼法門,著重在慈善、禪修、苦行、繞塔經行、誦經......著
Thumbnail
常聽人說,從此案到彼岸,想要回歸到純真的赤子之心,是我們的彼岸,而學習認識我們的情緒與思維,則是我們的起步。簡單說,啟示告訴我們這過程就是從**了解自己**、**改變自己**、**要求自己**到**回歸自己**的過程。但這過程應該要怎麼前進,須要什麼要素呢。嘗試來聊聊看。
Thumbnail
我的名字是「中觀」,取自佛教中的八正道: 中,是一種不偏不倚,無執著的立場; 觀,是用智慧去覺察、觀照諸法的實相。 從小不喜歡這頗為中性化的名字,但命運卻很有趣,「中觀」卻成了我一生的修行。 自我覺察,這件事情相當有趣,當你覺察得越深,你越能體認到何謂「諸法空相」。 因為在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在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所緣境」就是「方法」,譬如念佛的人,佛號就是所緣境;參話頭的人,話頭就是所緣境;數息的人,數數就是所緣境;修不淨觀的人,不淨的境,即不淨的身體,就是所緣境。緣一境,然後繼續不斷地修,這與《佛遺教經》的「制之一處,無事不辦」完全相同;也就是心繫於一境,就能夠入定,入定而能夠產生三昧,從三昧而得智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經文: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導讀: 【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為何有過去、現在和未來?凡夫心行之處,住色聲香味觸法
Thumbnail
※經文: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導讀: 【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六祖壇經.疑問品第三》云:「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如來有肉眼
Thumbnail
證得清淨的自性,禪宗講「明心見性」。「明心」如何?明心本淨,明白自己心的實相,知道心本來是清淨無染著的。「見性」如何?見性本空,親見自己的自性,知道它與佛性無二,裡面是空性,空性而具證見,雖然是真空但含藏一切妙有。所以,不管修什麼法門,著重在慈善、禪修、苦行、繞塔經行、誦經......著
Thumbnail
常聽人說,從此案到彼岸,想要回歸到純真的赤子之心,是我們的彼岸,而學習認識我們的情緒與思維,則是我們的起步。簡單說,啟示告訴我們這過程就是從**了解自己**、**改變自己**、**要求自己**到**回歸自己**的過程。但這過程應該要怎麼前進,須要什麼要素呢。嘗試來聊聊看。
Thumbnail
我的名字是「中觀」,取自佛教中的八正道: 中,是一種不偏不倚,無執著的立場; 觀,是用智慧去覺察、觀照諸法的實相。 從小不喜歡這頗為中性化的名字,但命運卻很有趣,「中觀」卻成了我一生的修行。 自我覺察,這件事情相當有趣,當你覺察得越深,你越能體認到何謂「諸法空相」。 因為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