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22|閱讀時間 ‧ 約 13 分鐘

你對愛的定義是什麼?

寫這篇文章好久了,一直拖延遲遲沒有動筆(鍵盤),忽然發現生命中許多事情都在拖延著,沒有計劃,隨意地緩慢進行中。不要緊,過去的時間存在於過去,未來的時間將存在於現在。
沒有意識從何時開始,對愛和關係開始有了執著,不論是人與人之間亦或是我們與自己的愛和關係,認為這是我們大多數人生中最應該要重視的、卻也是最大的難題,因為這是我們生命最大的答案,是一顆萬能藥丸。
為著尋求答案,看了一本經典讀物,叫《愛的藝術》埃里希.佛洛姆(Erich Fromm)在一九五六年寫下的字句,時至今日依然受用。已經是幾個月前看完的書,現在要依靠筆記撿回閱讀時的想法(又再一次提醒自己,為什麼書讀完就要立刻寫筆記和讀後感)。佛洛姆這本書最大的論點就是愛是一種能力,是一種近乎信仰的實踐,紀律、專注、耐性和練習缺一不可。
第一章:愛是一門藝術嗎?
佛洛姆認為,愛的確是一門藝術,一門易學難精,需要知識和努力的藝術。忽然想起,大學時候我們一堆女生很喜歡偷偷擠在一起睡,而睡覺前就是一堆意義不大的說話時間,唯獨有一個我們曾經爭論過的問題,至今依然在腦中擾攘。雪儀有一天突然問起,你覺得愛人是找出來的,還是培養出來的?問題背後原來牽扯到了這個概念,過了接近八年時間,我才終於明白。愛不僅僅是一種愉悅感受,不是一種偶然發生的經歷,我們非但不會墜入其中,我們是製造、練習和使其發生。所以那些一見鍾情和命中注定都僅僅是愛的開始,兩個具有愛的能力的人,一見鍾情,才會有命中注定的故事。
第二章:愛的理論 一、愛:人類生命難題的解答
曾經有一大段的時間,我處於一個迷茫的狀態,找不到自己的生命意義。記得自己當時看了一本卡繆的書,如果沒有記錯,應該是《薛西弗斯神話》"Le Mythe de Sisyphe"。忽然一夜驚醒,發現自己的人生意義是身邊的人賦予的,我想要的人生在這一刻這一個階段,是要正面影響他人。於是我花費許多時間和身邊人聊天,認識他們,了解他們。原來人類真的是群體動物,我們終始一生,或者苦苦追尋的就是被人理解的感覺,一種虛無飄渺、難以捉摸的熟悉感、親切感、歸宿感,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當佛洛姆提出分離感是人類焦慮的根源,就只要嘆氣說聲:對啊!就是這樣!所以我才想要知道愛是什麼,我怎樣才能具備愛的能力!
現代西方社會解決人類分離焦慮的方式,一是狂歡縱慾,二是使自己建立奴性,成為社畜,三是創作,和自己的作品結合。但這三種都是假的合一,是轉瞬即逝的合一,是虛偽從眾的合一,不是人際的合一。唯有與他人在愛中融合,才是我們真正追求的合一,因為人類本來就互相需要。
而成熟的愛,是在保存一己完整的前提下達成的合一,是完整的我主動去愛別人的力量。是在給予的行為中,感受到我的強壯,我們豐饒和我的能力。施之所以比受更讓人快樂,不是因為那是一種剝奪,而是因為給予行為是在表現我的蓬勃生命力。
我們把自己的生命給予別人,是要把我們生命裏活生生的東西給予出去:把我們的喜悅、我們的興趣、我們的了解、我們的知識、我們的幽默、我們的憂愁給予出去。我們便以增強自己生命感的方式擴大了他人的生命感。
因為愛是一種喚起愛的能力,因為我們努力去愛,所以才會明白到愛,然後體察到我們正接受的愛。因為我們信任,所以明白信任的必要,然後感受到信任隨之而來的責任和能力。因為我們具備藝術修養,所以去欣賞藝術,然後感受到藝術帶來的樂趣。當我們努力去愛,然後感受到愛的那一刻,我們就可以清楚地知道,我們正以正確的方式去愛。
佛洛姆提到,愛的基本元素:照顧、責任、尊重和了解,他們是所有愛的形式共有的特質。愛乃對我們所愛者的生命及其成長的積極照顧。因為我們愛著那棵玫瑰,我們日夜看顧澆注,對保護玫瑰產生了獨有的玫責任感,玫瑰成為了我們最珍貴的玫瑰。但是愛裏面也有著尊重,因為我們尊重,所以我們讓玫瑰以自己的方式而不是符合我們需要的方成長。而我們往往在了解一個人的基礎上才能真正的尊重另一個人。以愛和照顧為動機的了解,再去尊重,是最超越和深層次的了解。而劍走偏鋒的了解,是以控制為動機的了解。
原來,在愛的行為中,在把自己給予出去的行為中,在穿透他人生命的行為中,我找到了自己,我發現了自己,我同時發現了我們彼此,我發現了人。
第二章:愛的理論 二、親子之間的愛
母愛的重點,在於確切地感受到,我會被愛是因為我是我。母愛是無條件的,同時不僅不需要被贏得,而且也不能被獲取、被創造、被控制。如果母愛存在,我就是處在至福之中;如果母愛不存在,生活就失去一切美好 - 沒有什麼是我可以去努力的,好讓母愛從不存在變為存在。這種被母親所愛的體驗注定是一種被動的體驗。關於母愛,剛好最近迪士尼上了新動畫,叫做熊抱青春記turning red。還沒有看電影,倒是已經看了好幾篇影評,當中關於華人母親的對望女成龍的描述,時至今日,我依然有同感。對啊,不敢相信再過幾年都三十歲的我,母親依然想要知道我的薪金表現,想要繼續幫我安排代理生活中的一切瑣碎及大事。如果要認真分析成長對每一個人的影響,我相信在我成長過程中缺乏的無條件的愛的感覺,讓我漸漸認為這樣的愛不存在,在內心深處世界的運作就是要從不同形式的交易造成。雖然社會層面而言,這樣的價值觀應該不會影響他人,我也可以符合社會性地生活。但偏偏就是擁有這樣的價值觀的我,遇上了從小沐浴父母愛河的我的前任。因為心底不理解人類為什麼能提供無條件的愛,難以建立信任關係,在一段關係裡面總是按耐不住要挑戰無條件的愛的極限,最後傷害了別人。對前任的傷害其實到現在依然介懷,因為無辜的人受傷害了,就像我無意識地實施了一個傷害別人的社會實驗。不過他看起來生活安好,不打擾應該是最大的尊重。同時其實也很感激前任,因為他教我看見愛的本質,啟發我閱讀和思考,發掘和建立自己愛的能力。同時我也開始嚮往無條件的愛,愛一個人,不是因為具有一些優點,或是因為值得所以去愛,或是因為討來的喜歡。
那麼,在理想的情況下,母親的愛不會阻止小孩長大,不會設法助長小孩的無助狀態。母親應該對生命有信心,因為不會過分焦慮,也因此不會用自己的焦慮感染孩子。他應該希望孩子變得獨立,最後與她分離。父親的愛應該以原則和期望為引導,應該耐性和寬容,不是充滿威脅和專制獨裁。它應該讓小孩在成長過程中對自己的能力越來越有信心,最終允許他成為自己的權威,不再需要聽從父親的吩咐。最終,一個成熟的人會達到這樣的狀態:他同時是自己的母親和父親。在自己愛的能力上建立母性良知,在自己的理性和判斷力上建立父性良知。
第二章:愛的理論 三、愛的對象
如果一個人只愛另一個人,卻對其他人漠不關心,那麼他的愛就不是愛,而是一種共生性的依戀,或是一種擴大的自我中心主義。如果我對某個人說「我愛你」,我必然也能夠說「我愛你之中的每個人,我透過你愛世界,我愛你之中的我自己。」不過,不同種類的愛是依愛的對象不同而分別開來。
兄弟愛是以我了解到他的本質,所以看到我們的共同性,看出我們是彼此兄弟的事實。透過同情無助的人,人開始發展出對自己兄弟的愛,而在我對自己的愛中,我也愛那些需要幫助、脆弱和不安全的人。同情隱含了了解和認同這兩個元素。
與你們一起寄居的外人,要看他像你們中間的本地人一樣;你要愛他好像愛自己,因為你們在埃及地也曾作過寄居的人;我是耶和華你們的 神。
利未記 19:34 (聖經新譯本)
母愛的兩個層次,其一是照顧和責任,是保護小孩生命與成長的必須。另一個層次超越保護,是一種態度,會在小孩心中灌注生命的觀念,讓他們覺得活著真好。就如上文提及那種無條件和一無所求的愛,大概是最難達成的一種愛了。一個真正充滿愛的母親,是她甘願忍受與孩子分離,而且即使分離之後依舊愛著孩子。
因為愛在本質上沒有分別,男女愛的重點是一種出自意志的行為,是一種決心,要把自己的生命全然委身給另一個人。一個對我而言特殊且具吸引力的個體。所以我們要有決心,同時要有吸引力。
自愛,是肯定一己生命、快樂、成長、自由,植根於一個人的愛的能力,一個人對自己的尊重、負責和了解。
對神的愛,是所有愛中我依然在理解當中的愛。佛洛姆認為愛是一種合一的體驗,愛上帝既不是在思想中了解上帝,也不是心中存有愛上帝的意念,而是繫於和上帝合一的體驗。是對生活方式的強調,因為上帝是人類的究極目標,我們應當活出神的樣式,生活中的一切行為全都應該奉獻給追求了解上帝,但這種了解不是透過正確的思想,而是透過正確的行為。在一開始,人類對神的愛是一個無助小孩對母親女神的依戀,然後他順從地依戀著想父親一樣的神,然後他打到成熟階段,不再把神看成外在力量,而是把愛和正義的原則整合到自己的身上,變為和神同一。最終,他只是以詩意和象徵的方式談論神。
第三章:現代西方社會中的愛及其解體
佛洛姆在後來的章節把理論放進社會裡面進行討論。在效率和合作掛帥的現代社會中,個人的價值和合作的關係,合理化了自我中心主義,以結合共同利益對抗有敵意和疏遠的世界作為愛的支撐,實際上不是真實的愛。
佛洛姆同時也好像穿越了時空般,來到我面前,批判我從前的變質的愛,是神經質的愛,因為匱乏我仍然停留在對母親的依戀中,把對於母親的感情、期待和懼怕轉移到所愛的人身上。因為從來沒有擺脫嬰兒期的關係模式,以致成年生活的情感要求中仍然尋求這種模式。雖然不影響破壞我的社會生活,當時卻的確在我和前任的親密關係中,產生裂痕和衝突。
第四章:愛的實踐
最後,佛洛姆終於分享了最重要的,愛的秘笈。首要的條件是自律,要主動地保持一生的紀律。是因為相信愛,所以主動地自律地去練習愛人。其次是要專注,我花時間愛你,就專注愛你。第三個條件是耐心,即使慢,即使看不見成果,我也要愛你。最後是要有無上關注的態度,我要把整個生命都奉獻給愛你,至少我要讓整個生命都與愛你聯繫在一起。
練習實踐自律,實施一些顯見和初步的步驟,例如按規律的時間起床,花定量的時間創作,不沈迷於逃避現實的活動(例如看youtube滑ig看綜藝),不過度飲食,做適量運動。在實踐這些紀律時,讓它們成為我們意志的表達,心甘情願地去實踐。
學習專注,練習獨處,自己站立,是因為我想要愛你所以我去愛你,不是因為我自己無法站立而依戀你,因為你不是我的救生員。在與他人的關係中,真正地傾聽,認真看待對方的話,認真看待自己的回答。完全地活在當下。有耐性地實踐練習。練習注意、了解和接受自己內在的聲音,以此練習專注、了解和接受別人的聲音。以事物本來的樣子看待它們,客觀地區分它們本來的樣子和自己慾望和恐懼所形成的它們的樣子。謙卑、客觀和理性地端詳, 幫助其他人發展和實現他們的潛力。
理性的信仰出於對思想的信心,是由於它是我們的觀察和思索的結果。我們對別人、對自己、對人類的潛能有信仰,是由於我們體驗到我們潛能的成長,是由於我們體驗到我們的理性和愛的強大力量。理性的信仰奠基於創造性:根據信仰而生活意味著以創造性的態度生活。
有信仰的前提是有勇氣,有去冒險的能力,隨時準備好接受痛苦和失望。要能夠愛和被愛需要勇氣:斷定某些價值無比重要的勇氣,把一切押注在這些價值上的勇氣。要把生活中的種種困難、挫折與傷痛看作可讓我們得到強化的挑戰,而非不應該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不公道懲罰,也是需要信仰和勇氣。去愛意謂得不到擔保地委身,是把自己完全給出去,希望我們的愛會在被愛者身上喚起愛。愛是一種信仰行為,信心少的人愛也少。
人要能夠去愛,他必須被安置在他最崇高的位置上。經濟機器必須是為他服務,而不是他為它服務。他必須能夠與人分享經驗,分享工作,而不只是分享利潤。在這樣組織下的社會,人的社會天性和愛的天性不是與他的社會分離,而是兩者合一。
我相信這是一本值得一看再看的好書,因為愛是我們終此一生都需要一直實踐練習的課題。我相信在我們生命中的不同階段閱讀這本書,都會有不同的感悟。去年的我關注在愛人的章節,現在的我關注在愛神的章節,希望未來自己可以明白可以幫助愛在社會中實踐。
願我們都可以成為可愛的人。信仰,勇氣,自律,專注,耐心,獨立,共情,了解,尊重,選擇,投入,責任。關鍵詞太多,盡量寫下。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