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06|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方格子26]一張照片一個故事7

風格」到底重不重要?
不論是在寫作上、繪畫上,還是在處理事情上,「風格」好像都影響著最後的結果,不論是作品呈現,還是某件事以什麼方式收尾。同時,風格似乎會成為一種讓其他人認識自己的媒介,並在他人眼裡形成如下想法:「這個人的作品/處世方式就是這樣子呀」,或「我認識的XX的確就是如此,很有他的風格」,然而,最近翻翻舊照突然發現自己在創作上的風格,是不太一致的,尤其繪畫這一塊特別明顯。
上一篇藍色小小世界,臉貓分享了水彩插畫。
這一篇照片故事,則是想分享之前無意間翻到手機照片裡拍攝、於父親節時畫下的明信片卡片。
自出國後,和家人的聯繫方式就頂多是視訊了。
不知道為什麼,其實我很享受這種獨自在異鄉的感覺(偷偷說)。憑良心講,我擁有一對負責且人不錯的父母,但是,如果我能夠自己旅行、自己去採買、自己去圖書館或去看電影,甚至是長時間自己一人過生活,對我而言,是比與家人一直共處一室還享受的事。
我很願意一直保持獨自一人的狀態,因為唯有獨自一人,我才可以更深入地進入文字並更仔細地思考,然後記憶,而唯有獨自一人,我也才可以更充分地汲取書中或電影裡才能給予我的經驗(而那些經驗對我而言比真實世界來得精彩,除了旅行外。)
不過,畢竟身而為人,總還是得社交。所幸,在網路發達的時代,社交變成可以與擁有同樣興趣的人交流,對臉貓而言終於成為有趣的事。
然而,畢竟身體還是存在實體社會,這時就避不掉那些實體社交了,那些因為空間而相遇,但話題對不上或觀念不合,甚至還有些負面情緒,這時,實體社交不免就有點「義務感」。
不過,既然是義務就肩負起它吧!這麼說或許蠻糟糕的,但曾經讀過一句話,指出真正的獨處是來自可以與人相處後的獨處,因此,我想就還是與人為善相處,只是,私心會希望還是可以有多點獨處時間,或是實體社交的時間少一點,網路社交的時間多一點就是了。
然而,不想社交不代表不想關心。
偶爾覺得實體社交像義務,但不一定要標上「沈重」這個形容詞。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性格,而臉貓也是。所以後來想想,我只是較善於默默關心想關心的人,然後想要儘量讓每次社交都能進入有意義的深聊罷了。
那個父親節,我畫了一張卡片。
畫卡片、買禮物,對以前還在台灣的我而言有點膚淺,因為我更喜歡了解爸媽的對世界的觀點,聽他們說以前的故事,然後默默記起來。
記憶在交流和相處裡產生,並不是一張卡片或一份禮物就可以取代的,這也是為什麼有人說「陪伴才是最珍貴的禮物」。
然而,我內心深處又渴望獨處,所以出了國後,反而達到了某種平衡。
那年的父親節,我畫了如下的卡片:
一張卡片。
一張卡片。
是用墨水筆畫的,所以可以畫得很細,然而因為從來沒學好素描,所以是幅不符合鳥體工學的畫。
整體並不大,當時剛好桌面有個一日圓,所以就拿來比對了。
當初會畫下這幅畫,其實是因為家中有幅剪紙,帶有點國畫風格,是爸爸很珍惜的一幅畫,想著那幅畫,最後就畫出了這張卡片。
但說起來,其實長到這個年紀,臉貓還是不知道貓爸究竟真正喜歡的東西是什麼?不論是用品或食物,每當臉貓問貓爸喜不喜歡、好不好吃時,他頂多會說一句:「阿不就是這樣?」但更多時候他是靜默不語的。
除了一樣,他曾強烈表態過喜歡,那就是:「書。」而且那還是很久以前透過心理遊戲之名訪問貓爸而得的。
**
想想,臉貓的獨處似乎有點遺傳的跡象呢?
不過,說真的,也許獨處也沒什麼不好,畢竟很多事情真的只有在獨處時才能好好做,包含靜下心畫張畫也是。
但是,現在的臉貓也有點困惑,「風格」這件事,究竟重不重要呢?還有,自己是不是在處理事情時,也風格多變,甚至可能讓人摸不著頭緒?
不過,想想也許這就是人生的過程吧,那些嘗試的足跡,走過的路,最後多少應該可以形成更一致的風格,構成所謂人生。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