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01|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通勤

畢業後剛開始上班的時候我住在淡水,公司也在淡水,騎機車約莫10分鐘車程,很快。印象比較深刻的是:公司8點上班,如果我睡到7點40分才起床,匆匆梳洗出門,還趕得上打卡,不會遲到。那時候我只是小小的研發工程師,對加班深惡痛絕。每天能夠準時下班,用最短的時間回到家,擁有屬於自己的時間,就是一種幸福。
後來我搬去台北市,公司也遷廠到觀音,通勤對於我的工作與生活產生了很巨大的影響。公司雖有安排交通車接送住在台北縣市的同仁,但是當時西濱快速道路還沒完工,最快的路徑是走國道一號再接國道二號,下高速公路以後還要再走一段路才到公司。不塞車的狀況下,單程差不多要一個小時,如果遇到周五下班尖峰時間或意外路況,花兩個小時在交通車上也是常有的事。交通車座位不甚舒適,也沒有智慧型手機可打發時間,除了睡覺沒什麼事情可做,實在很浪費生命。
搭交通車三個月後,我受不了這樣的生活品質,決定搬到桃園,離公司近一點,縮短通勤距離與時間。當時選定的是離觀音不太遠,生活機能還不錯的中壢。為了通勤以及生涯發展,還有安全考量,買了生平第一輛汽車。單程的通勤時間約半小時,這算是我能接受的極限了。我還是待在研發部門,但是擔任小主管,開始有些平日或周末加班的機會。待久了漸漸找到工作的樂趣,也就不再追求準時下班。有時候手邊事情告一段落,跟同事閒聊幾句再走,不用擔心交通車要準時發車,享有自己的工作彈性,也是挺好的。
又過了幾年外派德國,住在同事留下的慕尼黑市區公寓,公司則位於30公里外的小鎮,每天開車通勤。30公里看來不近,實則還好,因為住處跟公司都離交流道不遠。我觀察到有個現象很有趣,在無速限且寬敞的高速公路上,我上班的車速大概是130-160公里/小時,但是下班的車速經常會落在160-180公里/小時,有時甚至不知不覺就開到200-220公里/小時。這或許是下班後歸心似箭的表現吧?我雖不討厭工作,且在工作上找到很多成就感與樂趣,但潛意識裡可能還是有點抗拒,所以才會在早晨上班路上沒辦法太用力踩油門。
轉調美國以後,我故意找了個離公司不到10分鐘車程的房子,把通勤時間壓縮到最短。這為我的生活帶來很多便利:首先當然是讓我可以擁有更多自己的時間;其次是小孩念國小,有很多活動或者臨時的小病痛,如果我太太忙不過來,我可以很方便地從公司去離家不遠的學校處理;再來,如果我需要靜一靜,例如思考年度計畫或者工作上的疑難雜症,隨便穿個短褲拖鞋,鑰匙一抓我就可以去公司,一個人安靜地處理。這種獨處時段的生產力,往往是正常上班時間的好幾倍,有時候只花一個小時,就能在工作上獲得很大的進展。
前幾年再度調回台灣,我依樣畫葫蘆,選了個離公司很近的公寓居住,享有前面提到的種種便利與效率。唯一不同的是,每個禮拜有一天,我會從新竹回桃園開會。前面提到的西濱快速道路,已經分段完工通車,我的通勤時間也從一小時逐漸減少到50分鐘左右,而且在快速道路上駕車,比較不花腦力,不像在平面道路上走走停停。我的車子沒有自動駕駛功能,為了行車安全,途中頂多只能播放音樂或談話性節目。雖然聆聽知識性的節目能增廣見聞,學習新知,但在時間的運用上,效果還是有限。而且為了準時上班,得要提早一小時起床出門,也是辛苦。我不禁敬佩起那些住在台北或新竹,每天通勤至桃園的同事們,每天來回花費至少兩個小時在路上,損失了工作之外極為有限的清醒時間,而且回收極為有限。真希望自動駕駛可以盡快發展成熟,雖然不能節省通勤時間,但至少在通勤過程中,人們可以做更多的事情,或至少睡得更安穩。
現在的我,雖不像剛畢業時那樣,認為花在工作與通勤上的每一分鐘都是罪惡,不過我還是很在意時間運用的效率,希望盡量減少不必要的通勤時間。目前看來,通勤30分鐘差不多就是我能忍受的極限了。如何花費最少的時間,完成最多的工作,然後在剩下的空閒時間裡,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這對我來說是相當重要的。
我也常常覺得我很幸運,不用在住房與通勤之間做出太大的犧牲。很多人因為種種原因選擇了長時間通勤,常見的狀況包括:買下比較便宜地段的房子、配合同住家人的工作地、比較好的生活機能、為了小孩選擇學區房……等等。對此我心懷感激,不用因為這些原因而花費大把時間通勤,能心無旁鶩地工作,然後盡情放鬆。
今後如果再變更工作地或居住地,我想我還是會按照這個邏輯來安排:縮短通勤時間,讓自己的生活更有彈性。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