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清朝社會現象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清朝婦女的老照片 (網絡圖片)
「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晚明陳繼儒在其《安得長者言》摘錄這句來自長輩的寄語,並為它寫下了註腳,認為女子能夠通文識字,明白道理,是一件好事,但如果醉心於通俗文學,便會挑動邪心,甚至做出不合禮法的事情,如果這樣,寧願選擇不識字,過安分守己的生活。
換言之,「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原意不是鼓吹婦女目不識丁,而是強調女子教育的功能性,在男尊女卑的傳統下,女性的「無才」在於把「才」隱藏起來,不搶掠男性家庭成員的光茫。可怕在清初的社會實境,「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觀念在社會流行起來,成為輕視女子教育,甚至否定女性接受教育的理據。
女子的「無才」不等於「無知」。從社會功能的角度,不是女性不可以學習,而是學習的局限性,教育只是一種賢妻良母的「職業」訓練。因此,在「女子無才便是德」的社會觀念下,出現看似矛盾的現象,清初流行的女子教育讀物非常豐富,例如王相整理古代女教而編成「女四書」,又如藍鼎元的〈女學〉,賀瑞麟的〈女兒經〉等。
女子的「無才」不等於「文盲」,但既然女子只需要照顧家庭,代表夫君在家中盡孝道,那麼,為何需要接受高深教育呢?這種功能性的教育目標,反映在清初的《溫氏母訓》,「婦女只需要識柴米魚肉數百字,多識字無益而有損」。換另一個說法,女子教育不在於才智的培育,學習的目的不在於學問,而是學以致用,如烹飪、縫紉、祭祀等技能。
對於女子的「無才」,時人走進了極端,認為讀書識字會使女子心智得到激化,以至未能安分守己,做出不合禮法的事。理學提倡極端的節義,對個人欲望加以遏抑,讀書識字既然有礙女性的天職,加上所謂「婦人識字多誨淫」,把風月女子與詩詞唱和聯繫起來,「吟風弄月」絕不是良家婦女所為,漸流行完全否定女性學習的社會觀念。
清代的紅樓夢繪本展現另類婦女形象 (網絡圖片)
然而,清朝流行「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觀念,對其內容卻沒有共識,實踐的程度有很大差異。當時有批評「否定女子教育」的觀念,如呂坤主張對待女子應該「教以正道,令知道理」,熟讀女教讀物。又如〈女範捷錄〉列舉古代列女故作為教材,說明女子「知書識禮,達禮通經」才能令世人讚譽。
在「女子無才便是德」的社會現象下,同時出現才女與女性作品不勝枚舉的現象,陳維崧《婦人集》收錄明清幾十位著名女性,反映當時婦女習文風氣的盛行,著名的清代女文學家有顧太清和賀雙卿等。值得補充的是,這些才女通常出生於不是典型的書香世代,對禮教的執著較輕,在不阻礙家中男性的發展的前題下,給予她們較自由的發展空間。
「女子無才便是德」,這觀念從何時何地興起,已難以追查,但這屬於清朝的社會現象應當沒有爭議。它反映了男尊女卑的傳統社會對女子教育的輕視,卻未必是完全否定,它的呈現方式是多元的,但共通點是有強化對女子的生活限制的作用,把她們的活動困於家庭角色中。
avatar-img
21會員
88內容數
從中國歷史科老師的崗位退下來,一直有總結多年工作的心願,於是構思了這個看起來有點怪的主題,「退一步… 學習中國歷史」。「退一步」,意思是從純功利的學習模式後退一步,讓自己的目光開闊一點,在滿足考試基本要求的同時,稍微觸摸多一點歷史學習的味道。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Wai Shing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貞節觀念指妻子對丈夫的關係保持專一,宋代理學盛行,提倡「存天理,去人欲」,把慾望妖魔化,認為「餓死事小,失節事大」。至清時期,理學深入民間,女性追求貞節,由個人的道德選擇,變成社會給予女性的沉重枷鎖,由社會鼓吹的道德價值,變成國家推動的社會制度,女性的獨立自主被否定,被視為女性地位最低落的時期。
清末新政是回應八國聯軍的戰敗處境,滿清在「門戶開放」政策下勉強延續,加上戰敗帶來普遍的不滿情緒,立憲派與革命派急速冒起,對滿清構成壓力,慈禧因此體會到全面改革的必要,於1901年初以光緒帝名義下詔改革。
義和團興起於山東,宣稱「刀槍不入」,以「扶清滅洋」為號召,其活動移向直隸,手段也趨於激烈及殘暴,日本使館書記及德國公使被殺,京師秩序失控。從這個角度,列強對滿清百姓的欺凌導致義和義興起,義和團在京師失控的排外威脅列強國民的安全,兩者同時是真實,誰是誰非,是個人立場的選擇。
傳教士 (包括基督教和天主教) 與百姓的衝突被稱為「教案」,從鴉片戰爭至八國聯軍的六十年間,估計發生共四百餘宗教案,也有估計達一千宗,總之不是偶爾事件。為甚麼傳教士與百姓不斷發生衝突呢?
認識晚清基督教,不但是學習能力的考驗,也是個人冷靜程度的挑戰。關於傳教士對中國的影響,太多人先戴上有色眼鏡,或把傳教士都看成添上神聖光環的使者,即使有錯誤,也是無辜被利用的;又或把傳教士都看成與列強槍砲互相掩護的侵略者,即使有貢獻,也不過是糖衣阱陷。
一張西方的政治漫畫,一位象徵慈禧的女士,從象徵光緒帝的年輕人手上奪過字條,字條上以英語寫上「改革」一詞,女士面露不悅,以左手扭著年輕人的耳朵,年輕人顯得驚慌失措,沒有甚麼反抗的能力。漫畫表達了維新運動被慈禧輕易廢止的觀點。
貞節觀念指妻子對丈夫的關係保持專一,宋代理學盛行,提倡「存天理,去人欲」,把慾望妖魔化,認為「餓死事小,失節事大」。至清時期,理學深入民間,女性追求貞節,由個人的道德選擇,變成社會給予女性的沉重枷鎖,由社會鼓吹的道德價值,變成國家推動的社會制度,女性的獨立自主被否定,被視為女性地位最低落的時期。
清末新政是回應八國聯軍的戰敗處境,滿清在「門戶開放」政策下勉強延續,加上戰敗帶來普遍的不滿情緒,立憲派與革命派急速冒起,對滿清構成壓力,慈禧因此體會到全面改革的必要,於1901年初以光緒帝名義下詔改革。
義和團興起於山東,宣稱「刀槍不入」,以「扶清滅洋」為號召,其活動移向直隸,手段也趨於激烈及殘暴,日本使館書記及德國公使被殺,京師秩序失控。從這個角度,列強對滿清百姓的欺凌導致義和義興起,義和團在京師失控的排外威脅列強國民的安全,兩者同時是真實,誰是誰非,是個人立場的選擇。
傳教士 (包括基督教和天主教) 與百姓的衝突被稱為「教案」,從鴉片戰爭至八國聯軍的六十年間,估計發生共四百餘宗教案,也有估計達一千宗,總之不是偶爾事件。為甚麼傳教士與百姓不斷發生衝突呢?
認識晚清基督教,不但是學習能力的考驗,也是個人冷靜程度的挑戰。關於傳教士對中國的影響,太多人先戴上有色眼鏡,或把傳教士都看成添上神聖光環的使者,即使有錯誤,也是無辜被利用的;又或把傳教士都看成與列強槍砲互相掩護的侵略者,即使有貢獻,也不過是糖衣阱陷。
一張西方的政治漫畫,一位象徵慈禧的女士,從象徵光緒帝的年輕人手上奪過字條,字條上以英語寫上「改革」一詞,女士面露不悅,以左手扭著年輕人的耳朵,年輕人顯得驚慌失措,沒有甚麼反抗的能力。漫畫表達了維新運動被慈禧輕易廢止的觀點。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明清女性在社會上有獨特的「貞女現象」,意即不論未婚夫的生死,女子將終生忠貞其丈夫,故而在社會風俗上明顯透過道德意識約束女性行為,禮教仍是女性的枷鎖。 然而在清代中葉時,卻出現了像吳藻這般在清詞史上揮灑濃墨重彩一筆的女詞人,從她的創作中可看出其不同於時代的性別意識。
晚清的一本雜記,有著這麼一段故事。 有個人考上秀才後,決定去青梅竹馬的女生家中提親,但是多年的農作,那位女生有點膀大腰粗。同科上榜的同年紛紛勸導這位秀才多做考慮,因為萬一進士及第,那可就是正途出身的官了,而這位女生恐怕沒有個官夫人的樣子! 秀才只跟同年說:今之女子尚肥!還是迎娶進門了。 今之女
Thumbnail
如果正義,就是正確的付出,而沒受過教育、不會思考的人們,就連學習模仿也被認為是野蠻時,自由、平等、博愛,是怎麼在人類個體之間,不同程度的文明與野蠻中,成為普世價值?
Thumbnail
幹話時間 女子無才便是德,說的真是好! 其實這只是下句,還有上句 上句是 丈夫有德便是才 所以完整的一整段話看下去 丈夫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 男性有好的德性,就是有優秀的才能 女性沒有好的才能,也要有好的德性 說得好! 說得
Thumbnail
有德有才是上品,有德無才是中品,無德無才是庸品,無德有才是毒品。
Thumbnail
在一系列「才女」群像刻畫的同時亦描繪對「才女的恐懼」的男性心理,是否男性在愛情的抉擇中,其實害怕自己在「女強人」面前顯得平庸呢?
Thumbnail
女性投入職場,接著爭取到投票權,象徵平等婦女節出現;說的好像,在進工廠打卡以前,女性都沒在工作一樣。維京時代的女性,是真正意義上的一家之主,婚後尤其,根本沒空出去漂亮,反而男人幫彼此會比誰瞎趴。不過,維京女性在穿搭上仍然很有 sense,講究都在細節裡。
Thumbnail
「可以細心溫柔的照顧他人並注意周遭環境的變化」幾乎是每個女性的必備學分,只有修得好不好,沒有可以不修的選項。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明清女性在社會上有獨特的「貞女現象」,意即不論未婚夫的生死,女子將終生忠貞其丈夫,故而在社會風俗上明顯透過道德意識約束女性行為,禮教仍是女性的枷鎖。 然而在清代中葉時,卻出現了像吳藻這般在清詞史上揮灑濃墨重彩一筆的女詞人,從她的創作中可看出其不同於時代的性別意識。
晚清的一本雜記,有著這麼一段故事。 有個人考上秀才後,決定去青梅竹馬的女生家中提親,但是多年的農作,那位女生有點膀大腰粗。同科上榜的同年紛紛勸導這位秀才多做考慮,因為萬一進士及第,那可就是正途出身的官了,而這位女生恐怕沒有個官夫人的樣子! 秀才只跟同年說:今之女子尚肥!還是迎娶進門了。 今之女
Thumbnail
如果正義,就是正確的付出,而沒受過教育、不會思考的人們,就連學習模仿也被認為是野蠻時,自由、平等、博愛,是怎麼在人類個體之間,不同程度的文明與野蠻中,成為普世價值?
Thumbnail
幹話時間 女子無才便是德,說的真是好! 其實這只是下句,還有上句 上句是 丈夫有德便是才 所以完整的一整段話看下去 丈夫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 男性有好的德性,就是有優秀的才能 女性沒有好的才能,也要有好的德性 說得好! 說得
Thumbnail
有德有才是上品,有德無才是中品,無德無才是庸品,無德有才是毒品。
Thumbnail
在一系列「才女」群像刻畫的同時亦描繪對「才女的恐懼」的男性心理,是否男性在愛情的抉擇中,其實害怕自己在「女強人」面前顯得平庸呢?
Thumbnail
女性投入職場,接著爭取到投票權,象徵平等婦女節出現;說的好像,在進工廠打卡以前,女性都沒在工作一樣。維京時代的女性,是真正意義上的一家之主,婚後尤其,根本沒空出去漂亮,反而男人幫彼此會比誰瞎趴。不過,維京女性在穿搭上仍然很有 sense,講究都在細節裡。
Thumbnail
「可以細心溫柔的照顧他人並注意周遭環境的變化」幾乎是每個女性的必備學分,只有修得好不好,沒有可以不修的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