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從不存在公平的比較。同樣是默許式的外遇,<在車上>和<深水>(
你不會厭倦幸福嗎?│深水)面向截然不同的市場。前者的艱澀不僅是對準藝文小眾的胃口,也是導演刻意呈現的不是大可戲劇性的事件與決定,而是角色做出決定「後」的狀態,這也註定本片清淡的調性,因為它的清淡、幽微過於普世性,人們多麼不擅長面對那些也曾有過、有如在平靜水面漂浮盪漾的情緒,以致於熟悉到無從辨識,若非那份如谷崎潤一郎所述、對「陰翳」格外敏銳的東方式微觀審視(《陰翳禮讚》原作所談的是日本文化獨特的幽寂美學),才能將人生的晦闇淬鍊成可被咀嚼之物。
而類型化的<深水>反而欠缺了「深度」,重心放在賣弄性感和肉慾、謀殺暴力帶出的懸疑,導致角色對幸福的質疑淪為中產階級的無病呻吟,體現了西方思維的短版,不夠自信若順著情節往人性深掘會得到怎樣的結局、作品是否會找得到自己的觀眾,更重要的是,這群觀眾能否帶來好的回收。當然,<深水>並非一無是處卻也無法稱為佳作,卻也是這樣的比較讓我們更能理解<在車上>為何無法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而是「最佳國際影片」,奧斯卡獎透過簡化真理的方式逐步建構出一套世界大同的(娛樂)價值,本片試圖探索的自然不在同個基準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