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最早的地球生命史是從膜的形成開始的,那麼我們也許可以藉由微觀力學的角度來猜測:最早的細胞應該是從許多小顆的球狀體演化而出的。
當然,也許會有非常喜歡吹肥皂泡的讀者反駁說:「可是,也有很多大泡泡的形狀是不規則的,你怎麼知道最早的細胞就是小顆小顆的球狀體呢?」
這當然是可能的,不過,一般來說大泡泡比較容易破,而且破掉時都還是會變成小小的球體。更重要的是,由於泡泡變小時,在大多數的狀態,會朝「保持最小表面積」的方向進行,所以將早期細胞最穩定的結構設定為小球狀,應該還算合理。
「等一下!你是說『球體』的表面積永遠會是最小嗎?」也許有讀者會懷疑這個答案。
關於這個問題,我們可以這樣解釋:「就數學而言,在一群各種體積相同但是形狀不同的量體中,球體的表面積最小,所以,大多數的泡泡在運動中會為了減少表面張力,自我修正為表面積最小的球體。」也就是說,如果泡泡的形狀太大而且太有個性,大多會在運動過程中自動破掉。
另一方面,大海在有些情況下的確可能生成大量的泡泡,而這些泡泡如果互相重疊,就會形成泡沫。在特殊的條件下,比如說海水中含有大量的鈣又遇上其他無機鹽和二氧化碳的氣泡,泡沫的存在就不會像安徒生童話中的人魚公主的結局那般化成海上的泡沫隨風而逝,反而是形成有一個個空洞的堅硬岩石,見證永恆 —— 有科學理論就推測,最早的生化反應爐就是泡沫在海底火山噴發的過程中建造的,而最早的細胞應該也是在這一個個酸鹼不平衡的小孔中生成的。
不過,雖然膜的力學和肥皂泡很相似,但隨著各種生物分子在細胞膜內逐漸累積,細胞和細胞膜的作用機制也就和泡泡越來越不相同,因此我們接下來要超越泡泡,試著從現存的「無定形生物」(amorphea)尋找早期細胞的演化歷程。
所謂的「amorphea」 是一個很潮的字,其中的morphe 源自希臘字根,意思是形式(form),字首的a 常有否定的意思,所以「amorphea」就是沒有固定型態的細胞或生物。(順道一提,生物學中的型態學英文就叫 morphology,也是來自 morphe 這個希臘字根。)
這些無定形生物在力學上仍有許多性質和泡泡很像,但比起泡泡,這些生物體們的狀態穩定多了:不但不容易破,而且還懂得同類相聚、成群結隊。
「你這麼說,究竟有什麼證據?這種說法,豈不是和『上帝』或『神佛』之說一般虛無難論?」想必有讀者會如此懷疑。
以上的說法確實有很多純屬大膽臆測,卻也非純屬空穴來風,至於其靈感來源或推論依據,主要是源自於對現有的一些活化石的觀察。這意味著,在現今的地球生物中,雖然有許多是遠古地球不曾出現過的生物種類,但仍有許多生命型態與很久很久以前的祖先非常相似。
比如說,細胞黏菌。它們的生命型態,因爲模糊了「群居的單細胞生物」和「單一的多細胞生物個體」的界線,所以成為生物學家邦那(Bonner)終生研究的對象。(下圖即為邦那為黏菌拍攝的影像。)
黏菌的生活史既有各自求生的階段,也有共同聚集在一起的階段,更有突然爆裂又各自回復到單細胞的階段。所以,用三國演義中「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名句來形容黏菌的生活史,似乎也很恰當。更重要的是,若將黏菌的生命史對照地球生命的演化史,一個有趣的問題自然浮現:「為什麼黏菌們有一段時間可以集中在一起,卻又無法持續下去呢?」
這個問題的答案可以很簡單也可以很複雜,不過,如果我們拿出「奧坎的剃刀」,依據「越簡單的答案越可能是對的答案」這個原則,那麼我們可以猜黏菌當初會聚集在一起,是因為大家都會分泌一種有「連結力」的物質讓大家擊中在一起,但是等到他們確實連在一起一段時間後,因為他們沒有辦法組合成為一個穩定的結構,所以大家只好再度分開,各覓生計。
從這個角度來理解中國歷史中的「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的典故,也就不難推想西周初年天下為何可以回歸平靜⋯⋯因為,周公的口水和黏菌的分泌物一樣,是有黏性的啊!
當然,照儒家一般的解釋,是因為周公總是很有禮貌地對待有才之士,並且認真地為大家排解困難和糾紛,所以周朝各諸侯國才願意乖乖地接受分封後繼續「黏」在一起。只是,到了後來,各個諸侯國本身的結構慢慢隨著時間改變了,原來的黏性分子漸漸沒法黏住彼此,加上外力(犬戎)衝擊,只好將京師從鎬京遷到洛陽。
回到正題:黏菌細胞之所以會進入群體狀態,應該是這期間大家都會分泌黏性物質,而這種黏性物質在漫長的演化過程中,其實都一直繼續在許多生命體中扮演重要角色。
也就是說,在後來多細胞生命體出現後,細胞與細胞之間之所以能夠長久和睦相處,這種存在於細胞與細胞之間的黏性生物分子依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比如說,在護膚界大名鼎鼎的膠原蛋白就是一種存在於細胞之間的黏性物質。
不過,膠原蛋白可不是存在於人體的皮膚而已,這種蛋白質其實算是多數動物體內細胞間主要的蛋白質,含量約佔體內總蛋白質的 25% 到 35%。除此之外,膠原蛋白更是形成骨骼、軟骨、肌腱、韌帶、血管、眼角膜的重要結構性蛋白質。可以說,人體生成膠原蛋白的機制如果出了差錯,人體的結構與生理也會隨之出現問題。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人體的結構問題是因為膠原蛋白的生成機制無法順利運作,那麼,光是補充膠原蛋白的營養品也是無法解決問題。
因為,這就像生物體很多其他生物分子一樣,只有讓生物能夠自行製造膠原蛋白,生物體才算處在相對健康的狀態。
當然,這也不是說,適量補充膠原蛋白之類的營養品無助於身體結構與機能的維持。畢竟,如果問題是在生產膠原蛋白的原料不足,那麼補足了原料,加上適當的活動,許多生理問題自然能獲得改善。
不知各位讀者,在聽完上述的解釋後,對於現在所處的社會組織中出現的各種問題,是否更有感悟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