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與人:地球生命史中的太極原理 (中)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如果說,最早的地球生命史是從膜的形成開始的,那麼我們也許可以藉由微觀力學的角度來猜測:最早的細胞應該是從許多小顆的球狀體演化而出的。
當然,也許會有非常喜歡吹肥皂泡的讀者反駁說:「可是,也有很多大泡泡的形狀是不規則的,你怎麼知道最早的細胞就是小顆小顆的球狀體呢?」
這當然是可能的,不過,一般來說大泡泡比較容易破,而且破掉時都還是會變成小小的球體。更重要的是,由於泡泡變小時,在大多數的狀態,會朝「保持最小表面積」的方向進行,所以將早期細胞最穩定的結構設定為小球狀,應該還算合理。
抽象的膜狀球體
「等一下!你是說『球體』的表面積永遠會是最小嗎?」也許有讀者會懷疑這個答案。
關於這個問題,我們可以這樣解釋:「就數學而言,在一群各種體積相同但是形狀不同的量體中,球體的表面積最小,所以,大多數的泡泡在運動中會為了減少表面張力,自我修正為表面積最小的球體。」也就是說,如果泡泡的形狀太大而且太有個性,大多會在運動過程中自動破掉。
另一方面,大海在有些情況下的確可能生成大量的泡泡,而這些泡泡如果互相重疊,就會形成泡沫。在特殊的條件下,比如說海水中含有大量的鈣又遇上其他無機鹽和二氧化碳的氣泡,泡沫的存在就不會像安徒生童話中的人魚公主的結局那般化成海上的泡沫隨風而逝,反而是形成有一個個空洞的堅硬岩石,見證永恆 —— 有科學理論就推測,最早的生化反應爐就是泡沫在海底火山噴發的過程中建造的,而最早的細胞應該也是在這一個個酸鹼不平衡的小孔中生成的。
不過,雖然膜的力學和肥皂泡很相似,但隨著各種生物分子在細胞膜內逐漸累積,細胞和細胞膜的作用機制也就和泡泡越來越不相同,因此我們接下來要超越泡泡,試著從現存的「無定形生物」(amorphea)尋找早期細胞的演化歷程。
所謂的「amorphea」 是一個很潮的字,其中的morphe 源自希臘字根,意思是形式(form),字首的a 常有否定的意思,所以「amorphea」就是沒有固定型態的細胞或生物。(順道一提,生物學中的型態學英文就叫 morphology,也是來自 morphe 這個希臘字根。)
這些無定形生物在力學上仍有許多性質和泡泡很像,但比起泡泡,這些生物體們的狀態穩定多了:不但不容易破,而且還懂得同類相聚、成群結隊。
「你這麼說,究竟有什麼證據?這種說法,豈不是和『上帝』或『神佛』之說一般虛無難論?」想必有讀者會如此懷疑。
以上的說法確實有很多純屬大膽臆測,卻也非純屬空穴來風,至於其靈感來源或推論依據,主要是源自於對現有的一些活化石的觀察。這意味著,在現今的地球生物中,雖然有許多是遠古地球不曾出現過的生物種類,但仍有許多生命型態與很久很久以前的祖先非常相似。
比如說,細胞黏菌。它們的生命型態,因爲模糊了「群居的單細胞生物」和「單一的多細胞生物個體」的界線,所以成為生物學家邦那(Bonner)終生研究的對象。(下圖即為邦那為黏菌拍攝的影像。)
黏菌之舞
黏菌的生活史既有各自求生的階段,也有共同聚集在一起的階段,更有突然爆裂又各自回復到單細胞的階段。所以,用三國演義中「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名句來形容黏菌的生活史,似乎也很恰當。更重要的是,若將黏菌的生命史對照地球生命的演化史,一個有趣的問題自然浮現:「為什麼黏菌們有一段時間可以集中在一起,卻又無法持續下去呢?」
這個問題的答案可以很簡單也可以很複雜,不過,如果我們拿出「奧坎的剃刀」,依據「越簡單的答案越可能是對的答案」這個原則,那麼我們可以猜黏菌當初會聚集在一起,是因為大家都會分泌一種有「連結力」的物質讓大家擊中在一起,但是等到他們確實連在一起一段時間後,因為他們沒有辦法組合成為一個穩定的結構,所以大家只好再度分開,各覓生計。
黏菌的子實體
從這個角度來理解中國歷史中的「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的典故,也就不難推想西周初年天下為何可以回歸平靜⋯⋯因為,周公的口水和黏菌的分泌物一樣,是有黏性的啊!
什麼?
當然,照儒家一般的解釋,是因為周公總是很有禮貌地對待有才之士,並且認真地為大家排解困難和糾紛,所以周朝各諸侯國才願意乖乖地接受分封後繼續「黏」在一起。只是,到了後來,各個諸侯國本身的結構慢慢隨著時間改變了,原來的黏性分子漸漸沒法黏住彼此,加上外力(犬戎)衝擊,只好將京師從鎬京遷到洛陽。
回到正題:黏菌細胞之所以會進入群體狀態,應該是這期間大家都會分泌黏性物質,而這種黏性物質在漫長的演化過程中,其實都一直繼續在許多生命體中扮演重要角色。
也就是說,在後來多細胞生命體出現後,細胞與細胞之間之所以能夠長久和睦相處,這種存在於細胞與細胞之間的黏性生物分子依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比如說,在護膚界大名鼎鼎的膠原蛋白就是一種存在於細胞之間的黏性物質。
不過,膠原蛋白可不是存在於人體的皮膚而已,這種蛋白質其實算是多數動物體內細胞間主要的蛋白質,含量約佔體內總蛋白質的 25% 到 35%。除此之外,膠原蛋白更是形成骨骼、軟骨、肌腱、韌帶、血管、眼角膜的重要結構性蛋白質。可以說,人體生成膠原蛋白的機制如果出了差錯,人體的結構與生理也會隨之出現問題。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人體的結構問題是因為膠原蛋白的生成機制無法順利運作,那麼,光是補充膠原蛋白的營養品也是無法解決問題。
因為,這就像生物體很多其他生物分子一樣,只有讓生物能夠自行製造膠原蛋白,生物體才算處在相對健康的狀態。
當然,這也不是說,適量補充膠原蛋白之類的營養品無助於身體結構與機能的維持。畢竟,如果問題是在生產膠原蛋白的原料不足,那麼補足了原料,加上適當的活動,許多生理問題自然能獲得改善。
不知各位讀者,在聽完上述的解釋後,對於現在所處的社會組織中出現的各種問題,是否更有感悟了呢?
avatar-img
52會員
425內容數
曬書天,好奇地。 文圖連播,播出新識界。 紅柿子在這方小天地不只曬書,也曬心得。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重新審視渺小生命的處境,可以幫助我們找到許多複雜結構體的演變原理,並且找到當結構體由大變小時,必須作出什麼樣的改變,才能啟動一連串的變革,適應新的生存空間。
以「狐狸與刺蝟」來比喻用來檢查現在檯面上的政治人物當然很有意思,但是,對於自然史的愛好者,也許更想問的是,「刺蝟腦」或是 「狐狸腦」到底是怎麼演化出來的?加州理工學院的科學家 John Morgan Allman 既很注意實驗室的資料,又很注意生態變遷對大腦的影響,應該算是可以回答這類問題的佼佼
如果我們把「細胞靈性」定位在「感知外界變化的能力」,那麼這樣的能力是確確實實存在,而且可以觀察到的。只是,現代西方醫學似乎對「人體」許多的「靈性反應」不予重視,所以,輕忽了許多身體所發出的警告與訊息。
基本上,演化就像一場「魔道鬥法」的賽局,每一次新的局面出現,不免要付出一些代價。在新冠疫情之後要如何排出適當的教育陣容來訓練先天不足的人類免疫系統,應當也是後疫情時代的生活顯學吧!
既然近代醫學界的重點在發展藥物,自然在研究時也就是放在如何消滅微生物了。這讓免疫系統在多數科普文章中被形容為身體的防禦機制,為抵抗外來病原而努力。然而,健全的免疫系統運作其實可能需要古老病原體的參與。在決定要不要施打疫苗前,先請相關決策者以國民健康安全為重,就疫苗論疫苗吧!
脾為倉廩之官,主一身之肌肉。所以,養脾應當從「健身」著手,只是,脾如果不問民生、荒廢職守,恐怕就是天下大亂的徵兆吧!
重新審視渺小生命的處境,可以幫助我們找到許多複雜結構體的演變原理,並且找到當結構體由大變小時,必須作出什麼樣的改變,才能啟動一連串的變革,適應新的生存空間。
以「狐狸與刺蝟」來比喻用來檢查現在檯面上的政治人物當然很有意思,但是,對於自然史的愛好者,也許更想問的是,「刺蝟腦」或是 「狐狸腦」到底是怎麼演化出來的?加州理工學院的科學家 John Morgan Allman 既很注意實驗室的資料,又很注意生態變遷對大腦的影響,應該算是可以回答這類問題的佼佼
如果我們把「細胞靈性」定位在「感知外界變化的能力」,那麼這樣的能力是確確實實存在,而且可以觀察到的。只是,現代西方醫學似乎對「人體」許多的「靈性反應」不予重視,所以,輕忽了許多身體所發出的警告與訊息。
基本上,演化就像一場「魔道鬥法」的賽局,每一次新的局面出現,不免要付出一些代價。在新冠疫情之後要如何排出適當的教育陣容來訓練先天不足的人類免疫系統,應當也是後疫情時代的生活顯學吧!
既然近代醫學界的重點在發展藥物,自然在研究時也就是放在如何消滅微生物了。這讓免疫系統在多數科普文章中被形容為身體的防禦機制,為抵抗外來病原而努力。然而,健全的免疫系統運作其實可能需要古老病原體的參與。在決定要不要施打疫苗前,先請相關決策者以國民健康安全為重,就疫苗論疫苗吧!
脾為倉廩之官,主一身之肌肉。所以,養脾應當從「健身」著手,只是,脾如果不問民生、荒廢職守,恐怕就是天下大亂的徵兆吧!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水是人類生命共享的元素。 早在我們第一次呼吸地球空氣之前,我們已經熟悉水了。在母親子宮中,我們在溫暖的羊水中游泳,被母親的循環系統滋養,每個細胞都在水的幫助下成長。沒有水,心臟就無法形成,也不會有跳動和呼吸,我們將無法生存。 來到地球,我們成為這個星球的一部分。正是因為有了水的恩賜,讓地
Thumbnail
Cyanophora paradoxa是一種淡水藻類,有兩根鞭毛,屬於灰藻的一種。這種藻類有兩個「葉綠體」(cyanelle),負責進行光合作用。由於它的「葉綠體」還保有類似細菌的肽聚糖(peptidoglycan),所以被認為有可能是植物的祖先。 它對賀爾蒙會有反應嗎?
Thumbnail
植物的細胞分裂,還必須形成新的細胞壁。要形成新的細胞壁需要先形成成膜體,它是一種由微管、肌動蛋白絲和內膜組成的結構。 最近的研究解開了部分成膜體形成的機制!
Thumbnail
邁向生命的圓滿(象山慶24.6.1) 生命的由來—造物主、進化論,或其他?    生命的起源,是現代科學、哲學、神學尚未解決的重大問題,是人們關注的焦點。歷史上對這問題也有多種假說,如神靈創造說、自然發生說、化學起源說、天外飛來說;但都是以地球生物為對象,且偏於物質的來源,忽略了生命的內在主體:
Thumbnail
演化的奇蹟如同花園中的綻放之花,每一朵都是生命的奇蹟,每一次演化都是一次奇妙的展現。這片花園充滿著生命的繁華,每一種生物都是演化的結晶。
Thumbnail
  大約在一百三十八億年前經歷所謂的大霹靂之後宇宙的物質、能量、時間、空間才應運而生。宇宙的這些基本特徵,就成了「物理學」。    在這之後過了大約三十萬年,物質和能量開始形成複雜的結構,稱為原子,然後進一步構成分子。至於這些原子和分子的故事、以及他們如何交互作用,就成了「化學」。    大約在
Thumbnail
在多元生態的大舞台上,生物彼此間建立起共生的奇蹟。這是一場自然中的和諧合唱,各種生物相互依存,共同奏鳴生命的交響樂。 大自然的共生故事在每一個角落展開。花朵和蜜蜂之間的緊密合作是其中一個美麗的例子。花朵提供蜜蜂所需的花粉和花蜜,而蜜蜂則在采集過程中幫助花朵傳播花粉,促使植物繁衍
Thumbnail
從進化論的觀點來看,生命的演化應該是由簡而繁,由少而多,漸次地佈滿地球的舞台。但是地質紀錄卻告訴我們不是這麼一回事。大約在五億四千四百萬年前,地質學上的寒武紀年代,它的地質紀錄顯示,在短暫的幾百萬年到仟萬年間,所有的動物門全數出現,動命生命由單調乏味瞬間轉變為多樣與燦爛,地球舞台上搖曳著各式各樣的動
這篇文章探討了對死亡與存在的思考,從宇宙與人類的起源開始,到轉化與觀點的改變,表達了對生死與轉世的理解。
Thumbnail
目前主流認為開花植物(被子植物)是出現在侏儸紀到白堊紀早期(有些人認為更早),昆蟲協助植物授粉也被認為是發生在開花植物出現之後,但近年來的化石發現這樣的共生現象早在二疊紀的裸子植物就已存在。以往要從化石了解古生代或中生代昆蟲授粉的資訊都是由間接的途徑得知,如植物的毬果、花朵的形態適合蟲媒或者昆蟲的口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水是人類生命共享的元素。 早在我們第一次呼吸地球空氣之前,我們已經熟悉水了。在母親子宮中,我們在溫暖的羊水中游泳,被母親的循環系統滋養,每個細胞都在水的幫助下成長。沒有水,心臟就無法形成,也不會有跳動和呼吸,我們將無法生存。 來到地球,我們成為這個星球的一部分。正是因為有了水的恩賜,讓地
Thumbnail
Cyanophora paradoxa是一種淡水藻類,有兩根鞭毛,屬於灰藻的一種。這種藻類有兩個「葉綠體」(cyanelle),負責進行光合作用。由於它的「葉綠體」還保有類似細菌的肽聚糖(peptidoglycan),所以被認為有可能是植物的祖先。 它對賀爾蒙會有反應嗎?
Thumbnail
植物的細胞分裂,還必須形成新的細胞壁。要形成新的細胞壁需要先形成成膜體,它是一種由微管、肌動蛋白絲和內膜組成的結構。 最近的研究解開了部分成膜體形成的機制!
Thumbnail
邁向生命的圓滿(象山慶24.6.1) 生命的由來—造物主、進化論,或其他?    生命的起源,是現代科學、哲學、神學尚未解決的重大問題,是人們關注的焦點。歷史上對這問題也有多種假說,如神靈創造說、自然發生說、化學起源說、天外飛來說;但都是以地球生物為對象,且偏於物質的來源,忽略了生命的內在主體:
Thumbnail
演化的奇蹟如同花園中的綻放之花,每一朵都是生命的奇蹟,每一次演化都是一次奇妙的展現。這片花園充滿著生命的繁華,每一種生物都是演化的結晶。
Thumbnail
  大約在一百三十八億年前經歷所謂的大霹靂之後宇宙的物質、能量、時間、空間才應運而生。宇宙的這些基本特徵,就成了「物理學」。    在這之後過了大約三十萬年,物質和能量開始形成複雜的結構,稱為原子,然後進一步構成分子。至於這些原子和分子的故事、以及他們如何交互作用,就成了「化學」。    大約在
Thumbnail
在多元生態的大舞台上,生物彼此間建立起共生的奇蹟。這是一場自然中的和諧合唱,各種生物相互依存,共同奏鳴生命的交響樂。 大自然的共生故事在每一個角落展開。花朵和蜜蜂之間的緊密合作是其中一個美麗的例子。花朵提供蜜蜂所需的花粉和花蜜,而蜜蜂則在采集過程中幫助花朵傳播花粉,促使植物繁衍
Thumbnail
從進化論的觀點來看,生命的演化應該是由簡而繁,由少而多,漸次地佈滿地球的舞台。但是地質紀錄卻告訴我們不是這麼一回事。大約在五億四千四百萬年前,地質學上的寒武紀年代,它的地質紀錄顯示,在短暫的幾百萬年到仟萬年間,所有的動物門全數出現,動命生命由單調乏味瞬間轉變為多樣與燦爛,地球舞台上搖曳著各式各樣的動
這篇文章探討了對死亡與存在的思考,從宇宙與人類的起源開始,到轉化與觀點的改變,表達了對生死與轉世的理解。
Thumbnail
目前主流認為開花植物(被子植物)是出現在侏儸紀到白堊紀早期(有些人認為更早),昆蟲協助植物授粉也被認為是發生在開花植物出現之後,但近年來的化石發現這樣的共生現象早在二疊紀的裸子植物就已存在。以往要從化石了解古生代或中生代昆蟲授粉的資訊都是由間接的途徑得知,如植物的毬果、花朵的形態適合蟲媒或者昆蟲的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