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煩惱,都是自找的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以下為四位有緣人分享:
分享一
很多時候,人生萬千煩惱,不是擁有的太少,而是想要的太多。
曾看過一個故事,有位農夫想買塊地,賣地的人對他說:「想買地沒問題,只需繳納1000元,你用步子圈出多大的地,那塊地就全部歸你。但有個條件,只給你一天的時間,如果不能在當天最後一刻回到起點,那麼你一寸土地都得不到。」農夫一聽很開心,心裡想著我一定要多走一些路,只要多走幾步路,一天就能圈出很大塊地,他越想越覺得划算,農夫果斷交了錢、簽訂合約。
第二天,農夫一大早就出發上路了,一直往前趕路,片刻都不歇息,走到很遠很遠的地方,仍沒有往回趕;一直到黃昏的時候,他才意識到得趕緊回去。此時他三步併作兩步往回跑,但沒能及時回到起點。最終,他一寸土地都沒能得到。
古希臘哲學家:「知足是天然的財富,欲望是人為的貧窮。」
這個故事給我很大的啟發,反思自己最近的種種行為,欲望太多,但能力有限,想要卻達不到,讓自己陷入各種焦慮當中,追根究柢,還是自己的貪嗔痴在作怪。
這一年因家裡裝修,我與孩子輪流住在嫂子、姊姊家,後來為了方便接送孩子,又在外租屋。但租屋環境不好,住宅密集,附近的小吃店又經營的很晚,嚴重影響到我們的睡眠;當時就想,家裡若能早點裝修好,可以回家安靜踏實地睡一覺,我就心滿意足了。
後來家裡裝修完畢,我們搬回家住,這時候我的欲望竟然一發不可收拾,覺得家裡應該要裝修得好一點,住起來才會更舒適。我抱怨公婆裝修的廚房櫃子不好、廁所門配色不搭、書櫃尺寸不理想、舊家具配不上新裝修,應該丟棄……等等,看到什麼就嫌棄什麼,想要更好的欲望永無止盡。後來,我靜下來反省,自己實在不應該這麼貪心,公婆為了讓我們能早點搬回去住,每天一大早就起來跟裝修師傅一起工作,只要是能力所及之處,都會盡量去做,他們如此付出,我卻不知道感恩,還用各種情緒對待,真的很慚愧。
人生當中,如果想生活得更自在、安樂,就必須做到兩個基本原則─「少欲」和「知足」,這樣才能有真正的快樂。簡單的生活,就是一種放下。放下浮躁的心,放下繁華的景,放下求而不得的欲念;如此才能減輕心的負累,活得坦然自在。古人說:「少欲則心靜,心靜則事簡」,欲望越少,心事越少,心態越好。
分享二
世界上最大的力量是歸零,一切得到與失去都是自然變化,當我們不再執著於外界的變化時,才能真正走進自己的內心!
外境是無時無刻不在變化的,是因緣交織的產物,並不受我們的控制。我們要隨時保持歸零的心態,在這世上,我們不曾得到過什麼,也不曾失去過什麼,只有「安住自心」,就不會被外界的好與壞影響!
無論在何時何地,都要隨時保持清淨心,摒除個人私欲,用智慧去待人處事,圓滿一切因緣,如此,才不會讓外境牽動自心,生起執著、罣礙、痛苦與煩惱,心才能時時清淨、安定。
分享三
聖嚴法師:「如果我們沒有自我中心的執著,雖然有身體,也不會與外境產生矛盾,就算發生任何問題,也不會覺得很嚴重。」
人真得很奇怪,都喜歡貪求美好的事物:想吃好的、用好的、睡好的……。為了滿足無止盡的欲望,無形中會讓自己陷入「貪求」的迴圈裡,也讓自己產生許多煩惱和矛盾。其實,這都是自己的欲望所導致的種種痛苦。
例如,我們已經有一件保暖的外套了,但在天冷時,看到某同事穿了一件很時尚的外套,也想去買一件來穿;但穿在自己身上卻發現既不保暖,也沒有人家穿的好看,最後只穿了一次就再也沒穿過了,真的浪費錢又浪費時間。看到最近頻頻打廣告的餐館,覺得自己沒去吃好像跟不上別人,但實際去吃了,才發現又貴又難吃,這不是為難自己嗎?
人生中有很多的苦果,都源自於心中的欲望,如果能夠一切從簡,不刻意的追求,生活才能越過越簡單,心也能越來越清淨,煩惱和痛苦也能漸漸減少了。
分享四
聖嚴法師:「對修行人或個人修養來說,嫉惡如仇或太執著於善都不太好。真正的灑脫自在是在善惡之上,這才是最究竟的最高境界。」
「嫉惡如仇」與「太執著於善」,感覺上都是把自己放在最極的兩端。有一說叫作「物極必反」,太執著在各種境相上,就是自找煩惱,最後痛苦的還是自己。
就好像一個人,看到自己討厭的人事物,心中一直很生氣,因為討厭,所以連帶著影響自己的思想及作為,當一個人的心中只有這些討厭及生氣的情緒時,那他什麼也無法做,什麼也做不了,有時還可能帶來連鎖效應,阻礙自身的成長及發展。
善惡的定義,有時候很難有標準去定義,凡事不能只用肉眼去看表面,還要用心觀察與體會。例如,我的工作環境常會接觸到講話較直接、較大聲且嚼檳榔、身上刺青的工作者,一開始看見他們,心裡總有些怕怕的;後來經過實際相處後,才發現他們很熱心也很善良。有一次,我急著想去上廁所,卻發現流動廁所被自動鎖上,我無法進去,而且只有一間。一位嚼著檳榔的大哥看到後,笑嘻嘻的走過來解鎖,幫了我一把。
「太執著於善」,我也有深刻的體會。我會一些文書軟體、打字的速度也快,所以盡量地去幫助一些有年紀的工程師,讓他們的表格能夠如期完成,也因幫助人而感到歡喜。後來發現自己的一片善心,卻讓這位工程師覺得我好說話,經常遲交資料給我,或者說:「你這麼會做,都給你做就好」,導致我常常加班到很晚,每天都睡不飽。這時我才體認到,不能為了執著於善,就忘了工作應有的規定和範圍。我可以適度地幫助對方,但要有所分寸,該他的工作,還是得由他自己負責完成,不然反倒是害了他,也影響到自己的生活作息。
(分享完畢)
古有云:「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人生本該過得清淨自在、快樂簡單,但人們常常明知不可為、不需為而為之,因此自尋煩惱、自招痛苦,日子越過壓力越大,煩惱越來越多,快樂越來越少。舉例來說,一個空間裡頭的東西越多,可以自由活動的地方就越少;還要定期花大把時間整理,否則生活空間就會很雜亂、阻礙重重。東西越多,也會生起對事物相、對欲望的執著與罣礙,甚至欲求不滿。這就好比人心中的欲望,想要的越多,心的空間就越少,欲望會產生煩惱與痛苦,當心被這些煩惱與痛苦佔據時,就如同被一條又一條的繩子捆綁、束縛,如此,人生還有可能簡單、清淨、自在、快樂嗎?
上述有緣人提到:「人生當中,如果想生活得更自在、安樂,就必須做到兩個基本原則─『少欲』和『知足』,這樣才能有真正的快樂。簡單的生活,就是一種放下。放下浮躁的心,放下繁華的景,放下求而不得的欲念;如此才能減輕心的負累,活得坦然自在。古人說:『少欲則心靜,心靜則事簡』,欲望越少,心事越少,心態越好。」
現代生活遠比古代便利,例如古代用水要去河邊、井裡挑水,現代只要轉開水龍頭,就有源源不絕的水可用;古代煮飯燒水要架柴生火,現代只要打開瓦斯爐,「啪」的一下,就可以開始做飯,甚至還有電鍋、烤箱、微波爐可以用。然,生活雖如此便利,人心卻越來越不快樂、越來越不清淨,反而是煩惱越來越多、壓力越來越大。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人性都是貪求的,好還要更好,有還要更多,欲望永無止境,心如無底溝壑,怎麼都填不滿,古有云:「知足常樂」,不知足,就不可能有樂。
淨空法師:
現在雖然有科技,但我們的生活比不上古人,古人心清淨,真有快樂,現在人沒有快樂,現在人生活在恐怖當中。無論多高的地位、多大的財富,他心性不安。我見過,億萬富翁,告訴我晚上睡覺吃安眠藥,吃上癮了,沒有安眠藥不能睡覺,你就想到他多痛苦。就算地位再高,他也不快樂、睡不著。
古大德教給我們,「知事少時煩惱少,識人多處是非多」,你要認識那麼多人幹什麼?那是攀緣,攀緣是非就多。一個人清心寡欲,身心才能夠輕安自在。我大概有五十多年沒看電視,不看報紙,沒有雜誌,我這裡沒有信息,我手機都沒有,丟掉了,省事!何必要聽那麼多信息?給你帶來煩惱。不聽,心清淨,你有權利放送這些信息,我有權利不接收。我每天看的是佛經、聖賢典籍,我跟聖人在一起,跟佛菩薩在一起,你說有多快樂。說明這個事情皆在人為,你可以選擇跟古人同樣的心情、同樣的磁場,只是你願不願意幹。
愛到處攀緣的人,你的麻煩可大了,這叫自找煩惱;不是煩惱找你,而是你找煩惱。我們只要是不肯、不接受煩惱,它就沒辦法找我。心越清淨,起心動念就是智慧。不能有欲望,不能有自私自利,不能有名聞利養,不能有貪瞋痴慢,有這些東西,智慧就生不起來。修行就是要把這些負面的東西全部都排除,統統都放下,剩下的就是圓滿的智慧。
修行最重要是修心,清淨心、平等心、覺心。清淨是一絲毫都不染著。一定要曉得,「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庸人是什麼?迷惑、顛倒,自己找煩惱、自生煩惱。但事實的真相是沒有煩惱,煩惱在哪裡?你認真去找,最後肯定是覓煩惱而不可得。所以煩惱是假的,它不是真的,真的你會找到它,假的找不到。一時迷惑而造成的煩惱,覺悟就沒有了。
保持清淨心,保持本來沒有事情的心,你心裡頭本來沒事,不要去攀緣,不要去攬事。用清淨心念佛,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這是大事,這是最重要的事,其他的全都給放下。古人告訴我們,「知事多時煩惱多」,告訴我們別多事,多事你心不清淨,你清淨心失掉了。清淨心是佛心,染污的心是輪迴心。一切人與事用平常心對待。平常心是真心,平是平等,常是永恆不變。
這世間都是假的,不是真的,你要認真就生煩惱;你要曉得一切都是假的,隨它去,沒事,你就得自在。隨它去是隨緣,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這個眾生是一切現象、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物質現象、精神現象、自然現象都是眾緣和合而生的,統統隨順,沒有計較,就是沒有分別、沒有執著。計是分別,較量是執著,我們講沒有計較就是佛經上沒有分別執著,你就得自在。所以心開意解,法喜充滿,你就得到,你雖然在世間,你享受的、你過的日子是佛菩薩的生活。飲食起居愈簡單愈自在,不要給自己添麻煩。(引用完畢)
古有云:「知足者常樂,不知足者常悲」、「知足者貧賤亦樂,不知足者富貴亦憂」。人生的快樂在於知足,對於自己的現狀,會欣然接受;對於已經擁有的,會感恩珍惜;面對自己的不足,會努力提升;面對挫折逆境,會積極地克服。人生沒有過不去的坎,也沒有闖不過的關,只要有心,就能突破萬難、克服難關。
人生的快樂在於知足,修行的真諦在於清淨,用清淨心去面對生命中的一切人事物,生活才能過得簡單快樂、輕安自在。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
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
南無護法韋馱尊天菩薩
南無伽藍菩薩
南無十方一切諸佛菩薩摩訶薩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以下為兩位有緣人分享: 分享一 前陣子因為要去某間連鎖五金百貨購買東西,雖然之前就知道比較近的那間店面前有個未知的神明小屋,但上回因為有個事件在路途中被打劫(福報被吸走,相關文章請參考:〈遠離外道,邁向正道〉: 分享二 (分享完畢) 聖嚴法師開示: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
以下為兩位有緣人來信分享: 來信一 前段時間看00老師講座,他從唯物主義到用腦場給癌症病人治病,到慢慢發現背後的原因,是冤親債主的業力干擾,讓更多人瞭解,外求不如自救,懺悔、唸佛、發願……等。他也開始信佛、學佛,並準備出家,發願要建108家阿彌陀佛臨終關懷養老院。 蔡師兄回覆有緣人:「漸契佛心。」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相識幾十年的老友夫妻,二人都會免費幫人處理事情,很善良又樂於助人,終生從事餐飲業;直到五年前,因老闆健康不佳而選擇永久歇業提早退休。早期受這對夫妻幫助很多,某日這位大嫂送給我一本「因果濟世集」,讓我有機會與牟尼精舍結緣,並且開始唸佛修行、誦經消業障,真的很感恩。 淨空法師:
以下為兩位有緣人分享: 分享一 當人們不能用有限的智慧預知來日時,「人生無常」就是最佳解答。就像最近一波寒流來襲,很多人忽然猝死,甚至無病無痛、一夜不起就走了。就在剛過完年的正月,徒留給家人無盡的哀傷,甚至家中經濟頓失依靠。 分享二 (分享完畢)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
以下為兩位有緣人分享: 分享一 《阿伯的話─現場開示精華節錄》:「『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凡事莫往壞處想,就是遭逢戰爭或瘟疫,也要堅強地活下去,切勿輕言放棄自己。」 「紀元轉換時期,天災、地變、戰爭、各種瘟疫會持續發生,大家要用心努力修行。」 分享二 (分享完畢)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來文照登: 《阿伯的話—現場開示精華節錄》:「最開始大家都是清淨的,清水加入色料下去,會變成污濁的水,是世界的貪嗔癡,及肉身的眼耳鼻舌身意,污染了我們的心識。隔陰之迷無法避免,但只要本世有養成每天誦經跟修行的習性,當修行已成為每天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時,下輩子還會延續習性。」
以下為兩位有緣人分享: 分享一 前陣子因為要去某間連鎖五金百貨購買東西,雖然之前就知道比較近的那間店面前有個未知的神明小屋,但上回因為有個事件在路途中被打劫(福報被吸走,相關文章請參考:〈遠離外道,邁向正道〉: 分享二 (分享完畢) 聖嚴法師開示: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
以下為兩位有緣人來信分享: 來信一 前段時間看00老師講座,他從唯物主義到用腦場給癌症病人治病,到慢慢發現背後的原因,是冤親債主的業力干擾,讓更多人瞭解,外求不如自救,懺悔、唸佛、發願……等。他也開始信佛、學佛,並準備出家,發願要建108家阿彌陀佛臨終關懷養老院。 蔡師兄回覆有緣人:「漸契佛心。」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相識幾十年的老友夫妻,二人都會免費幫人處理事情,很善良又樂於助人,終生從事餐飲業;直到五年前,因老闆健康不佳而選擇永久歇業提早退休。早期受這對夫妻幫助很多,某日這位大嫂送給我一本「因果濟世集」,讓我有機會與牟尼精舍結緣,並且開始唸佛修行、誦經消業障,真的很感恩。 淨空法師:
以下為兩位有緣人分享: 分享一 當人們不能用有限的智慧預知來日時,「人生無常」就是最佳解答。就像最近一波寒流來襲,很多人忽然猝死,甚至無病無痛、一夜不起就走了。就在剛過完年的正月,徒留給家人無盡的哀傷,甚至家中經濟頓失依靠。 分享二 (分享完畢)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
以下為兩位有緣人分享: 分享一 《阿伯的話─現場開示精華節錄》:「『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凡事莫往壞處想,就是遭逢戰爭或瘟疫,也要堅強地活下去,切勿輕言放棄自己。」 「紀元轉換時期,天災、地變、戰爭、各種瘟疫會持續發生,大家要用心努力修行。」 分享二 (分享完畢)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來文照登: 《阿伯的話—現場開示精華節錄》:「最開始大家都是清淨的,清水加入色料下去,會變成污濁的水,是世界的貪嗔癡,及肉身的眼耳鼻舌身意,污染了我們的心識。隔陰之迷無法避免,但只要本世有養成每天誦經跟修行的習性,當修行已成為每天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時,下輩子還會延續習性。」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慾望讓人容易不滿足,因為"想要"得不到而感到失望、生氣與憤怒,生活正是如此,因為很多的比較而產生心中的不平衡,關係就無法回到最初,開始爭吵產生嫌隙,生活開始變得一地雞毛...
Thumbnail
人生是持續停下來思考再重新開始。當然說的是我自己的人生,不是普世的準則。雖然活得不夠離經叛道,但也活得不夠循規蹈矩,這部分我有自知之明,必須工作賺錢養活自己的人,一言不合就放暑假,看起來有多不理性。
Thumbnail
內在的追求,是看見事物的本質及自我的價值,而不是沉溺於精神世界而忽視一切物質的生活。是了解自己真實的需求、根除潛意識的認知,重建屬於自己的價值體系。 人最難能可貴的是懂得自己要什麼、不要什麼。有些事其實一直都知道,只是沒有認真面對內外在之所以衝突的原因。 真我的價值觀與小我的價值觀存在的衝突。沒
從這個故事我們反省自己,以上這十種大家所厭惡的事,我們犯了哪幾種?希望大家不要過度地貪求,要少欲知足、安貧樂道、六根清淨,並樂意接受他人的勸導,以慈悲心多關心他人、利益眾生。
自尋煩惱是指:明明就沒事,或是發生機率很低的事,又或是只是你自己覺得可能會發生的事,你卻硬要那邊瞎擔心,把自己搞得每天心神不寧,無限內耗,時時都在煩惱要是發生了怎麼辦;與人相處,經常擔心別人怎麼看自己,或是一直在糾結為什麼某些人的想法跟自己或普羅大眾的想法不一樣。 當你在做以上這些事的時候,除
Thumbnail
在《像哲學家一樣生活》中,我們發現人類感到痛苦的兩個主要因素是「貪得無厭」和「擔心事物超出自己的掌控」。學會接納當下處境後採取適合的行動,即便是賦予當下事實新的意義,將有助於減輕痛苦。
瞋恚之五過失與修忍之五德 人們貪愛某物,得不到的很想得到,得到以後又怕它損壞、遺失,或被人搶奪。所以,佛陀說八苦都是來自於貪著。對外物的貪著而產生「求不得苦」;對人與人之間關係的貪著,就有「愛別離苦」;有的是一看就討厭,再看更傷心,自己怨恨的人卻天天要見面,這是「怨憎會苦」。
在世上擁有的越多,煩惱也越多。
Thumbnail
這裡有一個杯子裝著半杯水,你的第一個想法是:還有半杯?還是只剩半杯?這個故事我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以前都勸導所有人要看相光明面,看看我們手中還剩下的,人生多風光明媚,但這樣反而會坐吃山空,半杯水終究會喝光的,所以今天來分享三步驟邁向成功的另類思考法。
Thumbnail
富人覺得窮人不夠努力,窮人覺得一生中沒有機運,面概全觀果真是如此嗎?  快樂通常短暫,如不知止;痛苦往往隨之而至。生命中所有的選擇都不會有誤,所有的選擇都是由外至內,去覺察經驗累積而來的想法 慾念由心生,知足常樂
慾望讓人容易不滿足,因為"想要"得不到而感到失望、生氣與憤怒,生活正是如此,因為很多的比較而產生心中的不平衡,關係就無法回到最初,開始爭吵產生嫌隙,生活開始變得一地雞毛...
Thumbnail
人生是持續停下來思考再重新開始。當然說的是我自己的人生,不是普世的準則。雖然活得不夠離經叛道,但也活得不夠循規蹈矩,這部分我有自知之明,必須工作賺錢養活自己的人,一言不合就放暑假,看起來有多不理性。
Thumbnail
內在的追求,是看見事物的本質及自我的價值,而不是沉溺於精神世界而忽視一切物質的生活。是了解自己真實的需求、根除潛意識的認知,重建屬於自己的價值體系。 人最難能可貴的是懂得自己要什麼、不要什麼。有些事其實一直都知道,只是沒有認真面對內外在之所以衝突的原因。 真我的價值觀與小我的價值觀存在的衝突。沒
從這個故事我們反省自己,以上這十種大家所厭惡的事,我們犯了哪幾種?希望大家不要過度地貪求,要少欲知足、安貧樂道、六根清淨,並樂意接受他人的勸導,以慈悲心多關心他人、利益眾生。
自尋煩惱是指:明明就沒事,或是發生機率很低的事,又或是只是你自己覺得可能會發生的事,你卻硬要那邊瞎擔心,把自己搞得每天心神不寧,無限內耗,時時都在煩惱要是發生了怎麼辦;與人相處,經常擔心別人怎麼看自己,或是一直在糾結為什麼某些人的想法跟自己或普羅大眾的想法不一樣。 當你在做以上這些事的時候,除
Thumbnail
在《像哲學家一樣生活》中,我們發現人類感到痛苦的兩個主要因素是「貪得無厭」和「擔心事物超出自己的掌控」。學會接納當下處境後採取適合的行動,即便是賦予當下事實新的意義,將有助於減輕痛苦。
瞋恚之五過失與修忍之五德 人們貪愛某物,得不到的很想得到,得到以後又怕它損壞、遺失,或被人搶奪。所以,佛陀說八苦都是來自於貪著。對外物的貪著而產生「求不得苦」;對人與人之間關係的貪著,就有「愛別離苦」;有的是一看就討厭,再看更傷心,自己怨恨的人卻天天要見面,這是「怨憎會苦」。
在世上擁有的越多,煩惱也越多。
Thumbnail
這裡有一個杯子裝著半杯水,你的第一個想法是:還有半杯?還是只剩半杯?這個故事我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以前都勸導所有人要看相光明面,看看我們手中還剩下的,人生多風光明媚,但這樣反而會坐吃山空,半杯水終究會喝光的,所以今天來分享三步驟邁向成功的另類思考法。
Thumbnail
富人覺得窮人不夠努力,窮人覺得一生中沒有機運,面概全觀果真是如此嗎?  快樂通常短暫,如不知止;痛苦往往隨之而至。生命中所有的選擇都不會有誤,所有的選擇都是由外至內,去覺察經驗累積而來的想法 慾念由心生,知足常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