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2/04/27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斷食善終——淡出生命,最輕盈又隆重的人生畢業典禮

    《斷食善終》是我近期所讀到,觸動最深的一本書。
    若要說,我對死亡有什麼恐懼,其中之一就是,不知道自己會怎樣死亡?而且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樣,非常害怕自己最後是因為長期病痛,受盡折磨才死。看完這個故事,發現原來人是可以做不同選擇的,我鬆了一口氣,並且十分確信,如果有一天我也患病末期臥床,我也會選擇這種回歸自然的斷食善終,不為延命而插各種管。
    作者畢柳鶯復健科醫師,她的母親罹患小腦萎縮症母親20年,在病況惡化飽受折磨的末期,選擇「斷食善終」。家人尊重這意願,並全程支持、協助與陪伴她走完最後一哩路。根據畢醫師的紀錄,在約莫21天的過程中,病人漸漸從減食、不吃固體食物,最後完全不吃喝,身體漸漸虛弱,最後如睡去般離世。
    期間雖偶有因斷食飢餓感的不適,但比起鼻胃管或長期臥床導致的各種併發症帶來的苦,必定相對容易承擔。而且她母親從做決定到選定執行時間相隔有好幾個月間,病人與親友都有充裕時間做準備,包含親友家人的關懷與探望,生前告別,以及各種一生遺憾或埋怨的和解等等。
    「不過,這樣不就是自殺嗎?同意了,就是是在協助自殺?不太好吧?」
    關於這點,畢柳鶯醫師寫道:
    「一般的自殺,死者抱著遺憾離開,選擇的方法經常要經歷極大的痛苦。且對親友而言是不告而別的突發事件,會成很大的震驚、不捨與遺憾。所以是生死兩遺憾的悲劇。
    我母親的故事,是在講述當生命走到盡頭,僅留下痛苦而失去品質時,人們有選擇不利用醫療科技來延長無意義生命的「死亡自決權」。過程中有家人溫暖的陪伴,愛的流動,好好的告別,讓生死兩相安,與一般所謂的『自殺』明顯不同。」
    我自己的家人中,便有因不堪長期癌症治療之苦,久病厭世,結果在醫院跳樓身亡的案例。至今思及,仍是無限心疼與鼻酸。若這位長輩當年知道自己有別的選擇,會不會光是知道有別的可能,就足以舒緩抑鬱之心,徹底改變最終的選擇呢?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