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像把這本書讀完,我就擁有老台北人的舌頭一樣。」是閱讀過程隨手在便利貼上輸出的心得,而結果正是,甚至可以說,這副舌頭橫跨亞洲,用記憶和親情豐富味蕾,是閱讀這本書帶來的饗宴。
📖 《老派少女購物路線》 ✏️ 作者:洪愛珠 🔸味蕾是一種血脈相傳。 在快節奏的社會,快時尚、過季品、速食比比皆是的現代,一個七年級生的飲食習慣,是切仔麵、甘蔗茶、和黑麻酥糖?歡迎跟著老派少女,走訪那些老台北人的口袋名單。 本書以家為根源,在母喪之後,紀錄那些留在飲食習慣裡的家的味道。從繼承母親御用的廚具,一步步貼合一個家庭「煮」婦,揣度並懷念母親的一切。跟隨作者的腳步,我們走訪迪化街、大稻埕,購買那些從前祖母和母親逢年過節、或日常採購的老滋味,魷魚乾貨、芝麻糖果;再穿越蘆洲,先參拜湧蓮寺,順著路線喝涼水、吃切仔麵。 記憶中的切仔麵攤,不是一個人的形單影隻,是一家子人團員用膳,豪邁的黑白切全部來一輪,鼎沸的湯湯水水,像是血液翻騰。就像文中所說「三代人哄嚷吃飯都是十多年前往事」。說來也是,我們有多少的習慣,來自家庭,或許就有多少的口味養成,來自這些習慣。 🔸粽子,與其說是南北之爭,不如看作門戶之見。 近年每到端午,不免又是一輪的粽子之爭,南北部粽論輸贏,無論結果如何,明年總會再捲土重來。而相較於南北粽子口味,我反倒覺得每年吃的粽子口味都和記憶中不太相同。 書中作者的吃粽記憶,是大家族裡,祖母獨門餡料,一戶單傳。祖母過世後數年,在輪轉的被外來的、吃不慣的粽子折騰許久,作者才又主動聯絡老家親戚,詢問祖母粽子作法。 「隔著話筒聽她講話,幾乎看見,祖屋的飯廳沒亮燈,一室不動聲色的黑黝。一大家人終究散開去了。在各自的地方,吃著來處不同的粽子。」閱讀至此,不免感到惆悵,難掩落淚,像是粽子起鍋的蒸氣,團團濃霧終將散去。 🔸一家子才滷肉,一個人不滷肉。 紀錄在英國交換期間,文化衝擊以飲食最大,吃著冷的三明治,總讓作者想念家鄉熱騰騰的飲食。台灣最普遍的家常菜之一,想必滷肉當之無愧,誰家的餐桌上不是總會出現一鍋油花花的滷肉?在大家庭中成長的更是無庸置疑。在意外得知拿手滷肉的祖母、母親,原來一人食並不滷肉。 讓我想起另一個台灣流傳已久的餐桌故事,關於母親(或祖母)並不喜歡吃魚頭的故事。原來,傳統女性為家庭妥協的故事俯拾即是,為了一家大小準備的滷肉,是家庭專屬,人多的時候、團圓的菜餚,一人食過於油膩又份量太過。像極了一家人吃魚,女性長輩總是啃起魚頭,而多年後晚輩才知,她們並不是喜歡魚頭,而是溫柔的把魚肉都留給家人。 🌟
#風味評分比:20%酸、20%甜、20%苦、20%辣、20%鹹 閱讀家庭/家族故事,總會鼻酸。豐富的美食和記憶,讓這本書的五種風味勢均力敵,但閱讀過程不免五味雜陳。是現代飲食文學中,代表性之作! ☺️喜歡的話,按個❤️ 👉🏻追蹤
@reader.triple ,發現更多值得翻閱的好書 👉🏻另外,我把書中提到的美食地圖整理成Google maps共享給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