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友防疫忘回診恐增合併症風險,疫情期間必知糖尿病管理3要訣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糖友防疫忘回診恐增合併症風險,疫情期間必知糖尿病管理3要訣。Pexels by Pavel Danilyuk
近期新冠肺炎(COVID-19)感染增加,且個案以無症狀或輕症者居多,但糖尿病病人仍需提高警覺,若確診新冠肺炎,病程轉變為重症或死亡的風險約是一般人的2到3倍[1],若合併有高血壓、心血管疾病和腎臟病之糖尿病病人,罹病後康復情況可能更差[2] 。
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呼籲,糖友們在防疫作為上,日常生活除要注意勤洗手、戴口罩、維持社交距離、接種疫苗等防疫措施外,更應重視血糖控制,透過健康飲食、規律運動、按時用藥及定期測量血糖、血壓等,做好個人健康管理,才能回歸正常生活。

超過5成糖友未接受定期眼底檢查,3成以上未檢驗尿液微量白蛋白

糖尿病病人的血糖控制不好,容易引起大小血管的病變,造成心血管疾病,腎臟病、視網膜病變等合併症發生,合併症的早期症狀並不明顯,卻會在不知不覺中侵害個人的健康。調查顯示,18歲以上的糖尿病病人約有5%會發生眼部病變、約1成合併腎臟疾病[3],惟有透過定期就醫及檢查,才能及時防範。
根據健保署統計[4],110年糖尿病病人眼底檢查率為44.7%(109年為46.6%)、尿液微量白蛋白為67.5%(109年為67%),可能是疫情的關係,導致部分糖尿病病人擔心回診容易受到感染,而沒有定期接受檢查。國民健康署提醒,別讓疫情影響回診檢查的意願,大家都要做好自身防護措施,依照醫囑定期接受眼底及尿液檢查,就能降低糖尿病合併症的風險。

糖尿病管理3要訣,可降低合併症的危害

新冠肺炎疫情瞬息萬變,除做好防疫工作外,在糖尿病等慢性病的管理上,國民健康署提供糖尿病管理3要訣,照著做,才能穩定控制血糖,降低合併症危害,以遠離新冠肺炎病毒,維護自我健康。
一、要定期回診及檢查:
糖尿病病人應做好個人防護定期回診就醫,並定期接受眼底視網膜及尿液微量白蛋白檢查,才能早期發現合併症,降低健康危害。
二、要做好自我管理:
維持均衡飲食原則,規律運動,按醫囑吃藥或施打胰島素等針劑藥物,配合居家監測血糖、血壓,並紀錄相關數值,以掌握身體健康狀況。
三、要做好防疫措施,正常生活:
日常生活中要勤洗手、戴口罩、維持社交距離,經醫師評估後,可接種新冠肺炎疫苗,才能降低感染風險,回歸正常生活。
參考資料:
1. Schlesinger S, Neuenschwander M, Lang A, Pafili K, Kuss O, Herder C, Roden M. Risk phenotypes of diabetes and association with COVID-19 severity and death: a living systematicreview and meta-analysis. Diabetologia. 2021 Jul;64(7):1480-1491
2. Singh AK, Gupta R, Ghosh A, Misra A. Diabetes in COVID-19: Prevalence, pathophysiology, prognosis and practical considerations. Diabetes Metab Syndr. 2020 Jul-Aug;14(4):303-310. doi: 10.1016/ 7 j.dsx.2020.04.004. Epub 2020 Apr 9.
3. 國民健康署2017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
(本文由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提供)
延伸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30會員
195內容數
創刊於1986年的《遠見雜誌》,一直以「傳播進步觀念」,「社會進步的動力」自許。為了要在網路時代,一面要減少資訊氾濫,一面要用新的平台擴大影響,2013起,我們十分慎重地邀請了五十餘位(累積迄今超過百位)來自台灣、大陸、美國、香港、新加坡等海內外有成就、有見解、有理想的人士,各在其專業領域發表其獨立意見。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遠見雜誌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文/食品藥物管理署 「醫師,我的眼睛旁邊最近開始長這個耶!」年輕女孩指著眼睛周圍的小凸起,露出困擾的表情。事實上,這種眼周小顆粒,屬於皮膚組織增生,可能是皮膚息肉、汗管瘤、粟粒腫等8種狀況。食品藥物管理署(下稱食藥署)特別請到彰化基督教醫院皮膚科邱足滿醫師,為民眾說明「眼周小顆粒」的各種可能:
4大美肌飲食偏方大解析 文/閱讀,對身體好! 肌膚的問題五花八門,雖然不可能在短時間內透過飲食根治所有問題,但只要了解自己的肌膚狀況,並加強相關飲食知識,便能透過選擇適合自己肌膚狀況的飲食或是食材來緩解、減少問題,讓肌膚狀況好轉,讓自己看起來更有光彩,也能夠更有自信。 吃豬腳可以補充膠原蛋白?
肌膚偏乾性的人容易長細紋或黑斑,若是想維持肌膚膨潤彈性,可選擇富含維生素A、C、E的食材,像胡蘿蔔、甜椒、苦茶油、堅果等,都能改善皮膚粗糙、脫皮的情形,另外像莓果、海鮮、黃豆、雞蛋等也有助維持肌膚淨白,改善黑斑情況。 維持肌膚膨潤的食材(適合肌膚乾澀、肌膚鬆弛的人) 2. 甜椒(維生素C):
文/閱讀,對身體好! 人們想要隱藏自身樣貌的原因是不安全感,因為展現真我時,難以預測對方會有何種反應,深怕會出現有關自己的負面評價,若造成蝴蝶效應,還要面對不知會不會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不安,因為感受到危險,所以不願意展現真正的自我,寧願安全的保護自己。 裝乖給人看,只會累死自己 延伸閱讀
文/洪毓琪 知名導演、演員明金成上月20日才和妻子迎接龍鳳雙胞胎,沒想到據媒體報導,其8日晚間疑因心肌梗塞,突感身體不適,送醫急救不治,享年51歲。近來天氣變化大,劇烈的溫差變化容易增加心血管疾病的發生風險,民眾除做好保暖防寒外,更要避開4大情境,多留意身體的變化,若出現異常症狀務必儘速就醫!
文/洪毓琪 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日前為失言提及「染疫死亡個案簽署DNR,與死亡數多有關」一說,親自出面向各界道歉。並表示了解簽署DNR是嚴謹過程,對於言語表達不夠恰當,致上歉意。但究竟什麼是DNR呢? DNR(不實施心肺復甦術)是什麼? Tips/「意願書」和「同意書」的差別
文/食品藥物管理署 「醫師,我的眼睛旁邊最近開始長這個耶!」年輕女孩指著眼睛周圍的小凸起,露出困擾的表情。事實上,這種眼周小顆粒,屬於皮膚組織增生,可能是皮膚息肉、汗管瘤、粟粒腫等8種狀況。食品藥物管理署(下稱食藥署)特別請到彰化基督教醫院皮膚科邱足滿醫師,為民眾說明「眼周小顆粒」的各種可能:
4大美肌飲食偏方大解析 文/閱讀,對身體好! 肌膚的問題五花八門,雖然不可能在短時間內透過飲食根治所有問題,但只要了解自己的肌膚狀況,並加強相關飲食知識,便能透過選擇適合自己肌膚狀況的飲食或是食材來緩解、減少問題,讓肌膚狀況好轉,讓自己看起來更有光彩,也能夠更有自信。 吃豬腳可以補充膠原蛋白?
肌膚偏乾性的人容易長細紋或黑斑,若是想維持肌膚膨潤彈性,可選擇富含維生素A、C、E的食材,像胡蘿蔔、甜椒、苦茶油、堅果等,都能改善皮膚粗糙、脫皮的情形,另外像莓果、海鮮、黃豆、雞蛋等也有助維持肌膚淨白,改善黑斑情況。 維持肌膚膨潤的食材(適合肌膚乾澀、肌膚鬆弛的人) 2. 甜椒(維生素C):
文/閱讀,對身體好! 人們想要隱藏自身樣貌的原因是不安全感,因為展現真我時,難以預測對方會有何種反應,深怕會出現有關自己的負面評價,若造成蝴蝶效應,還要面對不知會不會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不安,因為感受到危險,所以不願意展現真正的自我,寧願安全的保護自己。 裝乖給人看,只會累死自己 延伸閱讀
文/洪毓琪 知名導演、演員明金成上月20日才和妻子迎接龍鳳雙胞胎,沒想到據媒體報導,其8日晚間疑因心肌梗塞,突感身體不適,送醫急救不治,享年51歲。近來天氣變化大,劇烈的溫差變化容易增加心血管疾病的發生風險,民眾除做好保暖防寒外,更要避開4大情境,多留意身體的變化,若出現異常症狀務必儘速就醫!
文/洪毓琪 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日前為失言提及「染疫死亡個案簽署DNR,與死亡數多有關」一說,親自出面向各界道歉。並表示了解簽署DNR是嚴謹過程,對於言語表達不夠恰當,致上歉意。但究竟什麼是DNR呢? DNR(不實施心肺復甦術)是什麼? Tips/「意願書」和「同意書」的差別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糖尿病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疾病,對健康的威脅不容忽視。根據統計,台灣每四名成人中就有一人處於糖尿病前期,但很多人對此毫無察覺。糖尿病前期的主要特徵是空腹血糖值超標,超過100 mg/dL即被視為糖尿病前期。為了遠離糖尿病,我們需要掌握關鍵數值,控制血糖,逆轉糖尿病的風險。
引言 近年來,糖尿病的發病率在全球範圍內呈現急劇上升的趨勢。這種慢性疾病不僅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還給醫療系統帶來了巨大壓力。那麼,為什麼糖尿病會變得如此普遍呢?讓我們來探討一下背後的主要原因。 1. 不健康的飲食習慣 現代社會中,加工食品和高糖飲料的消費量急劇增加。這些食品往往含有
發病症狀 妊娠性糖尿病症狀通常較不明顯,但血糖濃度如果過高,可能就會有吃多、喝多、尿多等一般糖尿病症狀,媽咪就應該特別小心妊娠糖尿病的可能,建議可以留意下列跡象: 容易口渴跟頻尿 容易視線模糊、視力不佳 易感到疲倦 嚴重嘔吐症狀 致病原因 妊娠糖尿病的原因涉及飲食、疾病、產婦年齡、荷爾
Thumbnail
糖尿病可能會影響根管治療、抽神經的效果? 你知道嗎?  當你走在大街上,跟你擦身而過的10位陌生人中,就有1位有糖尿病。 根據Diabetes Res Clin Pract(2022)文獻指出: 2021年的數據中,全世界有超過五億人患有糖尿病,現在世界上超過10.5%的 20-79 歲成年
Thumbnail
糖尿病是一種長期血糖水平異常升高的代謝病症,可導致多種併發症,嚴重時甚至危及生命。最近,一位30歲男子因糖尿病併發症去世的消息引起了廣泛關注。專家指出,飲食控制是管理糖尿病的關鍵因素之一。雖然蔬菜是健康飲食的重要組成部分,但並非所有蔬菜都適合糖尿病患者。 醫生特別提醒,以下幾種蔬菜含糖量相對較高,
Thumbnail
根據統計,在台灣因為末期腎臟病而需要洗腎的患者中,有45%是因為糖尿病所引起。糖尿病與洗腎息息相關。長期的高血糖會使腎臟的小血管和腎絲球受損,損壞腎功能,稱為糖尿病腎病變,也是糖尿病最常見的併發症之一,初期可能沒有明顯症狀,但隨著疾病進展,腎臟受損越來越嚴重,可能會出現水腫、蛋白尿、高血
Thumbnail
「糖尿病患的抵抗力較差,感染肺炎鏈球菌後,出現侵襲性肺炎鏈球菌疾病感染症的機會較高。」歐弘毅醫師說,「這些患者發病後常常是兵敗如山倒,相當危險,可能住院超過一個月。事先做好預防措施,才是最佳的策略!」
Thumbnail
糖尿病在國人裡面是非常大宗的其中之一疾病,而隨著飲食習慣及甜食等耐受性,影響的你的血糖,通常都是不舒服或員工健檢的時候看到抽血血糖值,才會知道你是糖尿病,這也是國人健康未注意之問題。
Thumbnail
糖尿病是高齡長輩常見的疾病之一,主要原因為體內胰島素分泌不正常,或是細胞對胰島素的反應不良,導致葡萄糖無法正常吸收利用,讓血液及尿中的糖分累積過高。 根據研究,亞洲人糖尿病的比例比歐美高很多,而在台灣又尤其盛行,且常伴隨三高等危險因子,是現代人不能忽視的慢性疾病之一。
Thumbnail
國人的三大疾病裡面,不外乎就是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而我覺得問題最多的還是在於高血壓及糖尿病的自我監測,因為藥物的影響,是需要評估及調整的,而學習的量血壓和驗血糖,卻是很多患者不願意學習的情況,而這種案例就會非常多。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糖尿病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疾病,對健康的威脅不容忽視。根據統計,台灣每四名成人中就有一人處於糖尿病前期,但很多人對此毫無察覺。糖尿病前期的主要特徵是空腹血糖值超標,超過100 mg/dL即被視為糖尿病前期。為了遠離糖尿病,我們需要掌握關鍵數值,控制血糖,逆轉糖尿病的風險。
引言 近年來,糖尿病的發病率在全球範圍內呈現急劇上升的趨勢。這種慢性疾病不僅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還給醫療系統帶來了巨大壓力。那麼,為什麼糖尿病會變得如此普遍呢?讓我們來探討一下背後的主要原因。 1. 不健康的飲食習慣 現代社會中,加工食品和高糖飲料的消費量急劇增加。這些食品往往含有
發病症狀 妊娠性糖尿病症狀通常較不明顯,但血糖濃度如果過高,可能就會有吃多、喝多、尿多等一般糖尿病症狀,媽咪就應該特別小心妊娠糖尿病的可能,建議可以留意下列跡象: 容易口渴跟頻尿 容易視線模糊、視力不佳 易感到疲倦 嚴重嘔吐症狀 致病原因 妊娠糖尿病的原因涉及飲食、疾病、產婦年齡、荷爾
Thumbnail
糖尿病可能會影響根管治療、抽神經的效果? 你知道嗎?  當你走在大街上,跟你擦身而過的10位陌生人中,就有1位有糖尿病。 根據Diabetes Res Clin Pract(2022)文獻指出: 2021年的數據中,全世界有超過五億人患有糖尿病,現在世界上超過10.5%的 20-79 歲成年
Thumbnail
糖尿病是一種長期血糖水平異常升高的代謝病症,可導致多種併發症,嚴重時甚至危及生命。最近,一位30歲男子因糖尿病併發症去世的消息引起了廣泛關注。專家指出,飲食控制是管理糖尿病的關鍵因素之一。雖然蔬菜是健康飲食的重要組成部分,但並非所有蔬菜都適合糖尿病患者。 醫生特別提醒,以下幾種蔬菜含糖量相對較高,
Thumbnail
根據統計,在台灣因為末期腎臟病而需要洗腎的患者中,有45%是因為糖尿病所引起。糖尿病與洗腎息息相關。長期的高血糖會使腎臟的小血管和腎絲球受損,損壞腎功能,稱為糖尿病腎病變,也是糖尿病最常見的併發症之一,初期可能沒有明顯症狀,但隨著疾病進展,腎臟受損越來越嚴重,可能會出現水腫、蛋白尿、高血
Thumbnail
「糖尿病患的抵抗力較差,感染肺炎鏈球菌後,出現侵襲性肺炎鏈球菌疾病感染症的機會較高。」歐弘毅醫師說,「這些患者發病後常常是兵敗如山倒,相當危險,可能住院超過一個月。事先做好預防措施,才是最佳的策略!」
Thumbnail
糖尿病在國人裡面是非常大宗的其中之一疾病,而隨著飲食習慣及甜食等耐受性,影響的你的血糖,通常都是不舒服或員工健檢的時候看到抽血血糖值,才會知道你是糖尿病,這也是國人健康未注意之問題。
Thumbnail
糖尿病是高齡長輩常見的疾病之一,主要原因為體內胰島素分泌不正常,或是細胞對胰島素的反應不良,導致葡萄糖無法正常吸收利用,讓血液及尿中的糖分累積過高。 根據研究,亞洲人糖尿病的比例比歐美高很多,而在台灣又尤其盛行,且常伴隨三高等危險因子,是現代人不能忽視的慢性疾病之一。
Thumbnail
國人的三大疾病裡面,不外乎就是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而我覺得問題最多的還是在於高血壓及糖尿病的自我監測,因為藥物的影響,是需要評估及調整的,而學習的量血壓和驗血糖,卻是很多患者不願意學習的情況,而這種案例就會非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