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真的了解糖尿病嗎?懶人包帶您一次解析!

您真的了解糖尿病嗎?懶人包帶您一次解析!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糖尿病是高齡長輩常見的疾病之一,主要原因為體內胰島素分泌不正常,或是細胞對胰島素的反應不良,導致葡萄糖無法正常吸收利用,讓血液及尿中的糖分累積過高。


根據研究,亞洲人糖尿病的比例比歐美高很多,而在台灣又尤其盛行,且常伴隨三高等危險因子,是現代人不能忽視的慢性疾病之一。


成年人糖尿病的盛行率更有逐年升高的趨勢,比例大約是10%,比世界平均略高。其中,65歲以上老年人的比例大約在20%以上,也佔了糖尿病患者總數約50%,約每5位高齡者就有一位擁有糖尿病。


 

根據國民健康署所提供的數據其診斷標準包括以下4項,非懷孕狀況下只要符合其中1項即可診斷為糖尿病(前三項需重複驗證2次以上)


1.糖化血色素(HbA1c)≧6.5%2. 空腹血漿血糖≧126 mg/dL3. 口服葡萄糖耐受試驗第2小時血漿血糖≧200 mg/dL4. 典型的高血糖症狀(多吃、多喝、多尿與體重減輕)且隨機血漿血糖≧200 mg/dL


 

而糖尿病的類型有5種,其中最常見的為第一型糖尿病與第二型糖尿病。

第一型糖尿病:也稱為(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常在兒童與青少年時期發病,但也可能出現在成人身上,原因是胰臟的β細胞受損或被破壞,導致無法分泌出足夠的胰島素,主要與遺傳和基因有關,也因為跟胰臟的受損有關係,所以沒有辦法完全治癒,必須靠長期施打胰島素維持身體內血糖的平衡。 

 

第二型糖尿病:台灣超過90%的患者都屬於此類型,且隨著年齡增加,胰臟的功能下降,罹病機率愈大。在第二型糖尿病患者會對胰島素產生抗阻,導致葡萄糖無法進入細胞,而聚集在血液中而使得血糖濃度上升,形成糖尿病。這型糖尿病的患者大部分都有家族病史遺傳,也常跟肥胖或後天飲食型態不良及缺乏運動習慣有關,也可能產生更嚴重的併發症,例如:心血管疾病、中風以及其他部位的病變。

 

常見的糖尿病症狀包括:

•口渴

•頻尿

•容易感到飢餓

•體重突然下降

•視力模糊

•經常感染發炎

•傷口不易好


長輩糖尿病相關症狀

長輩糖尿病相關症狀



而要減緩糖尿病的症狀,可以由飲食與運動下手:


飲食:減少澱粉的份量,避免吃精製的澱粉,(如:白米、白麵條,麵包),以全榖雜糧類做代替,如(糙米、地瓜)早餐也可從麵包替換為燕麥或堅果類,並增加蛋白質的攝取與膳食纖維高的食物,也可選擇GI值低的食物,最重要的一點,限制含糖食物和飲品,來減緩血糖上升。


運動:對於糖尿病患的幫助很大,可消耗身體中的血糖,但必須隨時注意身體狀況與血糖值,請在運動前後都仔細觀測血糖值。也由於糖尿病患者傷口癒合較慢,必須小心維持平衡,若是在運動過程中覺得頭暈目眩,請立即停止運動,並吃下準備的點心,並到醫療院所進行診斷。家中長輩也可選擇強度較低的有氧運動,才不會讓過高強度的運動反而使身體超過負荷。


若是家中有血糖偏高者,想得到更精準的照顧,也可參考「抗糖優復」訂閱型服務,提供營養師、物理治療師、照顧服務員等定期居家照護,從營養、運動到專業陪伴,協助糖友們提升生活品質。


「優照護」短期居家照護第三方預約照護平台

avatar-img
優照護的沙龍
8會員
145內容數
「優照護」是全台第一家,針對短期居家照護、居家看護需求成立的第三方預約照護平台,核心價值是: 一、讓有需求的家庭能夠方便尋找到安全又合適的照顧服務員、護理人員、治療師等。 二、讓照護人員能自主管理個案,安全地提供服務,並且增加收入來源。 最終目的是讓台灣照護市場的資訊更加流通,創造優質照護環境。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優照護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腎臟位於腹腔後方,其功能為調節體內水份、酸鹼平衡,以及排除體內代謝廢物。若腎功能衰退,甚至喪失時,會導致水份與鹽分無法正常排出,造成水腫。更嚴重的是代謝廢物留於體內,將會導致尿毒症,出現噁心嘔吐、內分泌失調、貧血、神智不清等症狀。
居家照護是什麼?與家庭托顧、日間照顧有哪些不同呢? 各種照顧模式,究竟要怎麼選擇呢?其實可以從家人的失能(或失智)程度、家庭的人力與經濟資源,甚至是生活型態做綜合評估,以下先與大家介紹居家照護、家庭托顧、日間照顧是什麼?再來評估您的家庭適合哪一種照顧方式。
「上肢關節被動運動」,主要是為了避免臥床患者的上肢關節攣縮,促進血液循環和維持身體的感覺。其實雙腳肌肉算是人體的第二顆心臟,擔負著協助全身血液循環的重要任務,所以下肢被動運動也很重要喔!
台灣因少子化及高齡化,在2025年即將進入超高齡社會,也就是65歲以上人口佔比高達20%,在照護上若沒有專業知識,連幫長輩換件衣服都可能產生不適感,甚至受傷。以下我們一起看看,如何順利幫助長輩更衣,及更衣時的注意事項。
台灣使用鼻胃管的使用率為94%,相對日本11%及德國6%都高出許多,這是因照護人力不足和貪圖方便性而來的。現在其實都倡導著擺脫鼻胃管,讓長輩能夠自己進食。而在進食過程中,是有很多小細節的,一不小心操作不當,可能就造成噎到的風險。以下將帶您看如何安全且讓長輩感到舒適地餵食技巧及餵藥技巧!   餵食
相信很多人都聽過「哈姆立克法」,身旁的長輩或家人在進食過程中如果出現猛然咳嗽、無法說話、呼吸困難、發生異物梗塞的狀況,就建議使用哈姆立克法將異物取出。主要的原理為將橫隔膜往上快速擠壓,使肺內空氣往上衝而將異物排出。   而長輩更容易出現異物哽塞的情況,由於老化或生病導致吞嚥困難,或是不小心吃太快
腎臟位於腹腔後方,其功能為調節體內水份、酸鹼平衡,以及排除體內代謝廢物。若腎功能衰退,甚至喪失時,會導致水份與鹽分無法正常排出,造成水腫。更嚴重的是代謝廢物留於體內,將會導致尿毒症,出現噁心嘔吐、內分泌失調、貧血、神智不清等症狀。
居家照護是什麼?與家庭托顧、日間照顧有哪些不同呢? 各種照顧模式,究竟要怎麼選擇呢?其實可以從家人的失能(或失智)程度、家庭的人力與經濟資源,甚至是生活型態做綜合評估,以下先與大家介紹居家照護、家庭托顧、日間照顧是什麼?再來評估您的家庭適合哪一種照顧方式。
「上肢關節被動運動」,主要是為了避免臥床患者的上肢關節攣縮,促進血液循環和維持身體的感覺。其實雙腳肌肉算是人體的第二顆心臟,擔負著協助全身血液循環的重要任務,所以下肢被動運動也很重要喔!
台灣因少子化及高齡化,在2025年即將進入超高齡社會,也就是65歲以上人口佔比高達20%,在照護上若沒有專業知識,連幫長輩換件衣服都可能產生不適感,甚至受傷。以下我們一起看看,如何順利幫助長輩更衣,及更衣時的注意事項。
台灣使用鼻胃管的使用率為94%,相對日本11%及德國6%都高出許多,這是因照護人力不足和貪圖方便性而來的。現在其實都倡導著擺脫鼻胃管,讓長輩能夠自己進食。而在進食過程中,是有很多小細節的,一不小心操作不當,可能就造成噎到的風險。以下將帶您看如何安全且讓長輩感到舒適地餵食技巧及餵藥技巧!   餵食
相信很多人都聽過「哈姆立克法」,身旁的長輩或家人在進食過程中如果出現猛然咳嗽、無法說話、呼吸困難、發生異物梗塞的狀況,就建議使用哈姆立克法將異物取出。主要的原理為將橫隔膜往上快速擠壓,使肺內空氣往上衝而將異物排出。   而長輩更容易出現異物哽塞的情況,由於老化或生病導致吞嚥困難,或是不小心吃太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