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張上淳道歉的DNR是什麼?簽下去等於「放棄治療」?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讓張上淳道歉的DNR是什麼?簽下去等於「放棄治療」?僅為情境配圖,取自shutterstock
文/洪毓琪
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日前為失言提及「染疫死亡個案簽署DNR,與死亡數多有關」一說,親自出面向各界道歉。並表示了解簽署DNR是嚴謹過程,對於言語表達不夠恰當,致上歉意。但究竟什麼是DNR呢?

DNR(不實施心肺復甦術)是什麼?

DNR全名為「Do Not Resuscitation」,中文名稱叫做「不實施心肺復甦術」。簡單來說,DNR指的是,經病人本人簽署意願書,或家屬簽署同意書下;當病患因嚴重傷病,病程進展瀕臨死亡,或無生命跡象時,不予以心肺復甦術的醫療處置方式。
除了字面上提到的不予以心肺復甦術(CPR)外,同時也包含:不進行氣管內插管、體內外心臟按摩、心臟電擊、心臟調頻、急救藥物注射、人工呼吸……等其他救治行為,都屬於DNR的範疇。
Tips/「意願書」和「同意書」的差別
  • 預立安寧緩和醫療暨維生醫療抉擇意願書:病人意識清楚下,自行簽署。
  • 不施行心肺復甦術同意書:病人失去意識或無法清楚表達其意願,而由家屬(法定代理人)簽署。

不簽DNR也許救的回來?陳志金:每個決定對家屬都是天人交戰

也正因為DNR,給予病人在臨終時,得以不接受上述醫療處置方式的治療選擇,因此,對於醫界普遍DNR將視為「善終」的選項之一。不過,受到傳統道德倫理觀念影響,臨床上也經常出現這樣的情形——
部分長輩、親戚,在聽聞子女為父母簽署DNR後,提出「你們怎麼可以那麼殘忍?就這樣放棄治療?」、「不簽DNR也許救的回來」的質疑,認為是孩子是不孝、不願意照顧,才同意醫師不救治。
一向以「救病人,也要救家屬」為理念,長期在ICU(加護病房)第一線的奇美醫學中心加護醫學部主治醫師陳志金,就在臉書上分享自己在臨床多年,見過許多病友及家屬和病痛奮鬥過程後的感想。他提到:
❝「每個DNR(不實施心肺復甦術)決定,對家屬來說,都是天人交戰的!」❞
每個病人都有自己的價值觀,有些人希望自己可以「賴活」、有些人希望自己能夠「好死」。身為決策代理人的家屬們,要能夠好好的和醫療團隊充分的討論,一切以病人的意願為依歸,代為做出這個困難的決定;無論結果如何,將來也不後悔、也會共同承擔、不互相指責,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
家屬對於不急救的決定,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內疚與自責,心中一定會反覆的問自己:
❝「我這樣的決定是對的嗎?」❞
❝「我這樣的決定,對爸爸/媽媽,真的是最好的嗎?」❞
❝「爸爸/媽媽,是會感謝我替他做這個決定,還是會怨恨我?」❞
❝「他是不是還有機會救活,而我是不是太早放棄了?」❞
❝「可是,看他插著管子、或氣切的活著,這樣每天躺在床上,真的是他想要的生活嗎?」❞
陳志金除了也提到,當媒體報導拿專家的一句話做文章說:「此波疫情高死亡的原因,是因為有超過20%的家屬放棄急救,其實救得回來....」除了製造對立、忽略張教授對疫情的付出,讓他對張教授感到很抱歉外。
他認為,這樣的說法,對於當初決定DNR的家屬和醫療團隊來說,也是一種傷害與打擊!這會讓他們懷疑自己當初的決定是否做錯了?也會無形之中,加重他們的內疚與自責,而這個影響,可能是一輩子的。

尊重每個家庭的決定、尊重子女們想要為他們的至親所做的選擇

陳志金強調,希望大家「尊重每個家庭的決定、尊重子女們想要為他們的至親所做的選擇」,不要把我們自己以為是「對」的決定,加諸在每一個人身上,因為,每一個家庭都有他們自己要承擔的為難。
如果不DNR,可能就「救得回來」,這樣的說法,實在是沒有必要。雖然多數人在講句話時應該是無心的。但是,一句無意的話,聽在當初做這個困難決策的家屬耳裡,卻可能是一種傷害。
「救得回來」之後,插著管子、氣切、臥床、無法進食、大小便無法自理.....沒有尊嚴、沒有生活品質的延長死亡的時間.....這並不一定是每個病人、每個家庭都會想要的「救回來」。
這是一個困難的抉擇,沒有對錯。只要是經過充分的討論所做出來的決策,沒有違反病人的意願與價值觀,將來比較不會後悔。無論做什麼決定,都是以後大家要共同擔承的,尊重醫療團隊和家屬所共同討論出來的決定、同理家屬的感受與為難。

DNR的誤解:簽了醫生就不救我了?放棄急救≠放棄治療

除了上述疑問外,在對DNR不熟悉、在未了解DNR意旨的情況下,也有不少人常會把「放棄急救」與「放棄治療」劃上等號。進而擔心,簽署了DNR是不是代表,當我發生意外被送到醫院時,醫師就不救我了?
但事實上,無論是病人自行簽署意願書,或家屬簽署同意書。根據衛福部所公布的《安寧緩和醫療條例》第7條提到:不施行心肺復甦術或維生醫療,應符合下列規定:
一、應由二位醫師診斷確為末期病人。
二、應有意願人簽署之意願書。
所以,當以上兩個先決條件不成立時,DNR是不可能的。因此,即便簽了意願書或同意書,只要未生病或生病之病程尚未到達末期階段,是不能生效的。當然也就不會有簽署DNR,醫師就不救的情況發生。
Tips/誰能簽署「意願書」、「同意書」
  • 未成年人簽署意願書時,應得其法定代理人之同意。未成年人無法表達意願時,則應由法定代理人簽署意願書。
  • 末期病人無簽署意願書且意識昏迷或無法清楚表達意願時,由其最近親屬出具同意書代替之。無最近親屬者,應經安寧緩和醫療照會後,依末期病人最大利益出具醫囑代替之。

    最近親屬之範圍如下:
    一、配偶。
    二、成年子女、孫子女。
    三、父母。
    四、兄弟姐妹。
    五、祖父母。
    六、曾祖父母、曾孫子女或三親等旁系血親。
    七、一親等直系姻親。

不把決定權交由親屬承擔!你也能為自己簽署DNR

除了希望藉由此文,讓大家更認識DNR外。正如上述所述,每一個人在意識清楚下,都能為自己簽署「預立安寧緩和醫療暨維生醫療抉擇意願書」。如果民眾想維護自己的生命尊嚴,避免親屬被迫承擔困難的決定過程,考慮預先簽署也是另一選擇。
根據健保署公告,台灣自2000年通過「安寧緩和醫療條例」立法後,便賦予國人臨終時可以選擇拒絕心肺復甦術或維生醫療(DNR)的權利。並且可將此意願註記到健保卡的晶片中。當不幸面臨疾病末期階段時,醫師便可以透過健保卡得知你我的預立意願,與家屬溝通提供病患安寧療護服務、不實施心肺復甦術。
簽署「預立安寧緩和醫療暨維生醫療抉擇意願書」方式:

一、向各醫院的服務台索取「預立安寧緩和醫療暨維生醫療抉擇意願書」,或至衛生福利部、安寧照顧協會、安寧照顧基金會的網頁列印表格。

二、填妥意願書。

三、將正本送回索取醫院,或寄到「台灣安寧照顧協會」,就可以辦理健保卡意願註記。
延伸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30會員
195內容數
創刊於1986年的《遠見雜誌》,一直以「傳播進步觀念」,「社會進步的動力」自許。為了要在網路時代,一面要減少資訊氾濫,一面要用新的平台擴大影響,2013起,我們十分慎重地邀請了五十餘位(累積迄今超過百位)來自台灣、大陸、美國、香港、新加坡等海內外有成就、有見解、有理想的人士,各在其專業領域發表其獨立意見。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遠見雜誌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文/洪毓琪 農曆春節將至,在Omicron入侵下本土疫情不斷延燒,專家學者們紛紛出面呼籲民眾加速接種「追加劑」疫苗。可坊間卻有不少認為「Omicron變異株確診者多為輕症,與其打第三劑疫苗不如直接感染獲得抗體」的懷疑聲浪,究竟這樣的說法是否正確?又可能對國內防疫帶來哪些衝擊與隱憂呢? 參考資料:
文/洪毓琪 農曆春節將至,在Omicron入侵下本土疫情不斷延燒,專家學者們紛紛出面呼籲民眾加速接種「追加劑」疫苗。可坊間卻有不少認為「Omicron變異株確診者多為輕症,與其打第三劑疫苗不如直接感染獲得抗體」的懷疑聲浪,究竟這樣的說法是否正確?又可能對國內防疫帶來哪些衝擊與隱憂呢? 參考資料: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對於譫妄,有很多不同的說法。有人說是失智的前兆,有人說是電解質不平衡,有人說是麻醉藥未退。以老爸的年紀與狀況,什麼都可能,什麼都佔有百分比。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早產兒的生死存亡,討論了醫療和法律角度的觀點,並分享了一個家庭因此花了大量醫療費換來一個不健康孩子的真實故事。文章最終提出,無論法律如何規範,這個問題依然沒有絕對正確的解答。
Thumbnail
最近遇到的一個DNR迷思,就是家屬/患者簽署了DNR,到底遇到甚麼樣的情況,我需要如何面對,因為遇到很多類似問題,所以我大概把我臨床遇到的情況,大致解說一番!
Thumbnail
雖有「安寧緩和條例」與「病人自主權利法」(簡稱病主法)兩個善終法,但更重要的是生命活著的意義,瞭解何時應該放手。透過預立醫療照護諮商(ACP),簽署預立醫療決定(AD),讓醫護人員與家人清楚患者對自己生命末期的決定,把握最後時光,與家人好好道謝、道歉、道愛、道別(不留遺憾的人生四道備忘錄)。
Thumbnail
讓長輩在熟悉的家臨終,聽起來簡單,但執行起來卻不容易,更常聽到的,是在醫院嚥下最後一口氣;又或者是,從醫院返家的途中斷氣。而「在家離世」這件看似簡單不過的事情,變成許多長者遙不可及的夢想。
Thumbnail
一位年輕患者的家屬,面對照顧與治療的掙扎,面對生死的抉擇,承受了極大的壓力。在家庭意見的分歧中,醫療團隊與家屬一同探討安寧照護的方向,最終做出適合患者的決定。生命短暫的停留,讓人思考著對於生命意義的理解和尊重。
Thumbnail
本文介紹畢柳鶯醫師的斷食善終觀念,重新思考死亡不應視為失敗,並反思生死決策的複雜性。藉由個人故事,強調家人在斷食善終決策上的情感掙扎,以及與醫生之間的信任關係。最後,呼籲尊重患者意願,強調共識、信任、尊重的重要性。整體內容涵蓋斷食善終、生死觀、家庭關係,是探討現代生死觀及醫病關係的深刻思考。
Thumbnail
對孩子總是特別不忍的陳宗鷹,某次接到一位車禍案例,送到急診的一位十歲左右的小朋友,頭部重傷,面目全非,以至於臉部完全找不到可以建置呼吸道的地方,只能做氣切。  外科醫師施行緊急手術做了一個氣切孔,但是氣管內管放入後,卻測不到有吐氣末端二氧化碳濃度的反應,這表示並沒有真的成功插入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對於譫妄,有很多不同的說法。有人說是失智的前兆,有人說是電解質不平衡,有人說是麻醉藥未退。以老爸的年紀與狀況,什麼都可能,什麼都佔有百分比。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早產兒的生死存亡,討論了醫療和法律角度的觀點,並分享了一個家庭因此花了大量醫療費換來一個不健康孩子的真實故事。文章最終提出,無論法律如何規範,這個問題依然沒有絕對正確的解答。
Thumbnail
最近遇到的一個DNR迷思,就是家屬/患者簽署了DNR,到底遇到甚麼樣的情況,我需要如何面對,因為遇到很多類似問題,所以我大概把我臨床遇到的情況,大致解說一番!
Thumbnail
雖有「安寧緩和條例」與「病人自主權利法」(簡稱病主法)兩個善終法,但更重要的是生命活著的意義,瞭解何時應該放手。透過預立醫療照護諮商(ACP),簽署預立醫療決定(AD),讓醫護人員與家人清楚患者對自己生命末期的決定,把握最後時光,與家人好好道謝、道歉、道愛、道別(不留遺憾的人生四道備忘錄)。
Thumbnail
讓長輩在熟悉的家臨終,聽起來簡單,但執行起來卻不容易,更常聽到的,是在醫院嚥下最後一口氣;又或者是,從醫院返家的途中斷氣。而「在家離世」這件看似簡單不過的事情,變成許多長者遙不可及的夢想。
Thumbnail
一位年輕患者的家屬,面對照顧與治療的掙扎,面對生死的抉擇,承受了極大的壓力。在家庭意見的分歧中,醫療團隊與家屬一同探討安寧照護的方向,最終做出適合患者的決定。生命短暫的停留,讓人思考著對於生命意義的理解和尊重。
Thumbnail
本文介紹畢柳鶯醫師的斷食善終觀念,重新思考死亡不應視為失敗,並反思生死決策的複雜性。藉由個人故事,強調家人在斷食善終決策上的情感掙扎,以及與醫生之間的信任關係。最後,呼籲尊重患者意願,強調共識、信任、尊重的重要性。整體內容涵蓋斷食善終、生死觀、家庭關係,是探討現代生死觀及醫病關係的深刻思考。
Thumbnail
對孩子總是特別不忍的陳宗鷹,某次接到一位車禍案例,送到急診的一位十歲左右的小朋友,頭部重傷,面目全非,以至於臉部完全找不到可以建置呼吸道的地方,只能做氣切。  外科醫師施行緊急手術做了一個氣切孔,但是氣管內管放入後,卻測不到有吐氣末端二氧化碳濃度的反應,這表示並沒有真的成功插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