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青年學者與小說家吳明益,同時出版了短篇小說集《天橋上的魔術師》與長篇小說《複眼人》。前者以1980年代的中華商場為背景,透過十個短篇,勾勒出九個孩子與天橋,和天橋上魔術師的故事;後者以臺灣東海岸為現場,描繪一個迷失的男孩與傷心欲絕的母親,如何踏上尋找愛和救贖的旅程。其中,《複眼人》後來售出多國版權,開創臺灣小說由國外主流文學出版社買下版權的先例。2015年,他又完成長篇力作《單車失竊記》,透過一部失竊的老鐵馬,勾勒出日治時期臺灣乃至於緬北戰場上,一段段哀傷與動人的故事。
據作者所言,這本書的寫作緣起於一位讀者,對其小說《睡眠的航道》(2007)結局所提出的疑問。這個觸動讓吳明益開始蒐集臺灣腳踏車史的材料,也開啟了藉由小說認知、思考那段歷史的旅程。小說的情節架構於「我」-年紀約40出頭的程先生-試圖找回20年父親消失時,被停在中山堂且不見蹤跡的幸福牌腳踏車。故事透過兩條主線鋪展:一是「我」追尋腳踏車的過程,二是「我」所載錄具史料性質的「鐵馬誌」。這兩個部分在小說中交互穿插,也互為指涉。
追尋的過程中,「我」先後認識專門收集鐵馬的行家阿布,循著原住民父親遺留錄音帶回到緬北森林的阿巴斯,藉由蝶畫小說描摹自己母親前半生的薩賓納,以及從穆班長手上獲得鐵馬的靜子等人。這些人生命故事的鋪展,以及夾雜其中的銀輪部隊、大象運輸隊、圓山動物園及樹的戰役等,恰恰勾勒出臺灣的二戰史,以及腳踏車、動物園與蝴蝶工藝等的發展歷程。小說中,有不少部分以多種語言呈現,夾入作者手繪的插圖,書末也特別附上參考書目。為了小說情節及描繪的真實性,作者顯然下了不少「工夫」,他大量閱讀中西史料,求教專業人士,並替這本小說進行專業的審稿。
但是,小說裡作者又不斷提醒讀者:「虛構之事與非虛構的人生必然彼此交雜。」確實,我們可以在主角身上找到作者身影的投射,包括他鍾愛的蝴蝶,被拆除的中華商場老家,以及對單車的迷戀。然而,這三分的「真實之柱」,其實是為了帶領讀者進入非現實性、巨大的想像城堡。這一部由單車及其零件所串連而起的銀輪詩篇,勾勒出一個無法愛與悲痛的時代,卻也見證了時光縫隙中那些值得珍藏的美好。
(本文首次刊登於《幼獅文藝》2015年9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