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單車失竊記》談撿起被世界遺棄的經驗,將它化未來為美好的經驗

2024/03/12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這段話是相對於法蘭岑(Jonathan Franzen)在《如何獨處》中提到:「小說是將經驗的浮渣轉變為語言的黃金。小說意味著撿起被世界遺棄路邊的垃圾,將它化為美好的事物。」


在《單車失竊記》中,涉及二戰戰史、台灣史、台灣單車發展史、動物園史、蝴蝶工藝史等,作者吳明益也因此求助了包括東華大學歷史系教授(二戰戰史)、台北市立動物園、動物學家(動物園史)、台中科博館教育組及生物學組(蝴蝶工藝史)、小兒科醫生(台灣史)、幸福牌單車收藏家(台灣單車發展史)等許多專家,並在閱讀台灣單車史的材料後,開始購馬老鐵馬的零件,進而有了第一輛幸福牌文武車、第二輛勝輪排武車、第三輛台灣萊禮、第四輛幸福牌男女兩用跑車等,過程中認識了許多買家、收藏家,更學會了收藏、修復單車等相關知識。


似乎寫小說及閱讀的過程,是一連串的「教育」過程。它讓作者及讀者皆有另一種看世界的角度及認識方式。而這一切的發生都可以是很偶然的,如同吳明益說本書是因為收到一位讀者問他之前的小說《睡眠的航線》最後寫到主人公的父親把單車停在中山堂前,「然後呢?」「然後呢?」這問題他從來沒思考過,但那一瞬間突然有個畫面浮現在他的腦海裡,於是路展開了,小說開始了。好的作者與讀者的關係就如同教育「教學相長」的關係,讀者此時的提問,讓作者有了另一方向的思考,而這思考的經驗,便推動了未來經驗的延續及可能,而教育的目的、或說人生的目的,便是追求更完整經驗的可能。


『工夫與技術的差別,做出來的東西要有「精神」,心底想者當初替客人量身時的手的觸感,要把那個感受重現在布料上。』


小時候放學後,家長最常問的是今天在學校學到了什麼,這個什麼不是今天有什麼不同的什麼,不是今天又更高更壯的生理成長,而是經驗的成長。按經驗主義者的教育理念,不管是生理(技術)的成長或心理(精神)的成長,都是經驗成長的一部分。經驗的好壞不在於是生理或心理之別,而在於經驗能否延續及創造未來的經驗,讓經驗更加完整。


但經驗如何完整呢?實踐的經驗(技術)必定較純精神的經驗更完整嗎?如同Anselm的本體論論證(the ontological argument),「上帝」被定義為最完美的東西。→最完美的東西擁有所有的完美性質。→「存在」是完美性質之一。→上帝擁有「存在」這個性質。→上帝存在。直覺上,一個存在的好東西當然會比不存在的好東西來得完美,因此上帝是存在的,這論證的前提是上帝的完美是我們所能夠認識的,但我們不完美又如何認識完美呢?回到教育,不管是技職教育(技術)或高等教育(理論),完整與否或說好壞的經驗差別在於,此經驗能夠累積、精進、延續至未來的經驗,進而可能達到一種「高峰經驗(Peak Experience)」一種豁然開朗、完滿的經驗感。


學校作為一教育的場所,讓每個人有了似曾相似又與眾不同的的經驗,相似在於在同個時間、同個地點、同個老師、上著同樣的課程,與眾不同在於因為每個人過去的不同經驗,進而產生不同的學習效果。過去我們常說學校是個能夠犯錯的地方,因為出社會後犯錯的成本就會提高,出社會後老師與學生及老闆與員工的關係是不同的,不再是以每個人不同程度去要求不同目標,而是必須一致的達成公司的共同的目標。但學校與社會是不可二分的,學校學習是人生經驗的一部分,出社會工作也只是人生經驗的一部分。人生就像一輛老鐵馬,已注定在生活裡不全,在時間裡不全,在故事裡不全。今年4月發表在《Cell Stem Cell》期刊的研究指出,人類到了70歲,大腦每天仍創造數百個新神經元。老鐵馬的更新及經驗的延續,如同我們曾經失去,但卻因此獲得了失去的經驗,獲得了不同於他人人生的「全」。人生的完整是經驗的台階,當拾階而上看見不同的風景時,不是按下快門,而是靜靜的欣賞,欣賞那真實的感動。

延伸閱讀:

〈扎根大地的文學:吳明益 (Ming-Yi Wu) at TEDxTaipei 2013〉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_rrqYcl6TQ

2018/4/22

3會員
521內容數
哲學博士生/建築系畢/證照:高考公務員、工地主任、古蹟工地負責人/前地方文資薦任公務員(建築工程職系)/研究領域:建築哲學、文化資產哲學。由「哲學性」、「反思性」角度,評論文學、建築、哲學、時事、影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音樂藝術、文化資產、公職生活。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