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2/05/27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當呼吸化為空氣》生命的重量

人終將一死,但當死亡迫近時, 我們才會開始學習如何好好活著。

「沒死以前,我還是活著的。」似是平常的話,卻震撼又省思。
印度裔的美國神經外科醫師保羅.卡拉尼提醫師(Dr. Paul Kalanithi),主修研讀文學與哲學,啟發去思考要過怎樣的生命才會覺得人生活得有意義,進而又發覺自己對人類生物學的興趣,而開始接觸到神經科學的研究,更加深他積極追尋生命的意義。
在求學過程中,參加神經科學與倫理學的學習營,參訪了一所專門照顧嚴重腦傷的病童收容所。當他看到很多因腦部受傷後喪失人際溝通能力的病人,更深信,人腦是促使每個人追尋生命意義的樞紐。因此在鑽研文學、哲學之後,覺得人都是透過大腦的各種功能建立人際關係,可以透過神經科學的發展而更認識自己的人生,最後他決定棄文從醫。
保羅36歲時,在史丹佛大學醫院接受外科住院醫師訓練的最後一年,發現自己罹患肺癌,癌末之時,保羅在《紐約時報》發表一篇文章「我還剩下多久可以活?How Long Have I got Left?」,引起很大的迴響,讓他決定在自己生命到達終點之前寫下一本書。
《當呼吸化為空氣》沒有哭天搶地的悲情,保羅用著深厚的文學造詣,在病痛中完成了這本書的大部分章節,陳述自己求學的心路歷程、住院醫師訓練時第一次面對病人死亡的震撼、自己確診罹癌、從醫生變成病人轉換的心情,面對死亡陰影的掙扎、到死亡成為工作的一部分,平靜面對自己生命的終結,及跟妻子決定以人工受孕的方式懷孕生子,以更有意義活著面對每一天的心情,與自己告別的旅程寫下這本書。雖留下的文字不多,但這本書的內容卻有著人生價值與生命意義的的深度。
最後一個章節是保羅的妻子露西執筆的,在保羅過世後。保羅希望能有意義地活著,要求不要進行病危急救,文中描述他們度過的最後一段時光,在醫院的最後一天,所有至親好友在病房內看著他的氣息越來越弱,淚眼婆娑陪他走過了最後幾個小時的告別過程。
看完書的感想,除了敬佩保羅與露西一起面對走向死亡中所展現的堅毅和勇氣之外.書中的文字細膩,看似脆弱卻帶有強勁生命力,在黑暗中仍然可以專心注視亮光,像股強大的靈魂,不斷為自己的人生價值注入有意義的生命旅程。
書中讓我鼻酸的是,當保羅進入第三線的癌症治療時,他的女兒凱迪出世了。保羅瘦骨如材的身軀披著毯子跟熱敷墊,躺在接生室的摺疊床,看著妻子分娩,當護士把女兒放在他的手中,保羅深深感受著她的重量與溫度,感動著生命的可能性在面前併發四射。而在父女倆生命重疊的八個月後,保羅去世,享年37歲。
成長的喜悅與死亡的陰影縱錯交織,又是怎麼樣的心情...
送別死亡之後,生命以另一種型態呈現,告別也是另一種相聚的開始。
英文書名《When Breath Becomes Air》,來自英國詩人Fulke Greville(1554-1628)的一首詩:
You that seek what life is in death, Now find it air that once was breath. New names unknown, old names gone: Till time end bodies, but souls none.
人出生後的每分每秒都是在走向死亡的那天,小時候,長輩告訴我們要好好聽話、用功讀書,出了社會,汲汲營營的得到一份工作,拚了命的在職場中步步為營的探索。一路上,看到甚麼就抓甚麼,期望著有存款、有房、有車、有摯愛的人,大多數人都是這樣吧。但愛的滿足與幸福與否,似乎都是後話,站在即將死亡的面前,心境似乎才會有所感觸。
我們都知道人生時間有限,終究會死這件事,隨著年歲的增長面對越來越多的死往,不管是至親還是陌生人,死亡永遠無法討價還價,這是個事實,也因如此,好好去愛、過得幸福、活在當下的意義,才那麼重要。
分享文中一段話: 【死亡永遠是贏家,就算你完美無缺,世界卻否。明白發牌者已經決定你會輸,不過你仍然繼續奮鬥。你永遠無法觸及完美,但是你可以相信那條漸近線,你會永不止息地朝它努力。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