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本由遠流出版的《財富是這樣養成的》,裡面提到一段有關於韓國的有錢人大多是透過股權投資累積財富。
這讓我突然有興趣想知道,台灣人是否也是這樣呢?
所以我去找了一些資料來驗證看看,台灣的有錢人是怎麼累積財富的。
首先根據由主計總處在111年4月所發行的《109年國富統計報告》其中的【家庭部門資產負債】表可以發現,
台灣家庭的資產配置很大比例放到房地產、儲蓄及保險,而只有大約20%是進行投資的金融資產。
這看來似乎很正常,房子佔資產比重最高,現金很重要,保險也不可少。
就是一般家庭的配置。
但我們再從「收入」的角度來看看,這些資產能產生多少收益。
.
根據財政部於2022-04-28公佈的《108年度綜合所得稅申報核定統計專冊》,在「綜稅各類所得金額百分比各級距申報統計」中顯示,所得越高的家庭,來自於股利所得的比例越高。但收入越低的家庭,來自薪資收入的比重越高。
然後因為進行儲蓄所產生的利息所得比重,也是低收入族群遠大於高所得家庭。
至於一般人認為"包租公"的租賃及權利金比重,倒是沒有在高所得家庭顯現高比重狀況。
對比上一段我們在檢視台灣家庭資產配置時發現的現象,就可以知道,大多數家庭持有的房地產都是自住。因為在收入來源部分,租金收入的比重並不高。
然後在資產配置約23%的存款,其實只能貢獻收入約4%。很明顯的,台灣家庭配置了太多資金在低投資回報率的項目上。
再來探究一件事,我們知道有價證券大約只佔台灣家庭配置的15%。但在年所得超過千萬的家庭,來自於股利所得的比重卻高達38.83%。
而且這個級距的申報戶數只有6491戶。
這代表什麼?其實大多數家庭配置在股權投資上的比例肯定遠低於15%。
很現實的就呈現收入來源上,年收入在242萬以下的家庭,股利所得比重也低於15%。
如果我們把年收入千萬這個級距的股利所得總額均分下去,每個申報戶可以分到超過千萬。
光是股利所得就可以讓這個級距的家庭,有機會年收千萬。
突然發現台灣的家庭,就跟書中所提到的韓國民眾相去不遠。
高所得的家庭不管是進行所謂一般的股權投資,或是參與企業營運活動。
意願都比一般收入的家庭來得高上許多。
果然有錢人的財富大量來自於股權投資。
再來看一件事,台灣家庭配置在人壽保險及退休金準備這部分高達19%。
但這個部分對於財富累積的效應非常低。
這是台灣人長久以來的問題,被許多話術控制,害怕生病的時候沒錢可以看醫生。所以保單要趕快買好買滿,不然到時候要用卻沒有錢該怎麼辦。
是阿!人生本來就該先做好準備,保險是不可缺少的配置。
但你有發現一件事嗎?
年所得千萬的家庭,光按照股利所得比例換算,每年都有機會收到超過380萬。
你覺得這些家庭,如果按照這個比例長久"準備"下去,他們在需要看病的階段,能拿出的"醫療費用"跟一大堆理賠金相比,哪一種錢會比較多?
就如這本書中所提,大多數台灣人因為過往對於股權投資的錯誤認知。
以為股票就該短進短出。賺取價差。結果反而受困於賠錢的經驗,導致不敢投資股票。
進而錯失累積巨額財富的機會。
然後又因為害怕賠錢,只敢把資金放在定存、保險或是背負高額房貸的買自住房。
但卻讓你的財富與真正高收入家庭越拉越遠。
各位可以想想,你們是不是認為應該要靠投資累積財富,但卻不敢進行股權投資。反而把大筆資金放給銀行、保險公司,讓他們賺大錢。
而你只能得到微薄的回報,還要擔心未來的退休金準備不夠,會淪為下流老年。
指數化投資就是很適合一般人加大股權投資的好方法。
不僅可以幫助你進行長期投資,避開追高殺低的窘境。
更能幫助投資人避開投資錯誤公司所造成資本減損的危險。
希望大家可以利用假日的下半天想想,你該擔心短期股價漲跌,還是退休資產累積不足呢?你跟有錢人的差距到底在哪裡。
我想,是時候做些改變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