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聽 ≠ 同意,讓雙方平等地給予和接受愛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那日,有位即將與男朋友步入婚姻的女孩兒,預約了療癒。
以十年的療癒師職涯來看,在迎來人生重大轉折之前,會想要預約〔療癒〕,通常面臨的都是不小的課題,甚至有可能讓原本的計畫有相當大的轉變⋯⋯但我還是放開自己的想像,讓時間自然流向與她對話的片刻。
預約的時間到了!我們在各自的家中上線,在空中會面。
簡短寒暄過後,她徐徐說出心裡的困擾:這段時間,與男朋友大量且密集地商討婚禮的相關事宜;一開始,許多朋友都相當羨慕,因為男朋友的參與度很高⋯⋯但是,隨著越來越多的關鍵性決定被拍板,她卻感到自己被邊緣化

「這是『我的』婚禮,不是嗎?」她問我。

「是啊!這是『妳的』婚禮⋯⋯但是,妳自己有這樣覺得嗎?」我接下了她的提問,但也將這個提問拋向她。
「我不知道⋯⋯畢竟,男生很願意參與,是好事。」她遲疑了。
這樣的回應,很有趣;很多學員,在剛進入〔療癒〕的時候,很常會給出這樣的回應。而人之所以會給出「無法明確地給出『是/是的』」的回應」,反應出來的是「無法肯定」、無法明快地將「不確定」推向另一端的「不是」⋯⋯然後,就這樣卡在中間;即使心裡面的想法是:明明就不是
「但是,有很多地方讓妳覺得:這不是我的婚禮!對嗎?」我帶她走到否定的那一端。

「對!他都沒有在聽我的想法啊!」她喊道。

在我的傾聽裡,她終於願意放下心防,全然地與「心裡面、被自己拒絕的部分」站在一起,為她發聲⋯⋯這是很棒的轉折,因為我們更靠近她的內在小孩了!
「妳覺得『聽妳的想法』代表什麼?」我拋出提問。
「⋯⋯ ⋯⋯」她微微歪著頭表達了困惑。
「妳覺得『聽他的想法』代表什麼?」我換句話說。
「代表『我愛他』啊!」她毫無遲疑地給出答案。
收到她幾乎反射性的回應,我笑了。因為「給出傾聽」和「接受傾聽」是傾聽的一體兩面,而她的反應,顯示出:她對於進入「給出傾聽」的角色,是相當容易且習慣的;但是,站上「接受傾聽」的角色,卻是需要花力氣的。

而她現在會有情緒反應,是很好的。

因為這代表:她想要打破慣性;她開始想要打破「給出傾聽/給出愛」的慣性,讓自己也可以「接受傾聽/接受愛」。
— 步驟❶當前事件與反射性情緒/🧠 觸動了大腦的情緒中心:杏仁核 —

「我相信,被妳傾聽、被妳愛著的人,一定很幸福;所以,妳很習慣去傾聽別人齁⋯⋯」我緩緩地說出提問。
「是啊⋯⋯」她的眼眶不由自主地紅了!
「但我想,妳的男朋友一定不是第一個這樣被妳愛著的人;在成長過程中,或許有人教妳要這樣去愛別人⋯⋯甚至,告訴妳,要這樣才是愛?」我語帶保留地邀請她為這一道申論題發表自己的看法。
因為人在十二、三歲之前,採用的記憶模式主要是全盤接收的,在累積了一定數量的經驗之後,往後就會用以前的記憶來進行比對;所以,在這段期間採用的人際應對模式,大多會成為往後與他人互動的基礎。

順著這個脈絡,她回想母親和父親的互動模式。

原來,在她的家裡,有經濟收入的母親是強勢、握有發言權的,而父親便是相對安靜且沈默的。
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是她填志願的時候。當時,母親堅持要她選填商管相關科系,而父親則認為應該尊重、參考她的想法,畢竟是影響職涯的重要決定;連續幾天,母親和父親都各執己見,家裡的氣氛瞬間跌入谷底⋯⋯最後,是在父親妥協之後,才緩和下來。
那時,她問過父親,因為心裡面其實很希望父親可以支持自己;但父親用「以一個人的意見為主就好,兩個人都有想法,就會吵起來⋯⋯不好啦!」做出回應。這個非常有智慧、顧全大局的說法,讓她也跟著安靜下來,更壓抑了內心真正的想法。

「父親用安靜向母親表達愛。」我為她的故事做出結論。

「嗯嗯⋯⋯」她的眼淚終於漫出眼眶。
— 步驟❷回溯原生家庭的初始事件/🧠 與大腦裡的海馬迴合作 —

— 步驟❸釋放舊有情緒/🧠 整合右腦的情感和左腦的邏輯 —
「當時的妳,也下定決心要用這種方式去愛人?」我問。
「現在想想,應該這樣說⋯⋯那次父親的回應,是讓我有意識地做出這個決定;但是,其實在那之前,我就已經習慣聽命於母親。小時候,哪會想那麼多,總會認為:她是我的媽媽,一定會為我好的啊!」她的淚珠滾滾落下。
「傾聽,真的是很棒的、給出愛的方式;但是,現在的妳卻發現:過度地用傾聽來愛別人的時候⋯⋯」我接著問。
「『我』不見了!」她在發現這個事實的同時,掩住自己的嘴⋯⋯眼淚和鼻涕也慢慢佈滿手背。

這時的哭泣,是與內在進行深刻連結的外在呈現,非常美好。

「妳也會想要被愛、被傾聽,對嗎?」我明知故問地將提問拉上意識表層。
「當然啊!」原本還埋在手裡的臉,抬了起來;用充滿肯定的聲量做出回應。
「但是,妳現在覺得:自己不知道怎麼被愛了,是嗎?」我接著問。
「對啊!」她的眼神裡充滿了無助,但也有「想要知道可以怎麼做」的渴望。
「愛,需要給予,也需要接受;必須要兼顧這二著面向,才能完整,對嗎?」我用問句,確認她與我對愛有共同的想像;而她也正面地肯定了這個目標。
接著,我根據她的經驗,將「給予」和「接受」明確地分成二種不同的能力,並且引導她建構並肯定了自己:我擁有透過傾聽來愛別人的能力;然後,雖然過去默默地在主動拒絕接受,但那已經過去了⋯⋯。

現在的自己可以練習:透過說來讓對方愛自己的能力。

「我從來沒有想過可以這樣想⋯⋯」她,破涕為笑。
在區分「給予/接受」的能力之前,她一度陷入「自己不懂得該如何接受愛」的困境裡,被無力感淹沒,甚至閃過「這樣的我,還能步入婚姻嗎?」的念頭⋯⋯但區分之後,她變成是有力量的了!雖然還有需要學習的地方,但已經是有具體可行的目標和方向的。
「就把這件事想成⋯⋯要練習『用兩隻腳走路』好啦!」我逗趣地打著比方。
「那我之前不就一直單腳跳?」她活過來了!竟然舉一反三。
— 步驟❹用新認知取代舊定義/🧠 用進廢退的神經可塑性 —

— 步驟❺用新的自我認知創造新體驗/🧠 前額葉皮質:對事件擁有新理解 —
「很會嘛⋯⋯那妳現在應該知道接下來該怎麼辦了吧?用『男朋友和婚禮』的部分來思考吧!」我一邊大笑,一邊給她出功課。
「我知道啊!我會跟男朋友說出自己的想法,讓他也可以愛我⋯⋯關於場地的部分,我不想在室內⋯⋯」胸有成竹的她,馬上拿起手機、將想法傳給男朋友;但是講到後面,她的語氣卻帶了點遲疑。
看著她的遲疑,我馬上知道:她對於「給予/接受傾聽」的品質很有要求,不是「對方也要聽自己的想法」就好;於是,我又往更深處切入。

「妳知道⋯⋯『傾聽,不等於同意』嗎?」我問。

「我從來沒有這樣想過⋯⋯」她像是發現新大陸一樣,露出困惑但新奇的表情。
「我相信,妳想要的不會是『我講了!你就要同意。』的局面,因為這樣一來,就跟母親是一樣的了啊⋯⋯妳應該是更傾向於創造『雙方都充分表達出自己的想法,然後找出可以/盡可能滿足彼此的方案』的狀態⋯⋯所以,我們可以把『傾聽=同意』的前提拿掉,但是繼續保有『接下對方』的敞開喔!妳能做到吧?」我以自己與太太和女兒們的互動為基礎,向她說明。
「哇噻⋯⋯原來還有這麼多進階題喔!好有挑戰性啊!」她興致勃勃地說。
「因為妳不是『因為都沒有把想法講出來,所以就漸漸地變成沒有想法』的那種人⋯⋯妳是有想法、也可以說出來的人,只是對方沒有給出明確的『接受』的回饋,所以才會反覆碰觸到『都沒有人願意傾聽我』的痛痛。」我明確地定義出這次〔療癒〕的主題,以及她在療癒前後的轉變。
「是啊!我是有想法的,我需要願意說出想法;然後⋯⋯二個人都說出想法之後呢?」她在肯定自己之後,邀請我對於接下來的可能性畫出輪廓。

「把想法放在等高的位置,一起權衡⋯⋯」我接下她的填空題。

「我覺得可以!」換來的是她彎彎的眼睛、大大的笑容和止不住的點頭。
結束前,她收到男朋友回覆的訊息,內容竟然是「我早就知道妳對於『場地』有其他的想法,妳終於願意說出來了⋯⋯」的友善回饋,讓她開心不已。
我也很開心!因為她在〔療癒〕之後,可以不再因為過度放大「不被傾聽/不被愛」的部分,而略過他人對她付出的愛;更可以在有意識地輸出自己的想法的同時,先被自己所愛!:)
「內在小孩轉大人」將書寫在生活中和內在小孩扯上邊的事,可能是我自己的事,發生在我和太座之間、或是與孩子之間;也可能是孩子的事,發生在和我們之間或與同儕之間。總之,包羅萬象因為「從生活中所發生的事,抽絲剝繭之後找到引發不舒服感受的源頭」的這檔事,真的太好玩了!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某日,我和太太、女兒們在吃午餐。 吃著、吃著⋯⋯我撇見大女兒放在桌上的手機,上面的螢幕保護貼,不知何時地有了撞擊後的缺口和裂痕;於是,我關心地問道:那是怎麼用的啊?我記得上次看到的時候,還沒有啊⋯⋯ 大女兒聞聲,緊張地把手機拿了起來,故作鎮定地應了句:不知道。 面對大女兒的防備,我沒有不舒服。 。
昨天早上,我、太太與夥伴們相約,要針對《內在小孩轉大人》的出版計劃進行討論。 整個團隊總共有五個人。我、太太和兩位住在一起的夥伴,都住在新竹;只有一位夥伴住在台北⋯⋯這場討論,台北的夥伴也會親臨現場,不但會免去線上會議所帶來的干擾,更能在面對面互動中,準確地接收彼此的非語言訊息。 。昨天。 。 。
那日,有位學員在閱讀了我寫的〈原諒,是我不願意給,還是你不願意收?〉之後,發自內心地給予了另一個視角的回饋。 「我還真的不想要他的道歉呢!」Y學員用近乎驚呼的語氣說。 「喔?怎麼說?」我語帶笑意地進一步探詢,想理解她真正想表達的。 而這讓我對於「受害者~倖存者」光譜,有了更清晰的視野。
「妳原諒妳的父親和母親了嗎?」那日,一位學員這樣問我。 「妳有在療癒過後,去和父親、母親對話,讓他們知道:這件事,對妳來說,是父親過度的玩鬧,並不是性侵。但是⋯⋯這樣就算原諒他們了嗎?」—她繼續補充道。 「妳所謂的『原諒』是什麼呢?或者說,是應該要產生什麼效果出來嗎?」—我語帶輕鬆地回應。
「我的母親總是感到不滿!這不僅是對我,對我的父親也是。但我現在懂了!那個『不滿』並不是因為我,而是因為母親的杯子原本就是有洞的⋯⋯而我過去一直以為:是我不夠好!我無法滿足母親的期待、需求。」—我揚起頭,接下連日雨後的陽光。
「還沒放下!也是可以的。」我低聲對著母親的靈魂說道。 我將「想要『我和母親、我和父親,以及母親和父親可以重歸於好』但不可得」的失落拿回來,不再將這樣的期望放在母親身上,並且讓自己失去「要求母親放下」的資格⋯⋯這也讓彼此回到平等、對等的位置。
某日,我和太太、女兒們在吃午餐。 吃著、吃著⋯⋯我撇見大女兒放在桌上的手機,上面的螢幕保護貼,不知何時地有了撞擊後的缺口和裂痕;於是,我關心地問道:那是怎麼用的啊?我記得上次看到的時候,還沒有啊⋯⋯ 大女兒聞聲,緊張地把手機拿了起來,故作鎮定地應了句:不知道。 面對大女兒的防備,我沒有不舒服。 。
昨天早上,我、太太與夥伴們相約,要針對《內在小孩轉大人》的出版計劃進行討論。 整個團隊總共有五個人。我、太太和兩位住在一起的夥伴,都住在新竹;只有一位夥伴住在台北⋯⋯這場討論,台北的夥伴也會親臨現場,不但會免去線上會議所帶來的干擾,更能在面對面互動中,準確地接收彼此的非語言訊息。 。昨天。 。 。
那日,有位學員在閱讀了我寫的〈原諒,是我不願意給,還是你不願意收?〉之後,發自內心地給予了另一個視角的回饋。 「我還真的不想要他的道歉呢!」Y學員用近乎驚呼的語氣說。 「喔?怎麼說?」我語帶笑意地進一步探詢,想理解她真正想表達的。 而這讓我對於「受害者~倖存者」光譜,有了更清晰的視野。
「妳原諒妳的父親和母親了嗎?」那日,一位學員這樣問我。 「妳有在療癒過後,去和父親、母親對話,讓他們知道:這件事,對妳來說,是父親過度的玩鬧,並不是性侵。但是⋯⋯這樣就算原諒他們了嗎?」—她繼續補充道。 「妳所謂的『原諒』是什麼呢?或者說,是應該要產生什麼效果出來嗎?」—我語帶輕鬆地回應。
「我的母親總是感到不滿!這不僅是對我,對我的父親也是。但我現在懂了!那個『不滿』並不是因為我,而是因為母親的杯子原本就是有洞的⋯⋯而我過去一直以為:是我不夠好!我無法滿足母親的期待、需求。」—我揚起頭,接下連日雨後的陽光。
「還沒放下!也是可以的。」我低聲對著母親的靈魂說道。 我將「想要『我和母親、我和父親,以及母親和父親可以重歸於好』但不可得」的失落拿回來,不再將這樣的期望放在母親身上,並且讓自己失去「要求母親放下」的資格⋯⋯這也讓彼此回到平等、對等的位置。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本文分享了一位個案在阿卡西紀錄中解讀過程中的經歷。反映出因繼母的管教影響,導致自信心缺乏與家庭關係的困擾。專家引導個案釋放情緒、建立自我優點意識,並學會自我安撫。此篇文章探討如何從創傷中重新自我認識,尋找幸福的過程。最後,個案也針對情感關係中的溝通障礙進行了深度分析與解決,適合有相似背景的人士參考。
Thumbnail
一句話就這麼溢出心智的序列,那是一無意識的、關於愛的滿溢。正是因為那是場永遠都在腦海裡的洋流中竄動的情感,所以對於身體外部的公眾領域只能是一種情感能否生存的未知試探。 此次是一次意外的、招致不穩定的未明事件,在短暫而無法確知自己的冒險意圖之前,行動需要被迫使展開,如果說,可以趕在聲音到達前就有機會攔
Thumbnail
「妳不准跟我求婚喔。」 「如果妳求婚一定很不浪漫,我不能接受。」 理性腦的女子,感性腦的男子。
Thumbnail
就跟你說youtube影片少看,這邊滿滿都是偏差的個人價值觀洗腦,像我這台也是。
Thumbnail
隨著年歲增長,對於性別傳統思維,我的想法已經不再那樣單一、那樣絕對,不再遇到和自己思想有差異的人就有形無形的封鎖他。我不再認為結婚就是對女性的綑綁、生小孩就是女性生命的犧牲。現在的我覺得,有結婚很好、沒有結婚很好,有小孩很好、沒有小孩很好。
Thumbnail
「你別這樣看我,我這樣做...也是救了我們兩個。難道你就願意聽從家人安排去嫁一個你都不認識的人,對方還曾經離過婚,你進去不僅僅是當妻子還直接當媽,你說...你準備好了嗎?」夏以潞分析的說著。 以潞見齊悅沒回話,又接下去說:「再說了...我覺得第一次去你家的時候,就覺得你媽的心思就好像是
Thumbnail
陪愛侶追劇《請嫁給我老公》,在她看到女主與初戀見面橋段時,她問了我:「你的初戀是什麼時候?」 說實在的,這個問題多年來我已經被問得駕輕就熟,只是她這時候又問,是什麼意思?要給什麼答案?有什麼特別含義?
Thumbnail
這是關於穩定感情的故事,女主角在相愛多年後期待男友求婚,卻遇到了意想不到的事情。
Thumbnail
張敏言!我叫妳幾次了!!是不會回答嗎?! 我坐在公園椅子上,看著嘶吼的媽媽,正在拿下女兒的耳機,然後說著:我講幾遍了⋯⋯我叫妳名字一次就要回答我,每次都要喊那麼多次也不理人!我剛下班也很累耶!不是只有妳上課累,好嗎?!可不可以體諒一下我,我還要工作還要買菜還要接妳放學⋯⋯ 也許公園旁的停車場這條路,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本文分享了一位個案在阿卡西紀錄中解讀過程中的經歷。反映出因繼母的管教影響,導致自信心缺乏與家庭關係的困擾。專家引導個案釋放情緒、建立自我優點意識,並學會自我安撫。此篇文章探討如何從創傷中重新自我認識,尋找幸福的過程。最後,個案也針對情感關係中的溝通障礙進行了深度分析與解決,適合有相似背景的人士參考。
Thumbnail
一句話就這麼溢出心智的序列,那是一無意識的、關於愛的滿溢。正是因為那是場永遠都在腦海裡的洋流中竄動的情感,所以對於身體外部的公眾領域只能是一種情感能否生存的未知試探。 此次是一次意外的、招致不穩定的未明事件,在短暫而無法確知自己的冒險意圖之前,行動需要被迫使展開,如果說,可以趕在聲音到達前就有機會攔
Thumbnail
「妳不准跟我求婚喔。」 「如果妳求婚一定很不浪漫,我不能接受。」 理性腦的女子,感性腦的男子。
Thumbnail
就跟你說youtube影片少看,這邊滿滿都是偏差的個人價值觀洗腦,像我這台也是。
Thumbnail
隨著年歲增長,對於性別傳統思維,我的想法已經不再那樣單一、那樣絕對,不再遇到和自己思想有差異的人就有形無形的封鎖他。我不再認為結婚就是對女性的綑綁、生小孩就是女性生命的犧牲。現在的我覺得,有結婚很好、沒有結婚很好,有小孩很好、沒有小孩很好。
Thumbnail
「你別這樣看我,我這樣做...也是救了我們兩個。難道你就願意聽從家人安排去嫁一個你都不認識的人,對方還曾經離過婚,你進去不僅僅是當妻子還直接當媽,你說...你準備好了嗎?」夏以潞分析的說著。 以潞見齊悅沒回話,又接下去說:「再說了...我覺得第一次去你家的時候,就覺得你媽的心思就好像是
Thumbnail
陪愛侶追劇《請嫁給我老公》,在她看到女主與初戀見面橋段時,她問了我:「你的初戀是什麼時候?」 說實在的,這個問題多年來我已經被問得駕輕就熟,只是她這時候又問,是什麼意思?要給什麼答案?有什麼特別含義?
Thumbnail
這是關於穩定感情的故事,女主角在相愛多年後期待男友求婚,卻遇到了意想不到的事情。
Thumbnail
張敏言!我叫妳幾次了!!是不會回答嗎?! 我坐在公園椅子上,看著嘶吼的媽媽,正在拿下女兒的耳機,然後說著:我講幾遍了⋯⋯我叫妳名字一次就要回答我,每次都要喊那麼多次也不理人!我剛下班也很累耶!不是只有妳上課累,好嗎?!可不可以體諒一下我,我還要工作還要買菜還要接妳放學⋯⋯ 也許公園旁的停車場這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