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聽 ≠ 同意,讓雙方平等地給予和接受愛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那日,有位即將與男朋友步入婚姻的女孩兒,預約了療癒。
以十年的療癒師職涯來看,在迎來人生重大轉折之前,會想要預約〔療癒〕,通常面臨的都是不小的課題,甚至有可能讓原本的計畫有相當大的轉變⋯⋯但我還是放開自己的想像,讓時間自然流向與她對話的片刻。
預約的時間到了!我們在各自的家中上線,在空中會面。
簡短寒暄過後,她徐徐說出心裡的困擾:這段時間,與男朋友大量且密集地商討婚禮的相關事宜;一開始,許多朋友都相當羨慕,因為男朋友的參與度很高⋯⋯但是,隨著越來越多的關鍵性決定被拍板,她卻感到自己被邊緣化

「這是『我的』婚禮,不是嗎?」她問我。

「是啊!這是『妳的』婚禮⋯⋯但是,妳自己有這樣覺得嗎?」我接下了她的提問,但也將這個提問拋向她。
「我不知道⋯⋯畢竟,男生很願意參與,是好事。」她遲疑了。
這樣的回應,很有趣;很多學員,在剛進入〔療癒〕的時候,很常會給出這樣的回應。而人之所以會給出「無法明確地給出『是/是的』」的回應」,反應出來的是「無法肯定」、無法明快地將「不確定」推向另一端的「不是」⋯⋯然後,就這樣卡在中間;即使心裡面的想法是:明明就不是
「但是,有很多地方讓妳覺得:這不是我的婚禮!對嗎?」我帶她走到否定的那一端。

「對!他都沒有在聽我的想法啊!」她喊道。

在我的傾聽裡,她終於願意放下心防,全然地與「心裡面、被自己拒絕的部分」站在一起,為她發聲⋯⋯這是很棒的轉折,因為我們更靠近她的內在小孩了!
「妳覺得『聽妳的想法』代表什麼?」我拋出提問。
「⋯⋯ ⋯⋯」她微微歪著頭表達了困惑。
「妳覺得『聽他的想法』代表什麼?」我換句話說。
「代表『我愛他』啊!」她毫無遲疑地給出答案。
收到她幾乎反射性的回應,我笑了。因為「給出傾聽」和「接受傾聽」是傾聽的一體兩面,而她的反應,顯示出:她對於進入「給出傾聽」的角色,是相當容易且習慣的;但是,站上「接受傾聽」的角色,卻是需要花力氣的。

而她現在會有情緒反應,是很好的。

因為這代表:她想要打破慣性;她開始想要打破「給出傾聽/給出愛」的慣性,讓自己也可以「接受傾聽/接受愛」。
— 步驟❶當前事件與反射性情緒/🧠 觸動了大腦的情緒中心:杏仁核 —

「我相信,被妳傾聽、被妳愛著的人,一定很幸福;所以,妳很習慣去傾聽別人齁⋯⋯」我緩緩地說出提問。
「是啊⋯⋯」她的眼眶不由自主地紅了!
「但我想,妳的男朋友一定不是第一個這樣被妳愛著的人;在成長過程中,或許有人教妳要這樣去愛別人⋯⋯甚至,告訴妳,要這樣才是愛?」我語帶保留地邀請她為這一道申論題發表自己的看法。
因為人在十二、三歲之前,採用的記憶模式主要是全盤接收的,在累積了一定數量的經驗之後,往後就會用以前的記憶來進行比對;所以,在這段期間採用的人際應對模式,大多會成為往後與他人互動的基礎。

順著這個脈絡,她回想母親和父親的互動模式。

原來,在她的家裡,有經濟收入的母親是強勢、握有發言權的,而父親便是相對安靜且沈默的。
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是她填志願的時候。當時,母親堅持要她選填商管相關科系,而父親則認為應該尊重、參考她的想法,畢竟是影響職涯的重要決定;連續幾天,母親和父親都各執己見,家裡的氣氛瞬間跌入谷底⋯⋯最後,是在父親妥協之後,才緩和下來。
那時,她問過父親,因為心裡面其實很希望父親可以支持自己;但父親用「以一個人的意見為主就好,兩個人都有想法,就會吵起來⋯⋯不好啦!」做出回應。這個非常有智慧、顧全大局的說法,讓她也跟著安靜下來,更壓抑了內心真正的想法。

「父親用安靜向母親表達愛。」我為她的故事做出結論。

「嗯嗯⋯⋯」她的眼淚終於漫出眼眶。
— 步驟❷回溯原生家庭的初始事件/🧠 與大腦裡的海馬迴合作 —

— 步驟❸釋放舊有情緒/🧠 整合右腦的情感和左腦的邏輯 —
「當時的妳,也下定決心要用這種方式去愛人?」我問。
「現在想想,應該這樣說⋯⋯那次父親的回應,是讓我有意識地做出這個決定;但是,其實在那之前,我就已經習慣聽命於母親。小時候,哪會想那麼多,總會認為:她是我的媽媽,一定會為我好的啊!」她的淚珠滾滾落下。
「傾聽,真的是很棒的、給出愛的方式;但是,現在的妳卻發現:過度地用傾聽來愛別人的時候⋯⋯」我接著問。
「『我』不見了!」她在發現這個事實的同時,掩住自己的嘴⋯⋯眼淚和鼻涕也慢慢佈滿手背。

這時的哭泣,是與內在進行深刻連結的外在呈現,非常美好。

「妳也會想要被愛、被傾聽,對嗎?」我明知故問地將提問拉上意識表層。
「當然啊!」原本還埋在手裡的臉,抬了起來;用充滿肯定的聲量做出回應。
「但是,妳現在覺得:自己不知道怎麼被愛了,是嗎?」我接著問。
「對啊!」她的眼神裡充滿了無助,但也有「想要知道可以怎麼做」的渴望。
「愛,需要給予,也需要接受;必須要兼顧這二著面向,才能完整,對嗎?」我用問句,確認她與我對愛有共同的想像;而她也正面地肯定了這個目標。
接著,我根據她的經驗,將「給予」和「接受」明確地分成二種不同的能力,並且引導她建構並肯定了自己:我擁有透過傾聽來愛別人的能力;然後,雖然過去默默地在主動拒絕接受,但那已經過去了⋯⋯。

現在的自己可以練習:透過說來讓對方愛自己的能力。

「我從來沒有想過可以這樣想⋯⋯」她,破涕為笑。
在區分「給予/接受」的能力之前,她一度陷入「自己不懂得該如何接受愛」的困境裡,被無力感淹沒,甚至閃過「這樣的我,還能步入婚姻嗎?」的念頭⋯⋯但區分之後,她變成是有力量的了!雖然還有需要學習的地方,但已經是有具體可行的目標和方向的。
「就把這件事想成⋯⋯要練習『用兩隻腳走路』好啦!」我逗趣地打著比方。
「那我之前不就一直單腳跳?」她活過來了!竟然舉一反三。
— 步驟❹用新認知取代舊定義/🧠 用進廢退的神經可塑性 —

— 步驟❺用新的自我認知創造新體驗/🧠 前額葉皮質:對事件擁有新理解 —
「很會嘛⋯⋯那妳現在應該知道接下來該怎麼辦了吧?用『男朋友和婚禮』的部分來思考吧!」我一邊大笑,一邊給她出功課。
「我知道啊!我會跟男朋友說出自己的想法,讓他也可以愛我⋯⋯關於場地的部分,我不想在室內⋯⋯」胸有成竹的她,馬上拿起手機、將想法傳給男朋友;但是講到後面,她的語氣卻帶了點遲疑。
看著她的遲疑,我馬上知道:她對於「給予/接受傾聽」的品質很有要求,不是「對方也要聽自己的想法」就好;於是,我又往更深處切入。

「妳知道⋯⋯『傾聽,不等於同意』嗎?」我問。

「我從來沒有這樣想過⋯⋯」她像是發現新大陸一樣,露出困惑但新奇的表情。
「我相信,妳想要的不會是『我講了!你就要同意。』的局面,因為這樣一來,就跟母親是一樣的了啊⋯⋯妳應該是更傾向於創造『雙方都充分表達出自己的想法,然後找出可以/盡可能滿足彼此的方案』的狀態⋯⋯所以,我們可以把『傾聽=同意』的前提拿掉,但是繼續保有『接下對方』的敞開喔!妳能做到吧?」我以自己與太太和女兒們的互動為基礎,向她說明。
「哇噻⋯⋯原來還有這麼多進階題喔!好有挑戰性啊!」她興致勃勃地說。
「因為妳不是『因為都沒有把想法講出來,所以就漸漸地變成沒有想法』的那種人⋯⋯妳是有想法、也可以說出來的人,只是對方沒有給出明確的『接受』的回饋,所以才會反覆碰觸到『都沒有人願意傾聽我』的痛痛。」我明確地定義出這次〔療癒〕的主題,以及她在療癒前後的轉變。
「是啊!我是有想法的,我需要願意說出想法;然後⋯⋯二個人都說出想法之後呢?」她在肯定自己之後,邀請我對於接下來的可能性畫出輪廓。

「把想法放在等高的位置,一起權衡⋯⋯」我接下她的填空題。

「我覺得可以!」換來的是她彎彎的眼睛、大大的笑容和止不住的點頭。
結束前,她收到男朋友回覆的訊息,內容竟然是「我早就知道妳對於『場地』有其他的想法,妳終於願意說出來了⋯⋯」的友善回饋,讓她開心不已。
我也很開心!因為她在〔療癒〕之後,可以不再因為過度放大「不被傾聽/不被愛」的部分,而略過他人對她付出的愛;更可以在有意識地輸出自己的想法的同時,先被自己所愛!:)
「內在小孩轉大人」將書寫在生活中和內在小孩扯上邊的事,可能是我自己的事,發生在我和太座之間、或是與孩子之間;也可能是孩子的事,發生在和我們之間或與同儕之間。總之,包羅萬象因為「從生活中所發生的事,抽絲剝繭之後找到引發不舒服感受的源頭」的這檔事,真的太好玩了!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某日,我和太太、女兒們在吃午餐。 吃著、吃著⋯⋯我撇見大女兒放在桌上的手機,上面的螢幕保護貼,不知何時地有了撞擊後的缺口和裂痕;於是,我關心地問道:那是怎麼用的啊?我記得上次看到的時候,還沒有啊⋯⋯ 大女兒聞聲,緊張地把手機拿了起來,故作鎮定地應了句:不知道。 面對大女兒的防備,我沒有不舒服。 。
昨天早上,我、太太與夥伴們相約,要針對《內在小孩轉大人》的出版計劃進行討論。 整個團隊總共有五個人。我、太太和兩位住在一起的夥伴,都住在新竹;只有一位夥伴住在台北⋯⋯這場討論,台北的夥伴也會親臨現場,不但會免去線上會議所帶來的干擾,更能在面對面互動中,準確地接收彼此的非語言訊息。 。昨天。 。 。
那日,有位學員在閱讀了我寫的〈原諒,是我不願意給,還是你不願意收?〉之後,發自內心地給予了另一個視角的回饋。 「我還真的不想要他的道歉呢!」Y學員用近乎驚呼的語氣說。 「喔?怎麼說?」我語帶笑意地進一步探詢,想理解她真正想表達的。 而這讓我對於「受害者~倖存者」光譜,有了更清晰的視野。
「妳原諒妳的父親和母親了嗎?」那日,一位學員這樣問我。 「妳有在療癒過後,去和父親、母親對話,讓他們知道:這件事,對妳來說,是父親過度的玩鬧,並不是性侵。但是⋯⋯這樣就算原諒他們了嗎?」—她繼續補充道。 「妳所謂的『原諒』是什麼呢?或者說,是應該要產生什麼效果出來嗎?」—我語帶輕鬆地回應。
「我的母親總是感到不滿!這不僅是對我,對我的父親也是。但我現在懂了!那個『不滿』並不是因為我,而是因為母親的杯子原本就是有洞的⋯⋯而我過去一直以為:是我不夠好!我無法滿足母親的期待、需求。」—我揚起頭,接下連日雨後的陽光。
「還沒放下!也是可以的。」我低聲對著母親的靈魂說道。 我將「想要『我和母親、我和父親,以及母親和父親可以重歸於好』但不可得」的失落拿回來,不再將這樣的期望放在母親身上,並且讓自己失去「要求母親放下」的資格⋯⋯這也讓彼此回到平等、對等的位置。
某日,我和太太、女兒們在吃午餐。 吃著、吃著⋯⋯我撇見大女兒放在桌上的手機,上面的螢幕保護貼,不知何時地有了撞擊後的缺口和裂痕;於是,我關心地問道:那是怎麼用的啊?我記得上次看到的時候,還沒有啊⋯⋯ 大女兒聞聲,緊張地把手機拿了起來,故作鎮定地應了句:不知道。 面對大女兒的防備,我沒有不舒服。 。
昨天早上,我、太太與夥伴們相約,要針對《內在小孩轉大人》的出版計劃進行討論。 整個團隊總共有五個人。我、太太和兩位住在一起的夥伴,都住在新竹;只有一位夥伴住在台北⋯⋯這場討論,台北的夥伴也會親臨現場,不但會免去線上會議所帶來的干擾,更能在面對面互動中,準確地接收彼此的非語言訊息。 。昨天。 。 。
那日,有位學員在閱讀了我寫的〈原諒,是我不願意給,還是你不願意收?〉之後,發自內心地給予了另一個視角的回饋。 「我還真的不想要他的道歉呢!」Y學員用近乎驚呼的語氣說。 「喔?怎麼說?」我語帶笑意地進一步探詢,想理解她真正想表達的。 而這讓我對於「受害者~倖存者」光譜,有了更清晰的視野。
「妳原諒妳的父親和母親了嗎?」那日,一位學員這樣問我。 「妳有在療癒過後,去和父親、母親對話,讓他們知道:這件事,對妳來說,是父親過度的玩鬧,並不是性侵。但是⋯⋯這樣就算原諒他們了嗎?」—她繼續補充道。 「妳所謂的『原諒』是什麼呢?或者說,是應該要產生什麼效果出來嗎?」—我語帶輕鬆地回應。
「我的母親總是感到不滿!這不僅是對我,對我的父親也是。但我現在懂了!那個『不滿』並不是因為我,而是因為母親的杯子原本就是有洞的⋯⋯而我過去一直以為:是我不夠好!我無法滿足母親的期待、需求。」—我揚起頭,接下連日雨後的陽光。
「還沒放下!也是可以的。」我低聲對著母親的靈魂說道。 我將「想要『我和母親、我和父親,以及母親和父親可以重歸於好』但不可得」的失落拿回來,不再將這樣的期望放在母親身上,並且讓自己失去「要求母親放下」的資格⋯⋯這也讓彼此回到平等、對等的位置。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這是一本關於尋找自我、接受自我和成長的書。作者分享了讓生活真實反應自己的重要性,並提出了在面對挑戰和限制時的尋求解決之道。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 郭進傑 # 水彩畫 # 書後感言、觀後… 🔅驚喜的發現 沒有計劃,反而有機會遇到特別的體驗與啓發,在Threads平台看到畫漾台北大稻埕水彩創作展,吸引著我,今天午後直接往展覽館前進。 看完大稻埕的水彩創作,感覺參加一個嘉年華會的感覺,慶典歡樂氣氛,或許個人偏好寫意水
下班後,像是有一股冥冥之中指引, 到媽祖廟,那一間讓我很舒心的廟宇, 我以為我的眼淚已經流乾了, 我發現其實沒有, 我看著媽祖像回到家一樣, 我好想要抱抱她 大聲痛哭一場. 說了好多心裡話. 我不太會跟別人傾訴我內心的事情, 因為曾經有過, 被講出後,結果都變成傷害, 從此我在
「身體歸於虛無的傾聽。」——我喜歡這樣的翻法。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自我診斷的文章,描述了作者對自己症狀的感受和對應的改善。文章以對照的方式呈現了症狀和正向的對應,並針對每個症狀分享了作者的個人想法。
Thumbnail
世界轉變中,多少時刻我想轉身離去,厭倦再去了解這個變不完的世界。 意外的是,當我離去後,卻被召回,傾聽時代的聲音,轉為文字的話語。 與您分享天下雜誌《未來城市 》專欄
Thumbnail
祈求所有離開生命的人們,能夠被一股神祕的力量支撐著,在我們所看不到的世界,持續的走他們未竟的旅程。
Thumbnail
傾聽之路/陪傷心的人聊聊 一次很快地略讀過了兩本關於傾聽的書,但卻是著重在不同方向。「傾聽之路」是藉由傾聽來關注自己、覺察自己的所有想法,而「陪傷心的人聊聊」是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周遭的人心情不好,能夠運用的一些傾聽他人的心態與方法,是英國生命線-撒瑪利亞會發表的志工訓練手冊。 傾聽-關於療癒自己
Thumbnail
在我們的社會,與自己的身體保持親密的關係,並不是那麼自然,大多數的時候,把身體當成機器來使用,若是身體出現了狀況,尋求醫療的協助,但似乎也不是將身體當作一位值得愛的對象,如同車壞了進車廠修理保養。
Thumbnail
耐心地傾聽不容易,它需要我們真心地理解與接納, 真實地表達不容易,它需要我們真正地認識和展現; 因此,在傾聽與表達之前,我們需要傾聽自己,理解自己的想法與感受,接納自己的渴望與需要, 那麼,在傾聽與表達的過程裡,我們就能夠聽出對方內在的聲音,也會對如實表達的自己感到平靜與自在。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這是一本關於尋找自我、接受自我和成長的書。作者分享了讓生活真實反應自己的重要性,並提出了在面對挑戰和限制時的尋求解決之道。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 郭進傑 # 水彩畫 # 書後感言、觀後… 🔅驚喜的發現 沒有計劃,反而有機會遇到特別的體驗與啓發,在Threads平台看到畫漾台北大稻埕水彩創作展,吸引著我,今天午後直接往展覽館前進。 看完大稻埕的水彩創作,感覺參加一個嘉年華會的感覺,慶典歡樂氣氛,或許個人偏好寫意水
下班後,像是有一股冥冥之中指引, 到媽祖廟,那一間讓我很舒心的廟宇, 我以為我的眼淚已經流乾了, 我發現其實沒有, 我看著媽祖像回到家一樣, 我好想要抱抱她 大聲痛哭一場. 說了好多心裡話. 我不太會跟別人傾訴我內心的事情, 因為曾經有過, 被講出後,結果都變成傷害, 從此我在
「身體歸於虛無的傾聽。」——我喜歡這樣的翻法。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自我診斷的文章,描述了作者對自己症狀的感受和對應的改善。文章以對照的方式呈現了症狀和正向的對應,並針對每個症狀分享了作者的個人想法。
Thumbnail
世界轉變中,多少時刻我想轉身離去,厭倦再去了解這個變不完的世界。 意外的是,當我離去後,卻被召回,傾聽時代的聲音,轉為文字的話語。 與您分享天下雜誌《未來城市 》專欄
Thumbnail
祈求所有離開生命的人們,能夠被一股神祕的力量支撐著,在我們所看不到的世界,持續的走他們未竟的旅程。
Thumbnail
傾聽之路/陪傷心的人聊聊 一次很快地略讀過了兩本關於傾聽的書,但卻是著重在不同方向。「傾聽之路」是藉由傾聽來關注自己、覺察自己的所有想法,而「陪傷心的人聊聊」是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周遭的人心情不好,能夠運用的一些傾聽他人的心態與方法,是英國生命線-撒瑪利亞會發表的志工訓練手冊。 傾聽-關於療癒自己
Thumbnail
在我們的社會,與自己的身體保持親密的關係,並不是那麼自然,大多數的時候,把身體當成機器來使用,若是身體出現了狀況,尋求醫療的協助,但似乎也不是將身體當作一位值得愛的對象,如同車壞了進車廠修理保養。
Thumbnail
耐心地傾聽不容易,它需要我們真心地理解與接納, 真實地表達不容易,它需要我們真正地認識和展現; 因此,在傾聽與表達之前,我們需要傾聽自己,理解自己的想法與感受,接納自己的渴望與需要, 那麼,在傾聽與表達的過程裡,我們就能夠聽出對方內在的聲音,也會對如實表達的自己感到平靜與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