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桃花源記〉 晉 陶淵明
晉太原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
初極狹,纔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誌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誌,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桃花源記
一、字音字形測驗
01.問「」:
02.「」然開朗:
03.「」節先生:
04.落英「」「」:
05.「」窮自守:
06.陶「潛」:
07.嘆「惋」:
08.劉子「」:
09.垂「髫」:
10.陶「」:
二、注釋
01.絕境:
02.垂髫:
03.「不足」為外人道也:
0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05.邑人:
06.便扶「向」路:
07.問「津」:
08.豁然:
09.未果:
10.垂「髫」:
11.儼然:
12.「詣」太守:
13.黃髮:
14.便「要」還家:
15.問津:
三、填充題
01.〈桃花源記〉全文構思巧妙,寓意深遠,以簡潔的文字、( )的手法,勾畫出恬靜淳厚的( )。
02.初極狹,纔通人。復行數十步,( )。土地平曠,屋舍(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03.陶淵明人格高潔,學問淵博,因親老家貧,出任江州祭酒、建威將軍參軍、( )等,由於不喜官場逢迎,不願為( )折腰,辭官歸隱;入宋以後,躬耕自給,固窮自守。一生高風亮節,用舍進退,自然率真。世稱( )。
04.〈桃花源記〉一文選自( ),為( )前的小記,相當於詩的( )。
05.陶淵明詩、文均( ),平淡有致。其詩多寫( )生活,饒富哲思,雖被譽為( )之宗,但不為當世所稱,唐、宋以後,始見重於世。有( )傳世。
06.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 );( ),並怡然自樂。
四、配合題
02.〈桃花源記〉是陶淵明名篇,文人雅士至陶淵明祠,留下了與其相應和的對聯,以下是各名勝古蹟之名聯,請選出每副對聯相對應的勝蹟。
( )(1)天意起斯文,不是一封書,安得先生到此;人心歸正道,只須八個月,至今百世之師。
( )(2)燈影幢幢,淒絕暗風吹雨夜;荻花瑟瑟,銷魂明月繞船時。
( )(3)門前學種先生柳,嶺上長留處士墳。
( )(4)杜老乾坤今日眼,范公憂樂昔人心。
( )(5)惟楚有才,於斯為盛。
( )(6)何處招魂,香草還生三戶地;當年呵壁,湘流應識九歌心。
( )(7)智謀隆中對,三分天下;壯烈出師表,一片丹心。
( )(8)鐵板銅琶,大江東去;月明星稀,烏鵲南飛。
( )(9)我輩來此惟飲酒,先生在上莫吟詩。
( )()山山水水處處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時時好好奇奇。
參考選項:(A)岳陽樓 (B)杭州西湖 (C)黃州赤壁 (D)潮州韓文公祠 (E)長沙屈原祠 (F)采石磯李太白祠 (G)九江陶淵明祠 (H)武侯祠 (I)湖南長沙嶽麓書院 (J)九江琵琶亭
03.請配合〈桃花源記〉的文句,將王維〈桃源行〉詩句填入相對應的空格內。
( )(1)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 )(2)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
( )(3)初極狹,纔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 )(4)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 )(5)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 )(6)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 )(7)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
( )(8)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
( )(9)停數日,辭去。
( )()尋向所誌,遂迷不復得路。
參考選項:(A)漁舟逐水愛山春,兩岸桃花夾古津。
(B)坐看紅樹不知遠,行盡青溪不見人。
(C)山口潛行始隈隩,山開曠望旋平陸。
(D)遙看一處攢雲樹,近入千家散花竹。
(E)樵客初傳漢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F)居人共住武陵源,還從物外起田園。
(G)月明松下房櫳靜,日出雲中雞犬喧。
(H)驚聞俗客爭來集,競引還家問都邑。
(I)平明閭巷掃花開,薄暮漁樵乘水入。
(J)初因避地去人間,及至成仙遂不還。
(K)峽裡誰知有人事,世中遙望空雲山。
(L)不疑靈境難聞見,塵心未盡思鄉縣。
(M)出洞無論隔山水,辭家終擬長遊衍。
(N)自謂經過舊不迷,安知峰壑今來變。
(O)當時只記入山深,青溪幾度到雲林。
(P)春來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處尋。
五、語譯
01.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譯:
03.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譯:
題目摘自苑裡國中古文三十篇講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