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師說〉 唐 韓愈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15〈師說唐 韓愈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也,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乎!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聖人無常師:孔子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氏子,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請學於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師說

一、字音字形測驗

01.「」述:

02.「」夫而為百世師:

03.「」文:

04.「郯」子:

05.「」顏為師:

06.「嗟」乎:

07.「輒」譁笑之:

08.老「」:

09.李「蟠」:

10.習其句「讀」:

二、注釋

01.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02.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03.不拘於「時」:

04.郯子之「徒」:

05.能行「古道」:

06.「其」皆出於此乎:

07.士大夫之「族」:

08.傳道、「受」業:

09.曰師曰弟子「云者」:

10.猶且從師而「問焉」:

三、填充題

01.師者,所以(    )、(    )、(    )也。人非(    )者,(    )?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    )!

02.明代(    )選錄韓愈、(    )、(    )、(    )、(    )、(    )、(    )、(    )(請寫作家全名)八家之文為(    )。

03.〈師說〉的作者是(    ),字(    )。(    )為其郡望,宋神宗時追封為昌黎伯。唐(    )宗時因上表(    ),被貶為(    )刺史。其以發揚(    )家學說為己任,排斥(    )、(    )思想。文學上提倡(    ),以周、秦、兩漢之散文為圭臬,取代(    )華而不實的(    )。(    )曾稱讚他:「文起(    )之衰,道濟(    )之溺。」「(    )而為百世師,一言而為(    )。」

04.所謂「聖人無常師」,根據〈師說〉所言:孔子向(    )請教以鳥名官的事,向(    )請教禮儀,向(    )請教古樂,跟(    )學琴。

05.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古之聖人,其(    ),猶且(    );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    )。

06.  ((1)  )是中國散文史上擊倒六朝駢文,推翻前代唯美思潮、主張為術道作文的文化工作者,兼具道統與文統的雙重地位。蘇軾稱讚他「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與他同時,以山水文學名世的((2)  ),對此文學運動的贊助也貢獻良多。此一文學運動經過兩百多年後,再經((3)  )這位文壇盟主的鼓吹提倡,終使六朝以後的文學改革達於成功。宋詩的散文化與平淺化,亦受他影響甚大。

參考選項:(A)白居易 (B)歐陽脩 (C)陶淵明 (D)陳子昂 (E)柳宗元 (F)司馬遷 (G)韓愈 (H)王安石 (I)蘇軾 (J)酈道元

07.孔子曰:「(    ),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    )。(    ),(    ),如是而已。

08.〈師說〉是一篇闡述從師問學之道的論說文,「說」為古文中(    )類」的一種文體,用來說明事理,闡述己見。文章中(    )(    )兼用,寬疏中有齊整排比之美。

四、配合題

01.
(   )(1)形容封閉的心,經人指引而豁然開朗。

(   )(2)喻為他人辛苦而對自己無益。

(   )(3)從某一現象,可以預測事物的發展變化。

(   )(4)喻做事遇到困難,但迫於形勢又不能中止。

(   )(5)形容悔悟自身的過錯後,虛心認錯賠罪。

參考選項:(A)負荊請罪 (B)藏龍臥虎 (C)騎虎難下 (D)畫餅充飢 (E)臘鼓頻催 (F)落葉知秋 (G)為人作嫁 (H)水到渠成 (I)青雲直上 (J)茅塞頓開

02.下列各段文字是韓文公祠的楹聯,請依韓愈生平事蹟,從參考選項中選出恰當的答案,並將代號填入( )中。

(1)君闇棄孤忠,天使貶(   ),庶免海隅淪化外;唐亡無片壤,公留遺愛,尚餘廟貌立江干。(北京韓愈祠聯)

(2)天意起斯文,不是一封書,安得先生到此?人心歸正道,只須()月,至今百世師之。(潮州韓文公祠聯)

(3)(   )謫來,嶺海因而生色;(   )徙去,江湖自此澄清。(潮州韓文公祠)

參考選項:(A)柳 (B)八個 (C)十個 (D)潮 (E)鯨魚 (F)新法 (G)鱷魚 (H)佛骨

五、語譯

01.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譯:

02.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譯:

題目取自苑裡高中古文三十篇講義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安咕醬的沙龍
79會員
603內容數
文言文養成
安咕醬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2/07/16
14〈諫太宗十思疏〉 唐 魏徵 諫太宗十思疏 一、 字音字形測驗 1. 保無「」之休: 2. 「」憂: 3. 「」蔽: 4. 「」遊: 5. 求木之「長」者: 6. 「樂」盤遊: 7. 「」賞: 8. 「壅」蔽: 9. 「黜」惡: 10. 「」惡: 二、 注釋 1. 「殷憂」而道著: 2. 謬賞:
2022/07/16
14〈諫太宗十思疏〉 唐 魏徵 諫太宗十思疏 一、 字音字形測驗 1. 保無「」之休: 2. 「」憂: 3. 「」蔽: 4. 「」遊: 5. 求木之「長」者: 6. 「樂」盤遊: 7. 「」賞: 8. 「壅」蔽: 9. 「黜」惡: 10. 「」惡: 二、 注釋 1. 「殷憂」而道著: 2. 謬賞:
2022/07/16
〈燭之武退秦師〉 春秋 左丘明 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晉軍函陵,秦軍氾南。 佚之狐言於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公從之。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許之。 二、注釋
2022/07/16
〈燭之武退秦師〉 春秋 左丘明 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晉軍函陵,秦軍氾南。 佚之狐言於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公從之。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許之。 二、注釋
2022/06/06
16〈始得西山宴遊記〉 明 張岱 自余爲僇人,居是州,恆惴慄。其隟也,則施施而行,漫漫而遊。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窮迴谿,幽泉怪石,無遠不到。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臥,臥而夢。意有所極,夢亦同趣。覺而起,起而歸。以爲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2022/06/06
16〈始得西山宴遊記〉 明 張岱 自余爲僇人,居是州,恆惴慄。其隟也,則施施而行,漫漫而遊。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窮迴谿,幽泉怪石,無遠不到。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臥,臥而夢。意有所極,夢亦同趣。覺而起,起而歸。以爲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本文選自昌黎先生集,旨在論述從師問學的重要性。說,文體名,用以說明事理,闡述己見。   中唐時代,多數士大夫自恃門第高貴,而以從師問學為恥,韓愈慨嘆師道淪喪,藉李蟠請學提出重振師道之論,期能轉移風氣。全文緊扣師與道的關係,先以「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確立師道觀,接著批判士大夫恥於從師的
Thumbnail
本文選自昌黎先生集,旨在論述從師問學的重要性。說,文體名,用以說明事理,闡述己見。   中唐時代,多數士大夫自恃門第高貴,而以從師問學為恥,韓愈慨嘆師道淪喪,藉李蟠請學提出重振師道之論,期能轉移風氣。全文緊扣師與道的關係,先以「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確立師道觀,接著批判士大夫恥於從師的
Thumbnail
2017.7.31 良因法師 劄記 蓮池大師: 陳後山①云:「學詩如學仙,時至骨自換。」 予亦云:「學禪如學仙,時至骨自換。」 故學者不患禪之不成,但患時之不至;不患時之不至,但患學之不勤。 【注釋】 ①陳後山:北宋詩人陳師道。字履常、無己,號後山居士。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元佑時因蘇軾等推薦,為徐
Thumbnail
2017.7.31 良因法師 劄記 蓮池大師: 陳後山①云:「學詩如學仙,時至骨自換。」 予亦云:「學禪如學仙,時至骨自換。」 故學者不患禪之不成,但患時之不至;不患時之不至,但患學之不勤。 【注釋】 ①陳後山:北宋詩人陳師道。字履常、無己,號後山居士。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元佑時因蘇軾等推薦,為徐
Thumbnail
10年後,時任宰相的公孫弘,上書請為博士設弟子。 這個看似非常平常的上書,但卻影響了後世上千年。 博士並不是現在的最高級別學歷,而是秦漢時期的皇帝顧問。 他們並沒有決策權和行政權,常常列席禦前會議,就是一幫提意見的。 不過這幫提意見的卻很有發言權和影響力,畢竟總在皇上身邊嘚嘚,誰知道哪句話稀裏糊塗就
Thumbnail
10年後,時任宰相的公孫弘,上書請為博士設弟子。 這個看似非常平常的上書,但卻影響了後世上千年。 博士並不是現在的最高級別學歷,而是秦漢時期的皇帝顧問。 他們並沒有決策權和行政權,常常列席禦前會議,就是一幫提意見的。 不過這幫提意見的卻很有發言權和影響力,畢竟總在皇上身邊嘚嘚,誰知道哪句話稀裏糊塗就
Thumbnail
唐宋古文八大家裡面所寫的文章,在教育部推薦古文十五篇裡面,只剩下韓愈的〈師說〉還被留著,歐陽修、柳宗元等人的文章已不在被推薦的行列中。韓愈〈師說〉的重點除了文章本身之外,國學常識的重點則是唐宋古文運動這個重頭戲,那麼唐宋古文運動到底是什麼呢?為什麼選了韓愈〈師說〉來作為推薦選文來給高中生閱讀呢?為什
Thumbnail
唐宋古文八大家裡面所寫的文章,在教育部推薦古文十五篇裡面,只剩下韓愈的〈師說〉還被留著,歐陽修、柳宗元等人的文章已不在被推薦的行列中。韓愈〈師說〉的重點除了文章本身之外,國學常識的重點則是唐宋古文運動這個重頭戲,那麼唐宋古文運動到底是什麼呢?為什麼選了韓愈〈師說〉來作為推薦選文來給高中生閱讀呢?為什
Thumbnail
韓愈寫下〈師說〉一文,想要闡述的思想,究竟是什麼呢?如果高中老師只和你說「尊重你的老師」,那可能只說對了一半。
Thumbnail
韓愈寫下〈師說〉一文,想要闡述的思想,究竟是什麼呢?如果高中老師只和你說「尊重你的老師」,那可能只說對了一半。
Thumbnail
阿路第一次見到孔丘時,還是個頭戴公雞毛、身穿山豬衣的野人。跟孔丘一言不合,竟然要揍他......
Thumbnail
阿路第一次見到孔丘時,還是個頭戴公雞毛、身穿山豬衣的野人。跟孔丘一言不合,竟然要揍他......
Thumbnail
(一) 秦始皇坑儒真相 坑儒,有學者認為儒僅指方士,觀乎《史記・秦始皇本紀》: 始皇聞亡,乃大怒曰:「吾前收天下書不中用者盡去之。悉召文學方術士甚眾,欲以興太平,方士欲練以求奇藥。今聞韓眾去不報,徐市等費以巨萬計,終不得藥,徒姦利相告日聞。盧生等吾尊賜之甚厚,今乃誹謗我,以重吾不德也。諸生在咸陽者,
Thumbnail
(一) 秦始皇坑儒真相 坑儒,有學者認為儒僅指方士,觀乎《史記・秦始皇本紀》: 始皇聞亡,乃大怒曰:「吾前收天下書不中用者盡去之。悉召文學方術士甚眾,欲以興太平,方士欲練以求奇藥。今聞韓眾去不報,徐市等費以巨萬計,終不得藥,徒姦利相告日聞。盧生等吾尊賜之甚厚,今乃誹謗我,以重吾不德也。諸生在咸陽者,
Thumbnail
教科書及教師用書一面倒支持韓愈,引用柳宗元的〈答韋中立書〉相關文句說明並且佐證此事,可是實情真如韓愈所言?當時的士大夫沒有從師問學的精神,所以嘲弄韓愈、李蟠兩人以師生相稱?還是士大夫純粹看不慣韓愈那種「好為人師」的態度……
Thumbnail
教科書及教師用書一面倒支持韓愈,引用柳宗元的〈答韋中立書〉相關文句說明並且佐證此事,可是實情真如韓愈所言?當時的士大夫沒有從師問學的精神,所以嘲弄韓愈、李蟠兩人以師生相稱?還是士大夫純粹看不慣韓愈那種「好為人師」的態度……
Thumbnail
〈師說〉的內容雖然看來「道貌岸然」,卻是在韓愈年輕時寫成的。年輕人畢竟是年輕人,這文章所提出的思想理論,真的夠「硬」嗎?有硬到足以成為教學理論的核心嗎?我認為狀況或許沒有「古文迷」所想得那麼樂觀。
Thumbnail
〈師說〉的內容雖然看來「道貌岸然」,卻是在韓愈年輕時寫成的。年輕人畢竟是年輕人,這文章所提出的思想理論,真的夠「硬」嗎?有硬到足以成為教學理論的核心嗎?我認為狀況或許沒有「古文迷」所想得那麼樂觀。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