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言別錄》062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2013/9/27 良因法師 格言法談

呂新吾云:
「做天下好事,既度德量力,又須審勢、擇人。
『專欲難成,眾怒難犯。』——此八字,不獨妄動邪為者宜慎,
雖以至公無私之心,行正大光明之事,亦須調劑人情,發明事理,
俾大家信從,然後動有成,事可久。
蓋群情多暗於遠識,小人不便於私己,群起而壞之,
雖有良法,胡成胡久?」

良因曰:
想要利益大眾,不只是動機光明正大,還要有善巧方便。
呂公在此提出三點:
「要審度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力,還要觀察時機因緣,
慎重選擇適當的人選。」此三缺一不可。
倘若不具足,就只能等待時機,不宜妄動。
雖然條件具足,遇事還得約情約理,以順應人情。
免得小人為逞私欲,而惑動人心。
菩薩道之難可見矣!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75會員
641內容數
內含照因老和尚略傳及甘露法語上、下兩冊 由四眾弟子們編輯整理,緬懷老人家往日行儀,俾令見聞者普潤法雨。祈願老和尚早日倒駕慈航,廣度群品。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鋼骨佛心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2013/9/22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濟。」 良因曰: 道者,眾生天真自性,人人本具。 只因迷於真性,故必須以智慧開顯之。 故德者,智慧力也。 於一切逆境中,能安住不動, 智慧則如焠火之鋼,精煉璀璨,故其德乃大。 當智慧不斷開發,法喜陣陣充滿之際,
2013/9/21 良因法師 格言法談 「處難處之事愈宜寬,處難處之人愈宜厚,處至急之事愈宜緩。」 良因曰: 古人說:「緩事急辦,急事緩辦」, 越是吃緊的時候,越要提醒自己放鬆。 因為上善若水,水似柔弱,卻能穿石; 只有專注又放鬆,才能持續且發揮出最大的力量。 對人以厚並非吃虧,以剛者易折;
2013/8/4 良因法師 格言法談 「敦詩書,尚氣節,慎取與,謹威儀,此惜名也。 競標榜,邀權貴,務矯激,習模棱,此市名也。 惜名者,靜而休。市名者,躁而拙。 辱身喪名,莫不由此。 求名適所以壞名,名豈可市哉!」 良因曰: 敦詩書者,知讀聖賢書所為何事,而能篤行勝賢的教誨。 智者思之!
2013/8/3 良因法師 格言法談 「緩字可以免悔,退字可以免禍。」 良因曰: 急躁是現在人的通病, 當成了生活習慣,身心不安時,自然遇事則急,與人則爭; 生死疲勞,惶惑不安矣! 倘若心如虛空,體非群相,而不拒彼諸相發揮。 日照則明、雲屯則暗、風搖則動、霽澄則清、氣凝則濁、土積成霾、水澄成映…
2013/8/2 良因法師 格言法談 「足恭偽態,禮之賊也。苛察歧疑,智之賊也。」 良因曰: 《禮記》說:「禮也者,理也。」 這「理」,就是我們的天真本性。 如果弘揚禮教,只注重表相,而失去了核心─真誠的心, 則反會誤導大眾,使人心更虛偽浮華,而是敗壞禮教了。 禮柔、智明以為君子矣!
2013/7/29 良因法師 格言法談 「識不足則多慮,威不足則多怒,信不足則多言。」 良因曰: 知識不夠,自惶惑不安而多慮。 只有充實學問,或請教多聞之士,以免多慮不安。 道德不足,必因他人不服而多怒。 只有反求諸己,或親近有德之人,以免多怒招怨。 他人不信,多言何益,但善護口業吧!
2013/9/22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濟。」 良因曰: 道者,眾生天真自性,人人本具。 只因迷於真性,故必須以智慧開顯之。 故德者,智慧力也。 於一切逆境中,能安住不動, 智慧則如焠火之鋼,精煉璀璨,故其德乃大。 當智慧不斷開發,法喜陣陣充滿之際,
2013/9/21 良因法師 格言法談 「處難處之事愈宜寬,處難處之人愈宜厚,處至急之事愈宜緩。」 良因曰: 古人說:「緩事急辦,急事緩辦」, 越是吃緊的時候,越要提醒自己放鬆。 因為上善若水,水似柔弱,卻能穿石; 只有專注又放鬆,才能持續且發揮出最大的力量。 對人以厚並非吃虧,以剛者易折;
2013/8/4 良因法師 格言法談 「敦詩書,尚氣節,慎取與,謹威儀,此惜名也。 競標榜,邀權貴,務矯激,習模棱,此市名也。 惜名者,靜而休。市名者,躁而拙。 辱身喪名,莫不由此。 求名適所以壞名,名豈可市哉!」 良因曰: 敦詩書者,知讀聖賢書所為何事,而能篤行勝賢的教誨。 智者思之!
2013/8/3 良因法師 格言法談 「緩字可以免悔,退字可以免禍。」 良因曰: 急躁是現在人的通病, 當成了生活習慣,身心不安時,自然遇事則急,與人則爭; 生死疲勞,惶惑不安矣! 倘若心如虛空,體非群相,而不拒彼諸相發揮。 日照則明、雲屯則暗、風搖則動、霽澄則清、氣凝則濁、土積成霾、水澄成映…
2013/8/2 良因法師 格言法談 「足恭偽態,禮之賊也。苛察歧疑,智之賊也。」 良因曰: 《禮記》說:「禮也者,理也。」 這「理」,就是我們的天真本性。 如果弘揚禮教,只注重表相,而失去了核心─真誠的心, 則反會誤導大眾,使人心更虛偽浮華,而是敗壞禮教了。 禮柔、智明以為君子矣!
2013/7/29 良因法師 格言法談 「識不足則多慮,威不足則多怒,信不足則多言。」 良因曰: 知識不夠,自惶惑不安而多慮。 只有充實學問,或請教多聞之士,以免多慮不安。 道德不足,必因他人不服而多怒。 只有反求諸己,或親近有德之人,以免多怒招怨。 他人不信,多言何益,但善護口業吧!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原文: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謪;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這一篇講五善,五善行為,聖人的五善行為,愛其資與不愛其
Thumbnail
原文: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儼兮其若容;渙兮其若凌釋;礦兮其若穀;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除清?孰能安以靜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猶兮若四鄰;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這一段的意思是說品行與德行好的人與有智慧的人做起事來,總是深不可測,但
Thumbnail
人生太短,你做得不夠多。真的在行善的,他會想、會開會規劃:「我要怎麼安排產生更大善性的效益,讓更多人獲益。」這種用心、用腦去規劃思惟,就是行菩薩道。真的會修的人善用此生,如果都不會去想,不想利他,不去用心、用腦,也不想付出、不想規劃,當然善行就極為有限。一次的病苦、一次的小車關,善業都去擋這個劫
道家老子的觀念,人類因為不知「道」所以講仁義,而仁義不再,所以講禮樂,禮樂也制約不了人心,所以法律就於焉產生! 寄望輿論有用,那是因為有羞恥心,而羞恥心如果存在,就是有道之人,其他根本就不需要了!所以言論根本用處不大,如果沒有選票,從政者會在意民心嗎?惟一可以制衡的,不過是利益而已! 財富、名聲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朗日塘巴尊者大師的《修心八偈》並解釋了修心的重要性,並提到人生即使充滿著對錯苦樂,也能透過積極行為來改善前世所累積的業報。文章還提醒人們在行善時需審慎選擇,避免‘假善’,以免福報減少。
Thumbnail
原文:不依過患,請為知識若不善依,於現世中,遭諸疾疫非人損惱,於未來世,當墮惡趣,無量苦。   釋義舉例:我們常常看到一個人可以幫助他人的事卻不願幫助他人,甚至有落井下石及毀謗他人的心態,此心態在來生必墮惡趣。在日常生活裡我們看見有老人家過馬路,或是走路比較慢的人,都會說:走快一點好嗎。沒有
Thumbnail
我們明白要效法道來行,保持道心是最為重要的,並且要致力於實踐,從實踐中體悟與反省,時刻去警覺自己是否有離開了道。老子常以天地、聖人作為以道行事的表率。前六章,循序了解如何走進道,以及保持在道中,並讓自己深耕在道心中,如此即能如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七章,老子以天地為例,更具體的說明如何行道。
Thumbnail
前兩章說明了人遵循道的概念、以及效法天地之道來行事,則能行不言之處、處無為之事,是世間美善的一部分。但要特別注意在前進時,是否能保持道心則是最為重要的,尤其是負面人性的出現。緊接在第三章,便說明了負面人性出現的幾種狀況,而人應該將自己放在什麼狀態,才能避免這些情境,讓自己保持好道心。
Thumbnail
看到有人說「只要出發點是良善的,毋須多言」。真是年輕啊(從《葬送的芙莉蓮》學到的)。「通往地獄的路,是由諸多善意鋪成的。」(The road to hell is paved with good intentions.​) 為什麼慈悲跟智慧要兼具?只有慈悲、沒有智慧,就會好心做壞事。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原文: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謪;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這一篇講五善,五善行為,聖人的五善行為,愛其資與不愛其
Thumbnail
原文: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儼兮其若容;渙兮其若凌釋;礦兮其若穀;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除清?孰能安以靜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猶兮若四鄰;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這一段的意思是說品行與德行好的人與有智慧的人做起事來,總是深不可測,但
Thumbnail
人生太短,你做得不夠多。真的在行善的,他會想、會開會規劃:「我要怎麼安排產生更大善性的效益,讓更多人獲益。」這種用心、用腦去規劃思惟,就是行菩薩道。真的會修的人善用此生,如果都不會去想,不想利他,不去用心、用腦,也不想付出、不想規劃,當然善行就極為有限。一次的病苦、一次的小車關,善業都去擋這個劫
道家老子的觀念,人類因為不知「道」所以講仁義,而仁義不再,所以講禮樂,禮樂也制約不了人心,所以法律就於焉產生! 寄望輿論有用,那是因為有羞恥心,而羞恥心如果存在,就是有道之人,其他根本就不需要了!所以言論根本用處不大,如果沒有選票,從政者會在意民心嗎?惟一可以制衡的,不過是利益而已! 財富、名聲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朗日塘巴尊者大師的《修心八偈》並解釋了修心的重要性,並提到人生即使充滿著對錯苦樂,也能透過積極行為來改善前世所累積的業報。文章還提醒人們在行善時需審慎選擇,避免‘假善’,以免福報減少。
Thumbnail
原文:不依過患,請為知識若不善依,於現世中,遭諸疾疫非人損惱,於未來世,當墮惡趣,無量苦。   釋義舉例:我們常常看到一個人可以幫助他人的事卻不願幫助他人,甚至有落井下石及毀謗他人的心態,此心態在來生必墮惡趣。在日常生活裡我們看見有老人家過馬路,或是走路比較慢的人,都會說:走快一點好嗎。沒有
Thumbnail
我們明白要效法道來行,保持道心是最為重要的,並且要致力於實踐,從實踐中體悟與反省,時刻去警覺自己是否有離開了道。老子常以天地、聖人作為以道行事的表率。前六章,循序了解如何走進道,以及保持在道中,並讓自己深耕在道心中,如此即能如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七章,老子以天地為例,更具體的說明如何行道。
Thumbnail
前兩章說明了人遵循道的概念、以及效法天地之道來行事,則能行不言之處、處無為之事,是世間美善的一部分。但要特別注意在前進時,是否能保持道心則是最為重要的,尤其是負面人性的出現。緊接在第三章,便說明了負面人性出現的幾種狀況,而人應該將自己放在什麼狀態,才能避免這些情境,讓自己保持好道心。
Thumbnail
看到有人說「只要出發點是良善的,毋須多言」。真是年輕啊(從《葬送的芙莉蓮》學到的)。「通往地獄的路,是由諸多善意鋪成的。」(The road to hell is paved with good intentions.​) 為什麼慈悲跟智慧要兼具?只有慈悲、沒有智慧,就會好心做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