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東馬的妹夫是水墨畫家,難得去臺北一趟,自然要去美術館走走。我數年未返台,又向來沒住過臺北,好在臺北捷運四通八達,我們一行人大致以捷運走完預定行程,尚稱順利地完成這趟臺北之行。外甥還說,我們馬來西亞人到臺灣玩很方便。
下了捷運站,到附近的花博公園轉了一圈,臺北美術館就在眼前。購票時,我想當然爾要爲外甥買半票,不料却出了個小小的糗,原來十八歲以下免費,這一點點優惠讓我小小開心一下,好象撿到錢。其實北美館門票不貴,一張全票新臺幣三十元,還不够在大馬吃一碗雲吞面。臺灣的公立博物館、美術館,除了故宮博物院,大多門票廉宜,甚至位于台中的國家美術館根本免費,且私人美術館有些展覽水準也不錯。大馬人若雅好藝文,去臺灣不妨逛逛博物館、美術館。
北美館當時有個威尼斯雙年展的部份展品,主題是城市的想象,未來城市、歐美先進城市之外,尚有印度、中東等等,城市因天然環境、民族性、發展程度不同,而有不同的樣貌,豐富多彩,各個城市若能學習彼此的優點,相信能爲大衆創造更合適的都市生活,這是個有趣的展覽。李明維的作品大多與溝通有關,幷非靜態的展示,他設計了不同的活動,如吃飯、共眠(分床)、沙畫創作等等,邀請觀衆參加,很有意思。之前我對行動藝術印象不好,覺得只是一群痞子瞎搞,這個展覽證明那只是我個人因不瞭解而導致的偏見。優秀的行動藝術,確實引人深思。
「臺灣製造.製造臺灣」則是展示臺灣1947年以前的藝術作品,可說是珍貴館藏難得一同携手亮相,繪畫以東洋(膠彩、彩墨)、西洋(油畫)爲主,水墨畫反而少見,幷有一些難得的老相片,紀錄昔日風土民情。臺北美術館將郭雪湖的「南街殷賑」作爲宣傳焦點,內容是大稻埕中元普渡的熱鬧街景。中元節至今仍是臺灣民間重要節日之一,儘管科技發展日新月异,人們的日常生活與農業社會大不相同,但亦有承襲前人,依然延續的民間習俗。
喜歡陳進的「悠閑」,號稱北美館鎮館之寶。陳進是臺灣第一位女畫家,擅長美人畫,留下日本時代上流社會女性的生活樣貌。她是性格堅毅的富家女,爲了專心畫畫,屏息交游,甚至耽誤婚事,直到四十歲才結婚。「悠閑」常見于北美館各式宣傳品,沒想到我竟有機會見到真迹。作品真人大小,綠衣女子拿書斜臥,細節飽滿豐富,果然精彩。陳進、郭雪湖、林玉山,並稱台展三少年,三人於二十多歲,藉藉無名之際,作品同時入選臺灣美展,不少知名畫家反而落選,引來軒然大波,評審還曾爲文解釋,大致是說有些畫作陳腐沒進步,不及新人作品的新意及創造力等等。三少年沒辜負評審青眼,日後都成爲臺灣重要畫家。
我們巧遇幾個小學班級的戶外教學,小學生隨著館員指示依序參觀,聽取解說,相當乖巧。館員介紹雕塑家黃土水的釋迦出山像,還問:「這爲什麽不能拜?」有位小學生立刻回答:「因爲它沒有開光。」館員似乎有點意外,點頭稱是,接著說,這是藝術品所以不必拜,廟裏看到的神像要拜,兩者不一樣。但我覺得小學生的意見更爲準確,神像多爲當時有名的匠師製作,活靈活現,誰說不是藝術品?只因收受人間香火,入了神籍,才不被視爲藝術品。神像雕塑的拜與不拜,以是否開光區分,反而切合現實,果真後生可畏。
看著小學生參觀,我突然感受到城鄉差距。臺北市的小學生,輕易就能去美術館戶外教學,其他縣市必須舟車勞頓,付出的成本大不相同,臺北小孩能享用的文化資源終究比其他地區多。話說回來,我國的美術館、博物館,不知是否免費開放讓中、小學生戶外教學,幷提供館員導覽?除了少數藝術天才之外,一般人欣賞藝術亦須學習。希望我國能逐步增加文化投資,以便國人、學子有更多機會親近藝術,讓美成爲人們生活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