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31|閱讀時間 ‧ 約 7 分鐘

【淺談催眠】催眠是什麼?催眠真的可以清除負面信念嗎?

5月底我聽了一場線上解釋催眠講座,時間大約1小時,催眠師用很快速的方式向我們介紹了催眠是什麼,也為聽眾破除了很多既定的迷思。
而我記錄下了一部分的內容,放在這,希望能與你分享。

催眠是什麼?

根據維基百科和心理診所的介紹,催眠是一種技術,透過催眠師的引導,能夠讓人進入全然放鬆高度,且高度受暗示性的狀態。
根據我的理解,催眠有點像是讓你放鬆到極致,讓你最接近潛意識的狀態,所以這時候的引導,能夠幫助你改變你既有的信念,聽起來跟冥想有點像,不過催眠屬於心理學的範疇,是具有科學性的手法。

催眠有什麼效果/目的?

根據講者的統整,她認為催眠有3個效果,或著說目的。

1.釋放壓力和情緒
現代人生活太過於忙碌,而忙碌的時候,我們會下意識壓抑情緒,但這樣長期壓抑,其實很容易導致壓力荷爾蒙(皮質醇)失調。
西醫針對壓力荷爾蒙失調會用類固醇來協調,但這其實治標不治本,情緒和壓力需要釋放。
而多數人會壓抑情緒,其實很有可能是以為情緒是不好的東西,但這想法並不完全正確,情緒本身沒有不好,她認為「情緒化」才不好。
情緒化是什麼?她的定義是,當情緒壓抑太久才一次猛烈地爆發出來,那就是不好的,稱為情緒化。
比較好的方式是平常就讓情緒流動,就像水庫一樣,平常一點、一點排出情緒的水流,你可能就是流幾滴眼淚,但如果你壓抑到極限才爆發,那水的衝擊力可能會大到把你整個人都沖垮。
所以,再強調一次,情緒不是不好的東西,平時如果有一點情緒就請讓它在適當的時間,自然流動、自然展現。

2.看見議題的根源
催眠的第二個重點,就是看見某些事情一直發生的背後原因是什麼。
你仔細回想的話,會不會發現自己的生命裡面,有某些固定的「劇本」不斷在發生呢?比如總是因為某些事情而和別人吵架、總是很容易遇到同一種類型的伴侶......
以心理學的角度來說,這可能是因為我們的行為源自於童年的經驗學習,大約在0-7歲的時候,我們所經歷的經驗會定型成行為模式,一直沿用到長大。
所以如果你不斷在重複上演某些情境/關係,有可能是因為你小時候與重要他人的關係,這時候就可以透過催眠、放鬆,慢慢挖掘出他背後可能的原因。

3.新的學習與領悟
每一次催眠,都是你跟你自己學習。這整個過程都是一種體驗與學習。

催眠怎麼進行?

事實上催眠有許多流派,底下是講者介紹的她自己進行的方式:

1.引導與陪伴
催眠的過程,你會在自己的圈圈裡面遊走,催眠師會引導但不會涉入,她也不喜歡對個案下暗示,因為她覺得:
只有自己才能梳理出自己的方向和答案。

2.開放與包容
就像我們前面說的,每個事情背後都會有很大的原因,那才是應該要被看見的,不論是黑暗或光明,都應該被理解和接納。

3.保密原則
不論是基於法規或職業倫理道德,所有過程都只會留存個案和心理師之間。

催眠過程,被催眠的個案要做什麼?

釋放壓力的方法,講者認為核心概念就是Do nothing,例如催眠、冥想都是這種do nothing的狀態,所以催眠的時候你要做的是:
  1. 不分析、不思考
  2. 不批判自己、如果有思緒或分心,只要覺察它,然後再回到當下
  3. Being & Relax(存在與正在,專注當下;放鬆)
Being & Relax 是講者認為難以用中文代稱的狀態,這是一種全然放鬆,僅僅只是存在與正在專注當下的感受。

接下來是針對聽眾對催眠所提出的問題,題目太多,講者都有一一解釋,而我記錄下部分個人比較有興趣、有新領悟的QA。

Q:催眠喚醒的記憶一定真實存在嗎?

潛意識看到的東西不會有人知道,也沒有人可以證實,但只要這個記憶對你造成傷害,就需要被處理,不論真實存在或虛假,那都是個案真實的感受。

Q:催眠的下暗示是怎麼形成的?

催眠的原理是透過心裡師的引導,把防衛機制慢慢變薄、放鬆,你就會比較容易接受暗示。(但講者的系統只會用引導,不太會去下暗示。)

Q:催眠會不會很可怕?一次大崩潰?

潛意識不會丟給你無法承受的東西,它會慢慢地浮出來。一次比一次更深。

Q:催眠怎麼學習?花了多少時間學習呢?

老師會告訴你脈絡、原理、理論,在課堂上互相練習。總課程花了8天,課後需要持續練習繳交報告,之後送到美國認證成功就取得催眠師證照。

Q:催眠怎麼確定成功?如果失敗怎麼辦?

催眠算是醒著的事情,所以它只是過程,不是通靈,不會有成功或失敗,就像心理諮商一樣

Q:催眠可以處理過去,那可以處理未來嗎?

可以,因為潛意識會影響你的行為有關,而未來是你會發生的事情,可以透過催眠改變你可能應對的方式,進而改變未來走向。
講者自己更喜歡處理未來的事情,因為過去已發生,難以改變,但未來保有更有希望的感覺。

Q:催眠能夠一次就立竿見影嗎?

催眠不是萬靈丹,沒辦法讓你立即變成不一樣的人,但每次過程都像爬樓梯,你會一格一格爬上去。
我個人覺得這就像是心理諮商一樣,你很難在一次諮商中就脫胎換骨,但透過平均6-8次的晤談,我們會漸漸看見問題在哪裡,並且獲得一些「可能的方法」,但實際上會不會改善,還是在於個案自己改變的意願。
以身心靈來談,如果個案本身不願意改變或沒有動力,我自己傾向是不逼迫,因為這可能就是他還沒到時間,或著還想休息,那逼迫沒有用的。
講者在這裡有講了一個僧侶和求道者的故事,大意上是說求道者經歷了好多好多困難和磨難才來到僧侶面前,而求道者有點怨懟的問:為什麼要經歷這麼多才能到這裡?
完整故事我來不及記錄下來,只記得其中我最喜歡的一句話,是僧侶回答:
就是那些迂迴,才能在此刻,把你帶到我面前。
這句話的意思是,生命的每個過程都是理應如此發生,所有你經歷的過去,沒有好或壞,它都是你的一部分,不管有多迂迴。
正因為這些迂迴,才能把你帶到現在此時此刻。
這句話真的讓我覺得好有感覺,它讓我重新審視了人際關係,比如以往我可能會在意或著好奇伴侶/朋友的過去,但成長至今,又在此刻聽完這句話以後,我更傾向:
不去問自己可能無法承受的事情,不管對方過去如何,如果他現在是個讓我感到很棒的人,那就認識現在的他就好了。
正是因為那些迂迴和成長,才造就了如今這樣會讓我欣賞的人啊。

以上,是我聆聽催眠講座的一些筆記和想法記錄,如果你有什麼好奇或發現我說錯、想要糾正我的,歡迎留言告訴我!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嗨大家好,我是凱蒂絲。方格子是我早期寫文章的發源地,後來我架了新網站:https://candice-lab.com,如果喜歡看人生奇葩故事,歡迎大家移駕過去唷!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