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蘊皆空的五蘊是講什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五蘊即色、受、想、行、識。

  • 色就是我們眼、耳、鼻、舌、身、意觸及到的都是色;
  • 受就是感受;
  • 想就是我們的意識在活動;
  • 行就是我們的行為,因為意識的關係,它透過行為來活動;
  • 識即表面意識、潛在意識、深層意識、最深層意識,大約就是六識、七識、八識、九識。
五蘊從哪裡來?都是從眼、耳、鼻、舌、身、意來的;此六根的中樞、樞紐是什麼?就是意識。
譬如我們說,抓蛇要抓七吋,那就是攻堅的地方,就是指意識。
你們看,所有行騙的行業,用的都是同一招,沒有第二招!
就是靠眾生的「貪」來下手的!
我也想學佛乘大法
南無本師大自在王佛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5會員
57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pod cast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佛法不是理性 佛法是超越感性與理性,因為理性偏向法執,感性偏向我執。 如果用理性去解釋佛法,修佛法的話,還是在物質的範圍裡,頂多在精神的層次,最高只到無色界天,沒有辦法再超越無色界天。 從生物能進入氣能,再到靈能,到了靈能的階段以後,當然還有許多的層次。 我也想學佛乘大法 南無本師大自在王佛
一心圓法界,感應遍十方, 謹以戒定慧心香,普供養十方三世諸佛菩薩。 弟子000,無始劫來, 因貪嗔癡所造身語意惡業,今深自覺悟, 罪性本空,趣向真如, 祈求大慈大悲威德力加持, 三業頓淨,圓證菩提, 並以此功德,普迴向十方眾生, 常樂我淨,同證佛果。 南無本師大自在王佛 南無本師大自在王佛
所以要把意識的習慣慢慢淡化掉,剛開始當然很難,因為我們用意識的習慣,是歷劫累世不停累積而來的,就像抽油煙機卡上去的油,所以要一步一步來。
佛乘宗成立至今只有幾十年的歷史,聽過 大自在王佛聖號的人並不多。 論曰:「唯佛一人能會此法,餘人天及眾生等,盡不明了。若智慧明了,此心號名法性,亦名解脫,生死不拘,一切法拘它不得,是名 大自在王如來,亦名不可思議,亦名聖體,亦名長生不死,亦名大仙,名雖不同,體即是一」。 何以稱「本師」
大自在王佛為眾生佛性之本元, 諸佛法身之總理體, 統物理界、精神界之一如, 法界萬有皆由之變易生化而然, 其身心體、相、智、德、理、事、能、用、時、空之十大一如,與法界同一理量。 --恭錄自〈佛乘宗法要序〉 大自在王佛即代表 法性 佛性 自性 是宇宙生命的本質。 大自在王佛是宇宙唯一本來存在的佛,
佛法不是理性 佛法是超越感性與理性,因為理性偏向法執,感性偏向我執。 如果用理性去解釋佛法,修佛法的話,還是在物質的範圍裡,頂多在精神的層次,最高只到無色界天,沒有辦法再超越無色界天。 從生物能進入氣能,再到靈能,到了靈能的階段以後,當然還有許多的層次。 我也想學佛乘大法 南無本師大自在王佛
一心圓法界,感應遍十方, 謹以戒定慧心香,普供養十方三世諸佛菩薩。 弟子000,無始劫來, 因貪嗔癡所造身語意惡業,今深自覺悟, 罪性本空,趣向真如, 祈求大慈大悲威德力加持, 三業頓淨,圓證菩提, 並以此功德,普迴向十方眾生, 常樂我淨,同證佛果。 南無本師大自在王佛 南無本師大自在王佛
所以要把意識的習慣慢慢淡化掉,剛開始當然很難,因為我們用意識的習慣,是歷劫累世不停累積而來的,就像抽油煙機卡上去的油,所以要一步一步來。
佛乘宗成立至今只有幾十年的歷史,聽過 大自在王佛聖號的人並不多。 論曰:「唯佛一人能會此法,餘人天及眾生等,盡不明了。若智慧明了,此心號名法性,亦名解脫,生死不拘,一切法拘它不得,是名 大自在王如來,亦名不可思議,亦名聖體,亦名長生不死,亦名大仙,名雖不同,體即是一」。 何以稱「本師」
大自在王佛為眾生佛性之本元, 諸佛法身之總理體, 統物理界、精神界之一如, 法界萬有皆由之變易生化而然, 其身心體、相、智、德、理、事、能、用、時、空之十大一如,與法界同一理量。 --恭錄自〈佛乘宗法要序〉 大自在王佛即代表 法性 佛性 自性 是宇宙生命的本質。 大自在王佛是宇宙唯一本來存在的佛,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學生時期讀書都會選修課程學習,增加自我的知識學識,在佛教裡也有必須修學的五類學術。 何謂五明 印順法師在《佛在人間》中說:「從前彌勒菩薩,曾總括應該修學的說:『菩薩求法,應於五明處求。』五明,就是大乘佛弟子應該修學的五類學術。 一、聲明:是語言文字學,包括有語言、訓詁學、文法、音韻(也通於音
各位,修行不是說,我們有空再來修行,不是說我身體健康才來禮佛,我健康才去幫助別人,不是這樣。看,真正的修行,她能克服萬難,她能夠調適她的心。像這樣的人生,你看,這麼粗重的煩惱,在她一個人的身上,她能去掃除這些粗重的煩惱,得到輕安自在,我想,這是真功夫。
Thumbnail
※經文: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導讀: 【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六祖壇經.疑問品第三》云:「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如來有肉眼
Thumbnail
念佛是「意根」的淨化(象山慶24.3.16)     「意根」是意識的根,也是促生萬法的根。如來藏(第八藏識)依止意根 (第七末那識)而生意識(第六分別識)、一切法;若無意根,則一切種子不能發芽。意根無色,無形無相,是「心」法,祂有心的功能,隨時隨處做主宰(有覆無記、恆審思量)。意根在,身體就有「
施寄青與紫靈破解現代奇案 施寄青著 2014 群星文化 ❍ ❍ ❍ ❍ ❍❍ ❍ ❍ ❍ ❍❍ ❍ 佛法說:「萬法唯心造。」我們累世的遭遇不過是自己心識的投射,而神識(心識)是不滅的。無怪乎「菩薩畏因、眾生畏果」。所謂「因」即人的「念」,一念不放,便因執念而在六道輾轉輪迴。 這
念佛是「意根」的淨化(象山慶24.3.16)          「意根」是意識的根,也是促生萬法的根。如來藏(第八藏識)依止意根 (第七末那識)而生意識(第六分別識)、一切法;若無意根,則一切種子不能發芽。意根無色,無形無相,是「心」法,祂有心的功能,隨時隨處做主宰(有覆無記、恆審思量)。意根在,
Thumbnail
 佛教的精神,可以說就是「菩提心」與「出離心」。「菩提心」就是「覺」,「覺」是自覺與覺他,所以,菩提心是包含悲願與智慧的。如果智慧之中沒有蘊涵度眾生的悲願,那麼這樣的菩提心不完整;如果菩提心和出離心不相應,那麼就不得解脫。所謂「出離心」就是出離三界生死輪迴的心,通常一般人講出離,往往只談到出離五欲,
Thumbnail
二諦指的是世俗諦(俗諦),以及勝義諦(真諦、第一義諦)。諦是道理的意思。  世俗諦是凡夫見,以四大假合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認識世界萬事萬物的現象以及原理,是「有」見。有是如幻假有,因緣生法,因緣和合而生,緣散而滅,無一真實,非恆常不變,是「緣生」、「緣起」的概念,說的是「事」法。   勝義
Thumbnail
常听人说:“人要修心养性。”其实光是“修心”还是不够的。人体上有眼、耳、鼻、舌、身、心等六根,他们每天接触六尘,攀缘外境,引诱我们造作种种的恶业,因此佛经形容六根如同六个盗贼,时时在窃取我们的功德法财。我们要如何避免受到“六根”所害,就是要做好六根的修行。    第一、眼能见己身
Thumbnail
《大乘起信论》云:“以一切法皆从心起,妄念而生,一切分别即分别自心。心不见心,无相可得。当知世间一切境界,皆依众生无明妄心而得住持。是故一切法,如镜中像,无体可得,唯心虚妄。” 心即是佛,佛即是觉。此一觉性,生佛平等,无有差别。空寂而了无一物,不受一法,无可修证。灵明而具足万德,妙用恒沙,
Thumbnail
在學生時期讀書都會選修課程學習,增加自我的知識學識,在佛教裡也有必須修學的五類學術。 何謂五明 印順法師在《佛在人間》中說:「從前彌勒菩薩,曾總括應該修學的說:『菩薩求法,應於五明處求。』五明,就是大乘佛弟子應該修學的五類學術。 一、聲明:是語言文字學,包括有語言、訓詁學、文法、音韻(也通於音
各位,修行不是說,我們有空再來修行,不是說我身體健康才來禮佛,我健康才去幫助別人,不是這樣。看,真正的修行,她能克服萬難,她能夠調適她的心。像這樣的人生,你看,這麼粗重的煩惱,在她一個人的身上,她能去掃除這些粗重的煩惱,得到輕安自在,我想,這是真功夫。
Thumbnail
※經文: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導讀: 【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六祖壇經.疑問品第三》云:「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如來有肉眼
Thumbnail
念佛是「意根」的淨化(象山慶24.3.16)     「意根」是意識的根,也是促生萬法的根。如來藏(第八藏識)依止意根 (第七末那識)而生意識(第六分別識)、一切法;若無意根,則一切種子不能發芽。意根無色,無形無相,是「心」法,祂有心的功能,隨時隨處做主宰(有覆無記、恆審思量)。意根在,身體就有「
施寄青與紫靈破解現代奇案 施寄青著 2014 群星文化 ❍ ❍ ❍ ❍ ❍❍ ❍ ❍ ❍ ❍❍ ❍ 佛法說:「萬法唯心造。」我們累世的遭遇不過是自己心識的投射,而神識(心識)是不滅的。無怪乎「菩薩畏因、眾生畏果」。所謂「因」即人的「念」,一念不放,便因執念而在六道輾轉輪迴。 這
念佛是「意根」的淨化(象山慶24.3.16)          「意根」是意識的根,也是促生萬法的根。如來藏(第八藏識)依止意根 (第七末那識)而生意識(第六分別識)、一切法;若無意根,則一切種子不能發芽。意根無色,無形無相,是「心」法,祂有心的功能,隨時隨處做主宰(有覆無記、恆審思量)。意根在,
Thumbnail
 佛教的精神,可以說就是「菩提心」與「出離心」。「菩提心」就是「覺」,「覺」是自覺與覺他,所以,菩提心是包含悲願與智慧的。如果智慧之中沒有蘊涵度眾生的悲願,那麼這樣的菩提心不完整;如果菩提心和出離心不相應,那麼就不得解脫。所謂「出離心」就是出離三界生死輪迴的心,通常一般人講出離,往往只談到出離五欲,
Thumbnail
二諦指的是世俗諦(俗諦),以及勝義諦(真諦、第一義諦)。諦是道理的意思。  世俗諦是凡夫見,以四大假合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認識世界萬事萬物的現象以及原理,是「有」見。有是如幻假有,因緣生法,因緣和合而生,緣散而滅,無一真實,非恆常不變,是「緣生」、「緣起」的概念,說的是「事」法。   勝義
Thumbnail
常听人说:“人要修心养性。”其实光是“修心”还是不够的。人体上有眼、耳、鼻、舌、身、心等六根,他们每天接触六尘,攀缘外境,引诱我们造作种种的恶业,因此佛经形容六根如同六个盗贼,时时在窃取我们的功德法财。我们要如何避免受到“六根”所害,就是要做好六根的修行。    第一、眼能见己身
Thumbnail
《大乘起信论》云:“以一切法皆从心起,妄念而生,一切分别即分别自心。心不见心,无相可得。当知世间一切境界,皆依众生无明妄心而得住持。是故一切法,如镜中像,无体可得,唯心虚妄。” 心即是佛,佛即是觉。此一觉性,生佛平等,无有差别。空寂而了无一物,不受一法,无可修证。灵明而具足万德,妙用恒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