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14|閱讀時間 ‧ 約 11 分鐘

2-2-7劉禹錫

2-2-7劉禹錫

一、生 平
劉禹錫是唐代著名的文學家。從〈子劉子自傳〉(劉禹錫自傳)可知,其七世祖劉亮在北魏擔任冀州刺史、散騎常侍,後隨北魏 孝文帝遷都洛陽。其父劉緒因避安 史之亂,舉族東遷,寓居嘉興(今浙江省 嘉興市),劉禹錫便於嘉興出生。生平如下:
1.書香門第
劉禹錫成長於一個世代以儒學相傳的書香門第,從小耳濡目染,且自幼好學,熟讀儒家經典及諸子百家之書。童年時代曾經到吳興,跟隨詩僧皎然學習作詩,奠定了深厚的學問及文學基礎。他後來一直對江南保持著良好的印象,自稱「江南客」。
2.踏入仕途,革新失敗
劉禹錫十九歲遊學長安,二十二歲與柳宗元同榜考上進士,後登博學宏詞科(專門選拔學問淵博、文詞卓越之人的考試制度)。二十四歲考上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書,踏上仕途,累官至監察御史。他希望在政治上有一番作為,故入仕後積極參加政治活動。
貞元二十一年(西元八○五),德宗死,順宗即位,任用王叔文等人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劉禹錫與王叔文、王伾(ㄆㄧ)、柳宗元同為核心人物,時稱「二王 劉 柳」。但革新只進行了半年,就遭到宦官、藩鎮的強烈反對。順宗被迫退位,改由憲宗即位。革新失敗,王叔文被賜死,劉禹錫則被貶為連州(今廣東省 連州市)刺史,行至半路又被改貶為朗州(今湖南省 常德市)司馬。同時遭貶為司馬的共有八人,史稱「八司馬」。
3.剛正不阿,寫詩諷政
被貶後,劉禹錫開始走上「窮愁著書」的道路,寫了不少政治諷刺詩,大膽揭露宦官與官僚的醜行,抒發胸中的憤慨。
元和十年(西元八一五),劉禹錫奉詔回京,卻因〈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一詩得罪當權者,被外放為連州刺史(詳見P126「延伸探索」),後來又被調任至夔(ㄎㄨㄟˊ)州(今四川省 奉節縣)、和州(今安徽省 和縣、含山縣一帶),所到之處皆關心民間疾苦,因此得到人民的愛戴。大和二年(西元八二八),劉禹錫再度奉詔回京任官。開成元年(西元八三六),劉禹錫因患足疾,改任太子賓客,分司東都(洛陽),常與白居易、裴度寫詩唱和。
P117-3
4.胸懷大志,至死不渝
劉禹錫晚年寄望於宰相裴度,想協助裴度革新政治。但裴度在「牛 李黨爭」中受到排擠,無所作為,未能實現此願望。劉禹錫在黑暗現實下感到沒有出路,便藉老、莊曠達思想排遣苦悶,但他不願就此放棄,便寫下「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滿天」(〈酬樂天詠老見示〉)一類詩句自勉,明 胡震亨讚其至晚年猶「精華不衰」。臨終前撰〈子劉子自傳〉,為早年參加的永貞革新辯護,為王叔文恢復名譽,表明至死不渝的志節。
二、趣聞軼事
1.「同年」好友
⑴同年出生—白居易
劉禹錫與白居易同生於唐代宗 大曆七年,兩人都認為詩歌的創作要能有益於世道人心,作品也都力求通俗易解。由於見解相同,故往來密切,時常以詩歌相酬唱,詩名相當。
某次兩人同遊揚州 棲靈寺塔,相攜緩步,不經意就抵達頂端。由於棲靈寺塔極為高聳,在塔頂倚欄觀景,便覺處於層層白雲之上,彷彿快要到達天庭。於是兩人不禁縱聲笑語,讓地面上眾多遊人都抬頭向上探看。劉禹錫寫了一首〈同樂天登棲靈寺塔〉:「步步相攜不覺難,九層雲外倚闌干。忽然笑語半天上,無限遊人舉眼看。」記錄這次的同遊。而詩句中的「九層雲外」也演變為成語「九霄雲外」,用來形容既高且遠的地方。
⑵同榜進士—柳宗元
「同年」除指同一年出生之外,古代科舉同榜考上進士,也稱為「同年」。劉禹錫在二十二歲時與柳宗元一同考上進士,從此成為莫逆之交。二人皆參與王叔文集團的政治改革,後來革新失敗,劉禹錫被貶為朗州司馬,柳宗元被貶為永州司馬,皇上還下詔規定:「縱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兩人從此跌落政治漩渦的深淵,各在朗州、永州待了十年之久。在這十年之中,柳宗元常寫信給劉禹錫,表達自己被放逐於山林湖澤間的壓抑與鬱悶,劉禹錫也不時寫信給他,以自己達觀的個性鼓勵、安慰他。
韓愈〈柳子厚墓誌銘〉記載,柳宗元被貶至柳州時,得知劉禹錫將遠謫播州,不禁放聲大哭,上書皇帝:「播州條件惡劣,不適合人居住,而劉禹錫還有八十歲的老母要他供養,我實在不忍心讓他如此困頓,若我不代替他去播州,那麼劉禹錫母子就再也見不到面了。因而,懇請陛下讓我和他交換,我去播州,他去柳州。」
這種真摯的患難真情感動了朝中許多大臣,終於有人站出來為劉禹錫求情,皇上也願意網開一面,讓劉禹錫改去連州上任。這分恩情讓劉禹錫銘記在心,因此在柳宗元客死柳州任上後,不僅收養柳宗元的一個兒子,更花畢生之力整理柳宗元的遺作,全力籌資刊印,使其得以問世。
P117-4
2.司空見慣
劉禹錫任蘇州刺史時,司空(唐代稱工部尚書為大司空,為掌水土營建的官職)李紳仰慕他的文名,特設宴招待,並安排一貌美藝高的歌妓獻唱。劉禹錫大樂,即席賦〈贈李司空妓〉一詩:「高髻雲鬟宮樣妝,春風一曲杜韋娘。司空見慣渾閒事,斷盡蘇州刺史腸。」(在座的歌妓梳著高高的髮髻,有盤捲如雲的頭髮、宮中的妝扮,在春風中唱著歌曲。聽歌觀舞對於司空你是習以為常,不足為奇的事,但我這蘇州刺史看了卻是腸為之寸斷。)李紳聽了,明白其中寓意,便將該名歌妓送給劉禹錫。
由此詩亦可知,劉禹錫因仕途乖舛,故在宴中見李紳隨手一擺,就是如此盛大的場面,想必早已見慣了,不禁為自己的遭遇感到悲傷,故〈贈李司空妓〉一詩,除了稱讚歌妓之藝外,更蘊含了此一深意。而後,「司空見慣」這一典故便流傳了下來,比喻經常看到,不足為奇。
3.探驪得珠
有天劉禹錫、元稹、韋楚客到白居易家作客。四人約好以「金陵懷古」為主題,各賦一詩。劉禹錫率先完成〈西塞山懷古〉一詩:「王濬(ㄐㄩㄣˋ)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旛(ㄈㄢ)出石頭。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當年晉武帝派王濬率領船艦從益州一路東下,討伐孫吳,金陵城中的王氣頓時黯淡無光。千丈的鐵鎖被燒毀沉在江底,石頭城上更豎起一片降旗。人世間變化不斷,許多往事一旦回憶起來,只會徒然使人傷感,西塞山雖然看盡滄桑,但山勢依舊,跟從前一樣枕靠著寒冷的江流。如今天下統一,四海一家,只剩下秋天的蘆葦陪伴著那些舊時的堡壘,供人憑弔。)
白居易讀後讚道:「四人一起尋求驪龍,你先得到藏在驪龍下巴的寶珠,我們拿其他剩下來的龍鱗和龍爪,又有什麼用?」於是其他三人都不敢寫了。「探驪得珠」原是《莊子.列禦寇》中的典故,「驪珠」指藏在驪龍下巴的寶珠。驪龍棲息於深淵中,想取得驪珠,必須潛入深淵,待驪龍入睡後,再伺機竊取。本指獲得極為珍貴的寶物,而白居易借此典故誇讚劉禹錫的才思敏捷。後世也因此以「探驪得珠」來比喻寫作文章能抓住重點,深得主旨的精髓。
4.「詩豪」之名
劉禹錫與白居易齊名,世稱「劉 白」。白居易曾在《劉白唱和集》中說過:「彭城 劉夢得,詩豪者也,其鋒森然,少敢當者。」認為自己一生中有兩位詩敵,一位是元稹,一位是劉禹錫。若與元稹相比,或許還勝得過,但若是劉禹錫,可就從未勝過了。極言劉禹錫詩境高超,推崇備至。
P117-5
三、文學成就
1.散文成就—議論文成就大
劉禹錫是古文運動的支持者,他的文章以議論文的成就最大,筆致縝密,分析透闢,多用比喻,深入淺出。另外有些雜文短小精悍,隱微深切,或借題發揮,針砭現實;或託古諷今,抨擊弊政,這些都是他文學主張的具體實踐。至於碑、記、表、賦等作品,有的是形象鮮明、寓意深刻的記敘文;有的則是淒愴感慨、文采斐然的抒情文。整體而言,他的散文雖不如詩歌有名,但同樣具有詞藻雅麗、主旨隱微的特色。
2.詩歌成就—具有民歌特色
劉禹錫的詩以仿效民歌的樂府小章最著名,在唐代流傳很廣,到了宋代,蘇軾、黃庭堅也對他推崇備至。他因長期貶至荒僻地區,接觸到各地歌謠,為其活潑生動、明白曉暢的優點所吸引,努力學習民間的俚歌俗詞,寫下許多具有民歌風格的作品。〈竹枝詞〉就是具有濃厚地方色彩的佳作,其他如〈踏歌詞〉、〈楊柳枝詞〉、〈堤上行〉等,也都是情韻深厚、音調諧和,既描繪各地風土人情,也寄託自己懷才不遇的心情,他曾自言這是受到屈原《九歌》的啟迪。這些作品是唐詩中別開生面之作,也是劉禹錫能在中國詩歌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原因之一。
四、作品欣賞
1.晝居池上亭獨吟
日午樹陰正,獨吟池上亭。
靜看蜂教誨,閒想鶴儀形。
法酒①調神氣②,清琴入性靈。
浩然③機④已息,几杖復何銘⑤?
【注釋】①法酒:合於法規所釀的酒。②神氣:精神。③浩然:指心胸開闊。④機:存於內心的欲望、俗念。⑤銘:書寫銘文,此作動詞用。
【語譯】日正當午,樹木在陽光照耀下形成一片濃蔭,我獨自在池上亭吟詠詩歌。靜靜的看著蜜蜂飛舞,感覺受到了感動與啟發,不自覺的想到了鶴的君子形象,更感到自己應該要修養德性。飲用合於法規所釀的酒來調節精神,藉由清幽的琴聲來陶冶性靈,寄託心志。心胸既然已經開闊坦蕩,就不再有追求名利的欲望,因此也就不需要在几杖上作銘文來警惕自己了。
【賞析】詩的頭兩句描繪出一個清幽的環境,藉以襯托詩人的孤獨閒適,而在閒吟中,詩人不經意的被蜜蜂的勤奮積極所打動,進而想到了君子的楷模,表現出「身閒志不閒」的高尚情操。接下來,詩人自敘飲酒是為了調節精神,並藉清琴以陶冶性靈,可見琴、酒不僅是為了排遣愁緒,也表現出他在寂寞中力圖振作的心志。最後兩句則作達觀之語,詩人明言其無意於爭名奪利,自然也就不需作銘來惕勵自己了。
P117-6
2.竹枝詞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注釋】①竹枝詞:流行於巴 渝(今四川省東部)一帶的民歌,歌唱時以鼓、短笛伴奏,同時起舞,聲調婉轉動人。劉禹錫根據民歌改作新詞,描寫當地的山水風俗與男女戀情,保留了民歌語言清新活潑、通俗流暢、節奏明快的特色。
【語譯】楊柳葉青青,江面水波平靜,江邊傳來情郎悠揚的歌聲。東邊出太陽,西邊卻是細雨濛濛,說是無晴(情)吧,其實卻又有晴(情)。
【賞析】此詩巧妙運用雙關隱語的手法,表現少女在戀愛時的微妙心情。詩中「晴」、「情」諧音雙關,「無晴」、「有晴」即「無情」、「有情」的隱語。「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這一妙喻,既寫出眼前所見的景物,又表達此時此際的心情,十分貼切自然。這是劉禹錫向民歌所習得的巧思。六朝民歌中常有這類的諧音雙關語,如:「蓮」諧「憐」、「絲」諧「思」等。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