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舟贊 ‧ 前序

般舟贊 ‧ 前序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欲生淨土,必須自勸勸他,廣讚淨土依正二報莊嚴事;亦須知入淨土之緣起,出娑婆之本末。」 善導大師

《依觀經等明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贊》善導大師 集記

《依觀經等明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贊》一卷,為淨土宗二祖, 唐朝高僧善導大師集記, 簡稱《般舟贊》。內容分為前序正讚後序。善導大師 (613–681) 為淨土法門的集大成者,世稱「彌陀化身」。

前序

  1. 一部綱要
  2. 三昧名義

1. 一部綱要

敬白一切往生知識等:大須慚愧!釋迦如來實是慈悲父母,種種方便,發起我等無上信心

又說種種方便,教門非一,但為我等倒見凡夫;若能依教修行者,則門門見佛,得生淨土。

若見聞有人行善者,即以善助之;若見聞有人行教,讚之;若聞人說行,即依行順之;若聞人有悟,即依悟喜之。何意然者?

同以諸佛為師,以法為母,生養共同,情親非外。不得輕毀他有緣之教行,讚自有緣之要法,即是自相破壞諸佛法眼;法眼既滅,菩提正道,履足無由,淨土之門,何能得入!傷嘆曰:

生盲信業走,隨業墮深坑;
縱此貪瞋火,自損損他人;
長沒無明海,遇木永無緣

行者等必須於一切凡聖境上,常起讚順之心,莫生是非慊恨也。何故然者?為自防身口意業,恐不善業起,復是流轉,與前無異。若自他境上,護得三業,能令清淨者,即是生佛國之正因。

問曰:既道三業清淨,是生淨土正因者,云何作業得名清淨?
答曰:一切不善之法,自他身口意,總斷不行,是名清淨。又自他身口意相應善,即起上上隨喜心;如諸佛菩薩所作隨喜,我亦如是隨喜。以此善根,迴生淨土故,名為正因也。

又欲生淨土,必須自勸勸他,廣讚淨土依正二報莊嚴事;亦須知入淨土之緣起,出娑婆之本末。諸有智者應知。

2. 三昧名義

又問曰:「般舟三昧樂」者,是何義也?

答曰:梵語名「般舟」,此翻名「常行道」。或七日、九十日,身行無間,總名三業無間,故名般舟也。又言「三昧」者,亦是西國語,此翻名為「定」。由前三業無間,心至所感,即佛境現前;正境現時,即身心內悅,故名為「樂」。亦名「立定見諸佛」也。應知。




avatar-img
一念相應一念佛
16會員
417內容數
釋迦牟尼佛出興於世,就是為了要說阿彌陀佛的本願。真能究竟幫助眾生的,只有淨土念佛法門,是乘佛願力之法。就是這一生能夠了脫生死,能夠出離三界六道輪迴。一心堅信阿彌陀佛,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念念不捨,如此念佛,定能往生至西方極樂世界。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一念相應一念佛 的其他內容
此品是淨宗最著名的四十八願,由夏蓮居老居士就五種無量壽經原譯本會集而成。原本艱澀繁複之文字,使之爽朗簡潔,但仍採用原文未改一字,謂千百年無量壽經之最善本。有此一經則大藏經均變成此經解釋之文。學佛終極目標就是導歸極樂。善導大師說: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所以本經為學佛最高指導原則。
文殊言:「汝今念佛今正是時。諸修行門,無過念佛,供養三寶福慧雙修。此之二門最為善要。我於過去劫中,因觀佛故因念佛故因供養故,得一切種智。是故一切諸法,般若波羅蜜甚深禪定,乃至諸佛皆從念佛而生。故知念佛諸法之王。當云何念?此世界西有阿彌陀佛,彼佛願力不可思議。汝當繼念令無間斷。命終決定往生永不退轉。」
信字非常重要。經云:「信為道元功德母」。開示我們,信乃是道之本元,一切功德之母。因為從信才出生一切功德。又說:「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這就是說,必須先具信心,才能深入佛法之海。若無信心,縱然廣讀佛書,對於佛法也是難於入門的。又說:佛法如寶山,信為手。所以必須有信心,才能在寶山中取得寶物。
此品是淨宗最著名的四十八願,由夏蓮居老居士就五種無量壽經原譯本會集而成。原本艱澀繁複之文字,使之爽朗簡潔,但仍採用原文未改一字,謂千百年無量壽經之最善本。有此一經則大藏經均變成此經解釋之文。學佛終極目標就是導歸極樂。善導大師說: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所以本經為學佛最高指導原則。
文殊言:「汝今念佛今正是時。諸修行門,無過念佛,供養三寶福慧雙修。此之二門最為善要。我於過去劫中,因觀佛故因念佛故因供養故,得一切種智。是故一切諸法,般若波羅蜜甚深禪定,乃至諸佛皆從念佛而生。故知念佛諸法之王。當云何念?此世界西有阿彌陀佛,彼佛願力不可思議。汝當繼念令無間斷。命終決定往生永不退轉。」
信字非常重要。經云:「信為道元功德母」。開示我們,信乃是道之本元,一切功德之母。因為從信才出生一切功德。又說:「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這就是說,必須先具信心,才能深入佛法之海。若無信心,縱然廣讀佛書,對於佛法也是難於入門的。又說:佛法如寶山,信為手。所以必須有信心,才能在寶山中取得寶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