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2/06/25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行動與存在勝過擁有

    『行動與存在勝過擁有
    最後,想靠賺更多錢得到快樂,會讓你忽略一些簡單卻意義深遠的事情。基本上,快樂之路有三條:擁有、行動與存在。
    擁有以購買和持有為主,是賽里格曼所說的「愉快的生活」。但是就像新休旅車經常顯示的一樣,你不能靠買東西得到長久的快樂。
    行動跟經驗與活動有關,是賽里格曼所說的「優質的生活」。安排跟親友見面的特別會晤、為學習而學習、選讀大學課程、或是從事某種嗜好,全都可以產生記憶,形成新技巧,擴大視野─為比較持久的快樂加分。
    存在跟更大的目標有關:對一種理想、志業或你希望成為其中的一份子的社區,奉獻一部份時間和精力,到貧民食物供應處當義工,單任所屬宗教團體領袖,或是為你最喜歡的慈善團體募款,都是讓你覺得可以影響別人的生活,豐富自己人生的活動,這種歸屬與奉獻會形成賽里格曼所說的「有意義的生活」。
    ─ 投資進化論』
    大叔當然不是要跟大家說:錢不是最重要的,就算套牢了只要用心生活,你還是可以很樂活,這種心靈雞湯喝多一點用處都沒有。
    沒錢萬萬不能,用苦行僧方式過活或許也能達到一種"存在"的境界。但是能成為這樣層次的人,就跟成功財務自由的主動投資人一樣,寥寥可數。
    對於所謂的『滿足』於市場報酬或是『接受』市場平均報酬的說法,大叔覺得是大錯特錯。其實我們是滿足一套『系統』,而非單單一個報酬率數字,今天就讓大叔來說說我所體驗到此『系統』的過程。
    除了數字與計畫之外。一個學習過指數化投資與資產配置,並且順利開始進行的投資人,通常多多少少能經歷【擁有、行動與存在】三個過程。
    首先在你將資產完全投入指數化投資的前五年,沒意外的話,你就能體驗到逐年成長的『資產數值』所帶來的喜悅感,但是就如同開頭提到,擁有『資產數字』並不能帶來長久的快樂。
    還在這一層的投資人,因為對於擁有更高的『資產數字』可以帶給他短暫的快樂,所以對於關注投資報酬率這件事還是很頻繁的。雖然並不是什麼壞事,但是以長遠的角度來看,大叔都會推薦這些朋友,開始往行動或存在去思考。
    如果你只是一個散戶投資人,聽到『被動投資,主動生活』可能覺得只是好聽的口號。不過就大叔自己觀察身邊的指數化投資同行者,每一個順利進行指數化投資的投資人,幾乎都會自動的往第二類的"行動"前進。
    他們會為學習而學習、或是開始從事某種嗜好,他們也會開始在臉書分享閱讀後書摘或心得,並且分享自己在某種嗜好開始追求精進。
    像大叔我都會過濾自己的網友,大叔對於閒來無事只會罵街與政治腦粉非常反感,早早就短捨離這些煩事。
    對於想在行動追求「優質的生活」的人,建議你要慎選同溫層,大叔覺得這對於投資也相當有幫助,你將會獲得比較持久的快樂。
    當你能專注在行動,其實你多少就會加入一些團體,而這正是"存在"的開始。你會想引導朋友來進行指數化投資,並且從陸續的分享中獲得成就感。這也是為什麼很多指數化投資人會願意無償分享的原因。
    這跟許多散戶做的投資分享或是類股分享完全不同。他們推薦的一種短期可能的快樂,但是指數化投資人分享的是如何營造出長期的愉悅生活方式,這些人影響別人的生活,豐富自己人生的活動,這種歸屬與奉獻會形成賽里格曼所說的「有意義的生活」。
    所謂的存在不一定是大我的呈現,不需要以能影響的人數多寡來決定有沒有意義。那怕你只是說服另一半跟你一起進來這樣的投資與生活,也是有意義的生活。
    『如果我給你一個芬尼,你的財富增長而我的財富縮減,幅度都是一個芬尼。但如果我給你一點想法,儘管你有了新的想法,我卻並沒損失什麼。 —— 愛因斯坦.』
    就算你只是幫了一個人,最後形成一個拉一個也是功德無量。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