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霸局勢精彩,武將魅力過人,引動天下,看多了也是會疲累。讓我們暫且脫離三國爭霸,來看看一些小品故事。
戰神大家都知道,風神是什麼?不是說掌管風的神明喔。台灣人應該要有點年紀才會知道了。
威風,帥氣。
這個詞在閩南語跟客家話裡頭都有,北京話就沒聽過人這麼說了。
風神一詞,正是起於南梁。
《梁書》是怎麼寫的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元帝紀:「滕公擁樹,雄氣方嚴;張繡交兵,風神彌勇。忠誠冠於日月,孝義感於冰霜。」
謝覽傳:「覽為人美風神,善辭令,高祖深器之。」
王暕傳:「暕年數歲,而風神警拔,有成人之度。」
蕭伯游傳:「伯游美風神,善言玄理。」
到洽傳:「到子風神開爽,文義可觀,當官蒞事,介然無私。」
文學,到沆傳:「既長勤學,善屬文,工篆隸。美風神,容止可悅。」
先不管第一個,我們很明顯看出,南朝五大風神,無不是青年才俊。其中最有參考價值的就是「王暕」。
所謂的風神,應該就是風度神態。一個氣氛,並不是像過去很具體的「美鬚眉」,「美姿儀」,「貌美」。
這就顯現出南梁朝社會價值觀的轉變。
《梁書》依然有美鬚眉的描述,兩個。美姿四個,其中一個就是昭明太子。
王暕傳也有其他描述,比方說王暕「年二十一,七葉重光,海內冠冕,神清氣茂,允迪中和」。
基本上,五大風神都是文壇的佼佼者。這個你從我節出來的段落就可以看到。
蕭伯游是蕭衍的姪兒,擅長玄理。雖然已經到了玄學清談時代的末尾,但這件事情仍然可以拿出來說嘴。
到沆也是有趣,他是劉宋時代北伐大將到彥之的曾孫。
名沆,字茂瀣。
沆瀣是「夜間的露氣」,出自《楚辭·屈原·遠遊》:「餐六氣而飲沆瀣兮,漱正陽而含朝霞。」
沆瀣一氣要到後來才變成不好的意思。
到沆大概是天明之前出生的這樣。他爸就很文人了。到沆五歲的時候,他爸在屏風上抄古詩,到沆問:「爸爸你寫啥啊?」
老爸念了一遍給他聽,他就背起來了。
了不起嗎?唐詩我聽一遍也會背啊。
「古詩」可比唐詩難多了……光上面屈原那個,我五歲就背不出來。
到沆長大之後開始當官,不要想說蕭衍是個佛教徒之前拜道教。儒教才是他的本宗。蕭衍特別設立了「學士省」,不只一個喔。他自己的是文德學士省,昭明太子也有東宮學士省。
可以說當時的文學風氣,在蕭衍父子的提倡下仍是很盛行的。
我們之前在【昭明太子與佛教】說過,南梁的佛教昌盛,昌的不是自漢以來的北方大乘。而是南海小乘,基於經濟利益下的推廣。
為什麼會出現「南海觀世音」的說法,不是沒有道理的。至於Namo翻成南無跟大乘霸權有沒有關聯這不知道。
蕭衍的文德學士省在做什麼呢?
「召高才碩學者待詔其中,使校定墳史。」
這又是一個很重要但老師不會教的記錄。
我們知道,近年考古出土了不少古書,比方《銀雀山漢簡》。
《居延漢簡》就不太一樣。《居延漢簡》是從遺跡中挖出一些過去的文件。但《銀雀山漢簡》則是從古代貴族的墳墓中,找到的主人藏書。
這些主人藏書,跟世面流通的版本,會有書名同而內容有所差異的現象。對於考古和歷史研究都是非常重要的資料。
那要說的就是,這件事情不是從西元十八十九世紀才展開的。
先秦翻案文的霸主,《竹書紀年》,據載是西晉時就已經出土。那經過多年流通,《今本竹書紀年》,普遍也相信跟原本不同。
古墳出土書籍的研究,在魏晉就已經蔚為風氣。西晉甚至在制定禮法上,都有參考「墳籍」的現象,而不是單純依靠世面經典而已。
其實我們稍為回想一下,漢朝的儒家教育與典籍形成就會知道了。
當時的學者會自己鑽研古籍,寫下註釋,開辦私學。即使同樣是《尚書》,也分有不同流派。就好像我寫「我自己的中國白話史」,研究了一輩子,最後當然要印出來讓它們跟我一起下葬。
前提我是貴族啦,不然現在還不是燒一燒住靈骨塔,哪來的陪葬品。很多年之後有人挖出來,一看,喔原來當年還有這種角度跟說法啊。
大概是這樣的感覺。
墳籍不只對於歷史考古影響甚鉅,事實上,五胡亂華初期,墳籍就被當成「妖書」銷毀。
為什麼?
因為圖讖。
圖讖是由古書上的文字,所拼湊出來的預言。但墳籍會製造:不同古書版本。因為東漢後來打壓圖讖,書籍教育國有化,於是墳籍開始興起。
但對於接受官方教育,弄出匈奴漢趙的人來說,多版本是不利的。
也就是說,為什麼會有五胡興替,江南五朝(把東吳去掉謝謝),就是因為墳籍提供了不同的「天命說」。
所以劉淵跟石勒政權,都有禁止墳籍研究的現象。而五胡末期,苻堅能有大帝之名,就是他重振儒教。
墳籍這一塊,也一併被北方復活。
南方?東晉很快就復興了。到了梁朝,那個情況已經很誇張了。南梁的大文人,基本上都是墳籍大家,動輒一萬兩萬卷的墳籍藏書。
那不是有此學科,而是已成顯學,百家之宗了。
沈約傳:「好墳籍,聚書至二萬卷,京師莫比。」
王僧孺傳:「僧孺好墳籍,聚書至萬餘卷,率多異本,與沈約、任昉家書相埒。」
張緬傳:「緬性愛墳籍,聚書至萬餘卷。抄《後漢》、《晉書》,眾家異同,為《後漢紀》四十卷,《晉抄》三十卷。又抄《江左集》,未及成。」
文學伏挺傳:「蕭條林野,無人相樂,偃臥墳籍,遊浪儒玄,物我兼忘,寵辱誰滯?」
對於南朝的學士們來說,研究墳籍就跟清談玄學一樣,是最高的「享受」。他們不只收集,更夙夜匪懈的比對其中的差異,以此為傲。
回想一下裴松之的《三國志注》,就是這種大量過去資料交叉比對的佼佼者。
當時文德學士省,也重新修訂了《史記》《漢書》這樣經典的流通之作。所以我們都會說,今本與古本必然存在著差異性,就是在這三百年的學術風氣下所造成的。
而風神到沆、謝覽、王暕還有一個共同特色,就是他們都離權力中心很近。
在【深不可測的羊侃】篇說過,蕭衍很喜歡「應制詩」,也就是由他皇帝本人出題給臣子作詩。藉此判斷臣子的學識能力。
有一次蕭衍開宴會又來這套,還特別刁難風神到沆,他的要寫滿兩百字。
詩啊,兩百字的詩可不是寫寫口水文就好。到沆兩刻鐘就完成了,給你寫毛筆半小時都不知道能不能寫兩百字,還作詩咧。
謝覽跟王暕,則被出過「答贈」題,就是兩人的詩文攻防戰了。
主題仍然是蕭衍出的喔。
當時王暕比較資深,先攻,謝覽等於是同時要接蕭衍跟王暕兩個人的招。謝風神的大招是「善辭令」,也是工工整整,切題合意的打回去。
蕭衍一看,小子不錯喔,再作一篇吧。
幹,慣老闆。
謝覽鼻子摸摸,再作一篇,仍然滿分無話可說。
這些文人學士能留下風神之名,說白了就是政府認證,皇帝蓋章。
嗯?還有一個「到子」啊。到子的爸爸是到洽,這個是到沆的堂哥。那我想大家應該也猜到了。
謝覽就是陳郡謝氏,東晉末年名相謝安的後人。
王暕,自然是瑯邪王氏,東晉開國名相王導的後人。
也就是南梁五大風神,其實就是……
東晉初望族瑯邪王氏。
東晉末望族陳郡謝氏。
劉宋望族彭城到氏。
與南齊望族蘭陵蕭氏。
蕭衍跟姪兒本來就是南齊皇族啊。
與其說,王謝堂前依然門可羅「燕」。我們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看。
地,就那麼大。
即使透過海路貿易來增加經濟收益,讓南朝的世族像疊疊樂一個一個的追加進來。但終將飽和。
而這些北方僑民不斷的茁壯之下,江左的原住民,也該到了覺醒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