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21|閱讀時間 ‧ 約 8 分鐘

《我的口吃很美麗》公視主題之夜SHOW映後論壇

我有口吃,但那沒關係

電影介紹

我的口吃很美麗》是2019年由Ryan Gielen導演的紀錄片,描述一群九到十八歲的兒童及青少年,在口吃少年協會(SAY)所舉辦的夏令營中發生的故事。夏令營中的孩子各有不同的處境,有的幾乎要自殺、有的對於口吃感到極大的壓力,幾乎要被擊敗。 經過了一年的引導及陪伴後,孩子們有了驚人的轉變:我有口吃,但那沒關係。

映後論壇

  • 《哎呀怎麼說出口,我的口吃真美麗?》
  • 主持人:黃瑽寧(小兒科醫師)
  • 與談人:李雙(受口吃困擾的網頁工程師)
  • 與談人:曾鳳菊(語言治療師)
  • 與談人:王道一(大學教授)
  • 國際連線:Ryan Gielen(紀錄片《My Beautiful Stutter》導演)
  • 國際連線:Travis Robertson(口吃案例/百老匯演員)
  • 國際連線:Emily Purkey(口吃案例/老師)
  • 資料來源:公共電視紀錄片平台

這場論壇在說什麼?

這場論壇的精采來自於成員背景的多樣性,從不同年齡、性別、國籍、專長口吃者本人語言治療師小兒科醫師觀察者(導演),以及關心口吃議題的觀眾,這麼豐富的組成讓觀眾得以從不同面向探討口吃。

口吃彷彿房間裡的大象

與談人王道一教授任職於台大經濟系,他對於口吃的比喻很生動:「口吃就好像房間裡的大象,沒有人會公開談論這一件事情,但是大家都看得到他、知道他存在」。
房間裡的大象(Elephant in the room) 的寓意正是英文的「顯而易見」,指房間有一隻大象那麼明顯的事情,卻被所有人裝作看不見,不說穿,不討論。大家可能因為害怕或難堪而刻意回避,故意裝作看不到,詐作不知,刻意不提。
不過,我寧願相信這種不討論是善意而接納的,從小到大,我不曾和朋友討論過我的口吃,直到前幾年有次終於鼓起勇氣,訪問身旁好友對我口吃的看法?他們也只是聳聳肩回應:「那就是中中說話的方式阿!」

重點不是「怎麼說的」,而是「說了什麼」

在你學英文的路上,從小有碰過「發音魔人」嗎?發音魔人可能是老師、鄰居、同學,甚至是你的父母,他們可能很羞於開口說英文,或是喜歡批評別人的英文,因為覺得自己或別人的「發音很奇怪」、「很台」、「不標準」。
但到底,什麼才是「標準的」英文?全世界講英文的人這麼多,只有少部分是母語者,因此無可避免地許多人會有腔調,但這無論替換到哪種語言都會發生。就像今天去台北街頭隨便找一個外國人,講中文一聽也會知道「不是母語者」、「不標準」。我們會嘲笑他發音「很美國」、「不標準」嗎?好像不會,畢竟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不都是微笑、有耐心的聽人家說完,然後回家再三八的跟親朋好友炫耀:「我今天路上碰到一個外國人,他講中文好可愛。」(?)更不用提即使是母語者,英國、澳洲、美國、印度、新加坡、加拿大的腔調都不同。
再來,如果英文說的「不標準」,有關係嗎?你看這麼多來自全世界的工程師前仆後繼的前往美國矽谷工作,大多不是母語者,不也為美國和全球科技業,創造了這麼多引領潮流、新穎有趣的產品?
因此,如果我們能接受,在說英文的時候,不應該過分關注「發音標準不標準」、「文法是不是有錯誤」,應該更關注是否「言之有物」、能不能「有效表達」,那麼口吃也是一樣的。
也許口吃者說的速度比人慢、卡頓不順暢,但如果多給他幾秒鐘,他一樣能夠完整表達意思。

接納自己不是大肌肌,但只要選對賽道,表現更傑出

王教授也用現在很熱門的「重量訓練」比喻口吃:「一般人在做重訓,經過幾個月辛勤的努力後,期待可以進步、拿更重的重量。但是口吃者,無論怎麼練習,始終像隻弱雞,長不出肌肉、不能拿更大的重量。
也因為如此,王教授走出自己的教學特色:「我知道自己不會成為名嘴、講三個小時滔滔不絕」,但善用Slido以及將教學內容模組化的方式,刻意營造讓自己喘息的空間、能將一堂課分不同段落完成,最終能夠讓自己的表達更流暢。
最重要的是教學內容、教學品質、同學能不能吸收,而不是說話流暢度。

面對權威:接納自己,別人才知道怎麼接納你

你有「權威議題」嗎?意思是當碰到面對比自己強勢有權力的人物時,會有各種負面反應,可能包括不敢表達自己想法、 怕說錯話、努力爭取對方認同、存在感低,感覺自己很渺小。
權威議題並不是口吃者專有,只是可能會讓影響變得更嚴重。語言治療師曾鳳菊也分享對於「權威議題」的應對:在跟權威說話時,放慢速度。甚至在一開始,就告訴別人:「是的,我確實有時候講話會重複、有時候會卡住,請多給我一些時間,我會盡力把這件事情講清楚、講得好。
當能夠處理這份焦慮後,口吃者能夠更勇於表達真實想法,進而受到尊重、擁有更平衡的人際關係。畢竟有時候,對方不一定是針對你,而只是不知道如何展現接納

我的體會

多元與包容」(Diversity & Inclusion, D&I),是近幾年國外企業的「顯學」,也是新職場文化。強調在職場上,尊重且保有每個人的差異性,提升個人獨特性所能帶來的價值,最終達到職場平權
近年來D&I意識在台灣也開始抬頭,然而大部分仍著重在討論「性別」、「性向」、「膚色」等「身分認同」。我認為「口吃」和「語言障礙」也應該屬於其中的一部分。因此,在一次和老闆的一對一談話(1:1)中,我鼓起勇氣說出我是一名口吃者,「我有口吃」。這句話不到五個字,卻是我活到超過三十歲才有勇氣在職場說出口的一句話。畢竟那背後藏著許多焦慮,包括能力可能被質疑、工作是否能勝任、升遷是否會受到更嚴格的考核
因為願意相信,我仍然分享了。老闆果然是成熟的大人,當下只簡短的說:「我收到了」,並溫暖回應:「我非常感激你對我的信任」,我們便繼續討論工作,之後也沒再聊過這件事情。當然,從之後的績效評估和回應看來,這樣的自我揭露也沒有造成任何負面影響。
身為一位口吃者,口吃就是我的「身分認同」。和老闆坦率的說出這件事並且被接納後,我感到我們更信任彼此了,在工作上能夠省去各種繞圈子,能直接說出狀況,讓問題更有效率地被解決。如果職場上能夠有更多人對口吃有基礎認識,相信能讓口吃者的工作更自在。

後記

很興奮看到更多媒體由電影、節目、論壇等不同管道針對口吃議題投入資源、做深入探討,唯有這樣,身邊的人才能夠更知道怎麼與口吃人相處,讓這個社會能夠更豐富、更接納、更包容,充滿各種不同的聲音。
給對於口吃想要探索更多的你,我整理了一份《2022精選十本口吃書單》,是幾年下來曾經閱讀過的相關書單,讓你不用花時間找就可以直接開始閱讀喔!趕快下載吧!
------------------------------------------------------------------------
📌想收到獨家相關文章?時事評論、學習資源、生活發現:訂閱電子報
📌最新訊息在粉專: 中途筆記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