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2/07/19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逃避痛苦,就能快樂?-負面情緒之壹

夢中驚醒,伴著被汗浸濕的後背與掌心,我獨坐床邊,想著剛剛的夢;那個令人懼怕的未來。
從體制內跳離開的那一刻起,這種情緒便常伴身旁,並常在各個人生轉折處,提醒我它的存在
先前的應對,總是想方設法地告誡自己要更正面陽光,不要鑽牛角尖。
但由結果來看,隨著每次的自我暗示;
單方面提高了日照的強度,光照不到的地方反而更暗更深、情緒也更重更沉。
直到最近,直面了情緒,問題產生:負面情緒真有那麼壞?
.
我們常說要活得快樂;離苦得樂,這是人類的本性。
而我們也普遍認為負面情緒是種糟糕的東西,彷彿需要去壓制、化解,才能過上積極樂觀的人生。
但一味的追求離苦得樂,最後就真的能快樂?
.
就像喝酒,與友人三杯黃湯下肚;閒話家常,最快樂的時刻出現在"微醺"。
在此,意識尚明、酒品甘口;旁人看來也是如此和善,那一刻彷彿歲月靜好,世界大同。
但在人生經歷中,你我有幾次成功把場面停留在那狀態呢?
一百次裡大概有一兩次,能在那個狀態多停留一會,而其他九十八次裡大多頭也不回地衝過了線,然後在宿醉的折磨中清醒。
快樂也是一樣的,稍微不留神它就消失得無影無蹤,人們接著一頭撞進它的反面。
.
那為什麼會這樣呢?就跟享樂與美食一樣,初接觸總是新鮮、愉悅與滿足。
當次數多了、胃口大了,會漸漸的失去樂趣並想要更多。
但欲望是無窮無盡的,在佛學當中,貪嗔癡是人之所常。
無論滿足與否,基因天生容易使我們產生負面的情緒;感受痛苦、麻木快樂。
得到了,想要更多;得不到更多,便失落,這一切,也沒有盡頭。
畢竟慾望無窮,除非屏蔽慾望的產生,否則我們終其一生皆須要與其共存。
.
所以,我有個猜想:
所謂離苦得樂,指的並非是遠離痛苦,才能快樂。
「而是要我們先懂得擁抱痛苦,接受他的存在;接受這是自己身而為人必然出現的脆弱。」
這之後,才能好好地體會那相對的快樂,甚至迸發出能量。
.
如此一想,和快樂相比,負面情緒或許更加真實可信。
因為他們提醒了我們,世界的真實。
知道痛苦的必然,才能接受不那麼強大,不那麼英勇,也不那麼完美的自我。
想到了這裡,負面情緒還是有;還是不適,但至少沒那麼可怕了。
進一步的,這種負面情緒為何產生?我想,是"自由與行動"。
.
.
待續
離苦得樂
離苦得樂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