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11|閱讀時間 ‧ 約 12 分鐘

【隋唐天下-另一種智慧:牛弘】

在談論到唐朝盛世敗亡的時候,老師們絕對不會錯過「牛李黨爭」這個關鍵。
嗯?別忙著懷疑自己是不是看錯。隋朝的篇章才剛開始,怎麼就要講牛李黨爭了?
可你想想,「李」是唐朝國姓,牛是從哪個北京來的敢跟李家爭雄啊。哥從先秦看到魏晉南北朝,最屌的牛也不過三國牛金啊。
然後就想起,在楊素的故事中,他是有那麼一個牛同學的。
「後與安定牛弘同志好學,研精不倦,多所通涉。」
安定來的牛弘同志是吧(誤)。
牛弘的牛度,沒有楊堅、楊素、高熲這些人來得高。所以他的祖譜比較簡單清白。
「牛弘,字里仁,安定鶉觚人也,本姓尞氏。」
尞氏的起源你可以查到很多種,不過那大概都是牛家權傾天下之後產生的。其實這裡挺明白,就是中國境內胡人之一。
牛弘的父親,在北魏時為侍中、工部尚書,封臨涇公,因得賜姓為牛。鶉觚這地名說了還不知道是哪,臨涇一說事情就明白得多。
北魏靈太后胡氏,就是安定臨涇人。
這誰?我們通俗點前情提要。
如果說東漢何太后跟董卓一前一後打開三國亂世,那北魏靈太后跟爾朱榮就是南北三國的負責人。
董卓跟爾朱榮一樣,都是負責進京殺太后的部分。
所以說,牛允要嘛是胡太后賜的姓,要嘛是爾朱榮賜的。若是後者,宇文泰征西怎樣都要跟這個牛允往來一下,也就是牛弘出道應該身分不低。
可事實就是,頗低。
推到大舉拉拔胡人的胡太后身上,那就符合設定了。
牛弘這個人,沒有什麼英雄故事。跟楊素高熲征戰千里,朝堂鬥爭比起來,要平淡很多很多。但他是一個大學者。
楊素跟高熲都是天生異稟,可他們人生雜務太多,讀書不專。就沒辦法成為「王朝活字典」。
每個新王朝建立,這種活字典都是非常重要的,但通常都會隱藏在權相背後。
身為學者,牛弘就是文書官一路幹。在北周末年,更擔當了史學界最重要的業務之一:修起居注。
起居注嘛,唐朝以後就是帝王言行起居記錄的一個專有名詞。西周時已有,官員通常會在旁邊的柱子作記錄,時稱「柱下」或「柱記」。
老子原本就是這個職務。
(不是我也不是你爸,是道家始祖李耳)
正式用起居注這個名詞,大約是晉武帝司馬炎時期。西晉也是復周古的王朝。等到西晉滅亡,群雄並起,不分南北很多軍閥就也會開始做自己的起居注。
以備不時之需嘛,誰知道來日天子不是我?
這樣的行為某方面也證實了,三國孫曹劉是沒有起居注的。任憑陳壽一筆定功過,這多麼可怕。
牛弘的工作是修起居注,那他就要領一個可以進入皇宮的官職。
主為「員外散騎侍郎」。
看到散騎直接反應是皇帝近侍就可以。員外則是員額之外,非正編的。這樣的陳述也表示當時北周沒有正式的起居注官員。可考情況是隋煬帝楊廣才開始設立……他一定對自己的真天子之路懷抱著夢想與希望吧。
有趣的來了。
「宣政元年,轉內史下大夫,進位使持節、大將軍、儀同三司。」
這是春秋筆法的標準型。
真正的意思是,宣政元年,牛弘轉內史下大夫。後來進位DoReMi。讓你以為都發生在宣政元年,其實後面八成都是隔年以後的事情。
事實上,牛弘進入朝廷的第一個正式官職,是內史上士。後來轉納言上士,前面都是主官名稱,後面是階級。
砲兵營二連上士這樣的意思。
而上士再往上不是士官長,就是下大夫。
牛弘之前是以納言上士加掛員外散騎侍郎的身分,在整理起居注。
這裡說明一下官省。
內史省是一個新建的單位,這樣說好了。原本兩漢朝廷,有一個官叫做尚書令,從不怎麼大,被漢武帝提拔為內外政務橋梁。
到了東漢,幼帝事多,尚書省因為負責皇帝交接文書跟儀式,撥亂反正了幾次,權力跟地位就越來越高。
尚書事從政務,慢慢變得無所不包。
對,權力跟責任是相對的,尚書省要管的事情越來越多。雖然還是有設丞相相國三公這些換來換去,但每個接班王朝都恪守:尚書令才是真宰相的標準。
最後真的太忙,就把原本傳遞文書審核政務這一塊切出來,立內史省。主管為內史令。
納言則是門下省的主管,有話跟皇帝說,我幫你收(納)的意思。
舉凡皇帝身邊的宦官傳令,上面說到的散騎,御醫御廚這些統統都是門下省的管區。
意思是,牛弘一開始是政務官,轉為近侍官編修起居注。周武帝一死,馬上被送回政務官加一級。
你說,是牛弘的起居注寫得不好?
還是周武帝的死亡,無法照實注記?
由於牛弘傳的下一句時間點,就是楊堅已經稱帝的開皇。他真正的大加官,很可能就不是拔他當個記者的周宣帝給的。
而是楊堅給的。
我們陰謀論都不用玩太深,事實周武帝就是很重用楊堅,而楊堅因為跟周宣帝對著幹所以失勢。之後是改詔又讓自己成為周宣帝之子的輔政。
那牛弘是因為捲入宮廷秘辛所以才發達嗎?倒也不必啦,後來他還滿常當使者的,應該除了有名望也很能嘴。楊堅當時封給他的地位,很可能是要派去說服各地叛軍的。
不過跟這種用途相比,牛弘的名字,更多出現在禮儀制度志中。
都說了是活字典,開國整理制度最需要的人才。但人才很多啊,沒門路怎麼行?
牛弘靠誰的門路?不用啦,他一直都在皇宮近侍當差,別人才要拜託他們近侍納言,他們自己塞就可以了。
這不是隨便說,《北齊書》就有寫過:「儼乃令子宜表彈士開罪,請付禁推。子琮雜以他文書奏之,後主不審省而可之。
大部分的皇帝,都不會自己看奏章。
能聽YouTuber說就寧可用聽的人,已經透過現代科技證明是多數了。
牛弘就自己上了好大一表給隋文帝楊堅,陳說「搜集典籍」的重要性。
楊堅可不是那種聽人嘴兩下就好好好的皇帝。牛弘除了幹話之外,也告訴楊堅其實收集整理的工作早就在進行。
那主要是他在比對西梁的書目,發現到北周的古典籍,跟南朝的記錄相比,只有一半。
隋朝可是三分天下有其二,這數量不對頭。
牛弘說,我們缺最兇的,就是陰陽河洛之術,跟醫學藥方圖譜。
楊堅馬上拍板:只要獻上古書的,就送賚縑一匹。
發現了嗎?我在引導什麼。
我在告訴你,楊堅從一開始就想著千秋萬世。
重賞之下必有好書,隋朝的典籍很快充實起來,牛弘也被封了一個榮譽爵位:奇章公。
沒這地名,很顯然就是在表揚牛弘搜集奇書有功。
而牛弘的向上管理之術,現在才開始發威。
不意外吧?從周武帝到隋文帝楊堅,長年在宮廷內服務的牛弘,五年內換了四個皇帝主子。
面對卿大夫們的進逼,以及周武周宣這種自大自滿型的皇帝……
一個擁有高度智慧的人,在夾縫中發展出一套自己的生存之道,進而於史書上留下美名。
這就是牛弘。
把名不見經傳的小家族,抬高到號令天下的程度,不一定要當皇帝,上戰場。
牛弘的第二階段工作,就是修禮。
而楊堅收到他的申請,在會議上劈頭就是一句:「竊謂明堂者,所以通神靈,感天地,出教化,崇有德。
很顯然,牛弘告訴楊堅的,就是禮通神靈。他已經拿準了這個皇帝喜歡的是什麼,追求的是什麼。
很可惜的是,楊堅不是個好相與的。
這次開會討論的內容非常硬核,主要是按照各種古籍來推定明堂的建築形式與尺寸。
而楊堅最後批示:考證不足,再議。
楊堅雖然很有興趣透過陰陽術數來正當化自己的篡周,但他本性中有另一個揮不去的陰影。
寫成節儉,讀作吝嗇。
這樣說吧,祭祀建築預算,在隋初的佔比已經非常高了。
北周之所以會走向敗亡,源於接收北齊的消化不良。
在祭祀相關上也有點東西,其實就是北齊後主幾乎已經廢除祭禮,北周也沒什麼在重視。
因為北周自己的祭典還算單純,只設圓丘,方丘,方壇,神州壇。四個主體不是四個壇。
不過,北齊的要複雜很多,簡單說境內大山大河全部要從祀。換成你是北齊後主也懶得拜啊。
對楊堅來說,整合周齊祭禮,就比蓋明堂還來得迫切。這表示他還沒失心瘋,還知道這些大拜拜的重點不是求心安,你老百姓你才求心安。
皇帝是拜給大家看的,給大家看我尊重你們的文化,你們的祖先,護佑你們的神靈。
我是因為得到他們的認可,今天才坐在這裡統治你們。
這部分,楊堅則交給了牛弘的另一個同學辛彥之。說是說同學,辛彥之可比牛弘楊素這些人要大了至少十歲吧。
西魏時,辛彥之就已經得到宇文泰賞識。後來宇文護主持大局篡魏,更命辛彥之負責北周祭禮制定。
現在要搞周齊合併,辛彥之都算半個原作者呢,不找他找誰咧。
而且牛弘雖然才學高,懂得攻心之術,但他其實辯才有礙。
辛彥之就是嘴砲界的「金城湯池」,跟他辯論的人表示根本找不到可以進攻的地方啊。
事已至此,牛弘也就跟著大哥幹了。
但辛彥之只擅長祭祀部分,牛弘則是有「一統大禮」宏願的人,方方面面他都有接觸。
隨著禮法制定得差不多,辛彥之忙於祭壇祭禮,牛弘又提修法律,制新曆,就連音樂改革他也要湊一腳。
楊堅自然是一個一來,順便把牛弘轉調為九卿之一的太常,在大節上與高熲合作。
前面兩個弄得差不多時,楊堅才注意到,國家的樂府這樣不行啊。
這件事情,最早是牛弘他們在修禮法時,由原北齊官員顏之推提出的。
顏之推更早之前是南梁官員,後仕北齊,亡後入周。
他看牛弘在比對梁朝書目徵書,心生一計,就上書楊堅表示你們還沒有國家樂府,南梁的比較古典,可以作為依據來編寫。
哪裡知道楊堅嗤之以鼻:「亡國之樂,靡靡之音。
就找人來把周樂改版,但不靈光。這一直改不好,有人檢舉,牛弘他們才攬過來做。
但你看牛老大任務這麼多,其實也無心啦。
結果有一天,楊堅要聽歌,大怒。
「你他媽我當了七年皇帝,樂府都還在歌頌前朝?」
當下決定法辦牛弘等人。
搞了很久,後來牛弘好不容易找到一個專修古曲的人,生了一套皇上好棒棒說法。加上前手請老外來訂定樂器樂曲標準,才讓中國音樂往前邁進了好大一步。
這個堪稱牛弘生涯最大的任務,也是對中國影響最深的任務完成後,楊堅就重啟了置明堂之議。
禮樂界中,再無人可與牛弘比肩。
但對楊堅來說,牛弘做得最好的,大概還是獨孤皇后的喪禮吧。
隨著牛弘在楊堅心中,在朝廷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就連權位高漲,在政治鬥爭中壓倒高熲的楊素,都對牛弘表示尊重。
楊素可是個目中無人的主呢。
老實說,同學沒什麼了不起,被楊堅信任,楊素也沒有鬥不倒的。
楊素不得不服的,就是牛弘成為了「吏部尚書」:掌管人事選拔任用,門生滿天下。
開皇年間,論氣度,高熲第一。
論才學,楊素最高。
但講到人氣最旺,非牛弘莫屬。
不要以為古代不民主,魏晉南北朝,世族政治三百年。有地方世族支持,那比什麼都管用。
也別看牛弘好像就是個學者不涉政爭。
要知道,隋文帝楊堅就是那個展開世族打壓計劃的皇帝。像秦始皇打壓六國貴族一樣。
對他們都沒成功,死後兒子就被他們劃進黑五類的人給推翻了。
而牛弘,就是楊堅選出來的長城防火牆。
楊堅不是一個讀漢書的人,你認真要他去了解牛弘的學養有多豐富,無感。但牛弘非常有解決爭議性問題的能力。
不開玩笑,北周時楊堅也曾經被夾在這個地方世族與朝廷的衝突點。而且他沒能力平衡,整個北周大爆炸,最後靠武力解決。
牛弘在這方面實際做得好不好?實證我是拿不出來,幹話我們可以看一下。
「弘在吏部,其選舉先德行而後文才,務在審慎。雖致停緩,所有進用,並多稱職。」
「隋之選舉,於斯為最。時論彌服弘識度之遠。」
而楊素的敬服,或許不能代表朝中大臣,但也足以牽動楊素爭權的根本人物:隋煬帝,楊廣。
楊廣從繼任太子後,就對牛弘相當巴結。當上皇帝之後,更是把牛弘放在神壇上尊而重之。對於楊素,反而沒那麼親近了。
道理很簡單。
楊廣完全知道楊素幹的黑事……雖然那都是幫他沒錯,可越是如此,楊廣就越會害怕楊素以同樣手段對付他。
當今之世,能與楊素分庭抗禮者,捨牛弘其誰?
即使大業二年,楊素就走了,牛弘仍是隋煬帝楊廣的愛卿。
一直到大業六年底,牛弘才過世。
這,也是隋朝崩壞的開始。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