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小智論文的那些鳥事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以下文章係受到以下新聞之啟發
學術倫理這件事情,是以結果論,而非以動機論作為判定的標準,例如你不能夠說,「我覺得這張圖形不夠好看,所以修一下,並不是因為想造假才修圖」。
根據道德解離的概念,一個人發現自己做錯事情時, 會透過某些防衛的機制來解讀自己的行為,常見的機制包括結果扭曲(實驗圖形修正沒有什麼大不了,重點是結果有出來就好),優勢比較(至少這個論文沒有像國民黨候選人那樣,整本給他抄下去),責任分散(誰沒有抄過作業),責任轉置(某黨還不是一堆候選人在抄,你們怎麼不去抓?)。透過這一些機制, 可以幫助當事人,或是想幫當事人辯護的人,找到一種的思考方式,合理化錯誤的行為, 讓自己的良心過得去。
國濕說:「....外界不著眼兩篇論文的各自貢獻,實在沒有意義,用一兩個錯別字或部分雷同段落來指控論文抄襲,對兩位學生都不公平;他指出,林、余兩人論文問題意識、研究對象與結論都不同,且各自有其研究發現與價值,這才是重點。」好像就是「優勢比較」的一個範例。文獻內容一樣就是一樣,特別是在小智論文的參考書目,居然還有列出余氏的論文。一樣的段落中,林沒有引註,但余有。我只能說余真的很厲害,在林沒有提示的狀況下, 還可以知道哪一個段落是有資料來源的,而且還找得出來,小智真的委屈了。
一群研究生共用同一筆資料並不稀奇,很多時候老師就計畫時,收了一大筆資料,讓指導的研究生從這些資料裡面找到可以做的主題發展成論文,這是常態。把其他學生收集的資料來做進一步的發揮也不稀奇,只要指導老師得到該學生的許可,同意資料可以讓直到老師做進一步的加值利用。但小智說:「我不知道指導老師把我的資料給別人使用。」在這種情形之下,國濕 這個指導老師已經違反了指導關西之下的倫理問題。
指導老師提供學生參考的範例論文也不稀奇;我也常常這樣子做,但是一般大家提供的會是 已經口試完畢甚至畢業學生之論文,一般不會拿還沒有口試的草稿給別人做參考,這樣到時候就會發生到底是誰抄誰的爭議。
當然這些慣例與規矩,可能跟國濕剛出道時不太一樣,在那個年代,翻譯別人的書, 就可以換上自己的名字,當作是自己的作品。但倫理標準是會與時俱進的,以前可以不代表現在也可以。
另外一種可能性則是,我所說的慣例,只適用於一般的學校,台灣最好的大學,天下第一所, 可能會有自己的玩法也說不定。畢竟現在全台都要上學術倫理課, 好像也是拜了台大CCC案所賜,這種規矩,我們小的得守,但像國濕這種大人物,應該是免疫。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巷子外的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突然有一隻手不能用之後, 你會發現你的生活變得完全不一樣了
    每個學科都代表一種世界觀,而教育學習不是只有工具性知識而已
    突然有一隻手不能用之後, 你會發現你的生活變得完全不一樣了
    每個學科都代表一種世界觀,而教育學習不是只有工具性知識而已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論文抄襲的議題讓2022年縣市長選舉火熱不行,想到當初2020年參選高雄市長補選的高雄市議員李眉蓁,被踢爆她的論文有96%屬於抄襲,當時蔡總統說:「社會有質疑就好好說明」;然而2022年參選桃園市長的林智堅引發論文抄襲的議題,蔡總統說:「智堅辛苦了」。
    1. 混淆「課程專題報告」與「專題研究」: - 課程專題報告比較像是「科學作家」的工作,而專題研究才是「科學家」的工作。區分這兩者的關鍵在於是否「產生新的知識」。課程專題報告基本上是類似讀書報告,拼湊各種文獻,雖然可以寫得很廣很深,但這僅是「科學作家」的等級,而非「科學家」。 2. 不
    這就是一種墮落。職場讓人現實、不願耐著性子努力。但是,人又貪求學位帶來的好處。 如果你念不下書,至少,你可以選擇清清白白,不要拿學位。造假作弊的人,還說服自己 "大家都這樣",而能力和文憑,早已脫鉤了,當造假的人們吃香喝辣,這種個人的貪婪,逐漸傳染為群體的墮落。
    指導大學生做研究專題時, 一個常見的問題就是大學生會把「課程專題報告」以及「專題研究」搞混。 前者比較像是「科學作家」,而後者才是「科學家」。 區分這兩者的關鍵,是看有沒有「產生新的知識」。 課程專題報告基本是類似讀書報告,把各種文獻拿來拼湊, 只要處理資訊的能力夠
    Thumbnail
    【該怎麼同理】 從上禮拜小銓的事件後,我開始問自己一個問題:「該怎麼同理不同的孩子?」,因為在跟小銓對話的過程中,我知道的資訊很少,所以有蠻多事情是需要我不斷追問的,其中就包括一些嚴重的衝突事件,我怕我在問的過程,觸及到小銓不想講的事情,讓心中的傷口越烈越大。   昨天跟亮師討論後,亮師提醒我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瞭如何透過清晰的理路和表達方式來完善論文,以及內容要點的清晰度。這些是學術研究和寫作中非常重要的方面。
    最近有位他校外籍研究生來尋求合作的協助。原本對她的印象是人是聰慧的,英語程度還不錯,到台灣也有被要求修中文,並考試通過。上學期proposal 也已經通過。 可能是下學期比較急了,她想找學生作為實驗對象,只要做一節課的實驗,再分析當天實驗的資料就可以了。(這論文也挺輕鬆的)
    學術界一直以來都秉持着嚴謹、求實、創新的學術精神,這是推動人類知識進步的重要基石。然而,鄧聿文抄襲他人作品的事件,卻讓人們對學術界的誠信産生了質疑。鄧聿文作爲一名新聞工作者,本應以身作則,堅守新聞職業道德,但他卻背離了這一準則,走上了抄襲的不歸路。 首先,抄襲行爲是一種嚴重的學術不端行爲。作爲新聞
    Thumbnail
    從前我跟一位北部的教授上課,他專研版本目錄學⋯⋯
    Thumbnail
    在生成研究問題,並且對於先行研究進行過一系列的文獻探討之後,研究者可以提出研究假說。會有假說,主要是研究者在提出研究問題的時候,可能心有定見,問題才能成立。上野千鶴子在《如何做好研究論文》一書中,用一個例子來說明如何提出假說。 例如研究者觀察到學生在高中時期經過激烈的考試競爭後上大學,但在上大學後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論文抄襲的議題讓2022年縣市長選舉火熱不行,想到當初2020年參選高雄市長補選的高雄市議員李眉蓁,被踢爆她的論文有96%屬於抄襲,當時蔡總統說:「社會有質疑就好好說明」;然而2022年參選桃園市長的林智堅引發論文抄襲的議題,蔡總統說:「智堅辛苦了」。
    1. 混淆「課程專題報告」與「專題研究」: - 課程專題報告比較像是「科學作家」的工作,而專題研究才是「科學家」的工作。區分這兩者的關鍵在於是否「產生新的知識」。課程專題報告基本上是類似讀書報告,拼湊各種文獻,雖然可以寫得很廣很深,但這僅是「科學作家」的等級,而非「科學家」。 2. 不
    這就是一種墮落。職場讓人現實、不願耐著性子努力。但是,人又貪求學位帶來的好處。 如果你念不下書,至少,你可以選擇清清白白,不要拿學位。造假作弊的人,還說服自己 "大家都這樣",而能力和文憑,早已脫鉤了,當造假的人們吃香喝辣,這種個人的貪婪,逐漸傳染為群體的墮落。
    指導大學生做研究專題時, 一個常見的問題就是大學生會把「課程專題報告」以及「專題研究」搞混。 前者比較像是「科學作家」,而後者才是「科學家」。 區分這兩者的關鍵,是看有沒有「產生新的知識」。 課程專題報告基本是類似讀書報告,把各種文獻拿來拼湊, 只要處理資訊的能力夠
    Thumbnail
    【該怎麼同理】 從上禮拜小銓的事件後,我開始問自己一個問題:「該怎麼同理不同的孩子?」,因為在跟小銓對話的過程中,我知道的資訊很少,所以有蠻多事情是需要我不斷追問的,其中就包括一些嚴重的衝突事件,我怕我在問的過程,觸及到小銓不想講的事情,讓心中的傷口越烈越大。   昨天跟亮師討論後,亮師提醒我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瞭如何透過清晰的理路和表達方式來完善論文,以及內容要點的清晰度。這些是學術研究和寫作中非常重要的方面。
    最近有位他校外籍研究生來尋求合作的協助。原本對她的印象是人是聰慧的,英語程度還不錯,到台灣也有被要求修中文,並考試通過。上學期proposal 也已經通過。 可能是下學期比較急了,她想找學生作為實驗對象,只要做一節課的實驗,再分析當天實驗的資料就可以了。(這論文也挺輕鬆的)
    學術界一直以來都秉持着嚴謹、求實、創新的學術精神,這是推動人類知識進步的重要基石。然而,鄧聿文抄襲他人作品的事件,卻讓人們對學術界的誠信産生了質疑。鄧聿文作爲一名新聞工作者,本應以身作則,堅守新聞職業道德,但他卻背離了這一準則,走上了抄襲的不歸路。 首先,抄襲行爲是一種嚴重的學術不端行爲。作爲新聞
    Thumbnail
    從前我跟一位北部的教授上課,他專研版本目錄學⋯⋯
    Thumbnail
    在生成研究問題,並且對於先行研究進行過一系列的文獻探討之後,研究者可以提出研究假說。會有假說,主要是研究者在提出研究問題的時候,可能心有定見,問題才能成立。上野千鶴子在《如何做好研究論文》一書中,用一個例子來說明如何提出假說。 例如研究者觀察到學生在高中時期經過激烈的考試競爭後上大學,但在上大學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