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條橘子》作為極具爭議的經典電影,原被列為禁片,後於導演史丹利·庫柏力克離世後才得以解禁。內容中充滿大量性與暴力行為,可能會引起不適,強烈建議大家在看這部電影時先稍做評估,或是看過預告再決定是否觀看。
我在看這部片時,是在毫不知情的前提下觀看的,導致我看到那段暴力橋段時,感到相當不舒服,甚至一度暫停想放棄繼續看下去,後來想想,既然是經典作大概有它的道理在,於是再按下播放鍵,並且看到最後。還好暴力行為只有前半段,也還好我有將它完整看完,若有人和我一樣在前面有不適感,除非真的沒辦法接受,否則可以選擇繼續看,因為這部作品很值得你這麼做。
電影開場一個戴帽子、有著滑稽髮型、穿著白色套裝、右眼黏著假睫毛,一邊喝著牛奶一邊帶著惡意緊盯鏡頭的男人,正是本片的主人翁Alex(麥坎·邁道爾 飾演),長鏡頭緩緩拉遠,我們看到除了主角還有另外三人也有相同打扮,他們都是Alex的死黨。被Alex詭異的眼神盯著加上聽著瘮人的配樂,這開場可說是滿滿的驚悚。「牛奶」本應是象徵如孩子般的純真,而這些無惡不赦的主角幫喝著牛奶(雖然有加料),看起來是多麼詭異,比起喝酒的合理,喝牛奶的行為更顯得他們異常變態。
本片採用大量的主角畫外音做旁白,就好似日記般,電影一幀一格皆寫入Alex的日記本中,對他來說,那些犯罪是有趣的,也是他的日常。
在一次被同黨出賣後,Alex被判入獄,必須在獄中服14年牢刑,Alex在獄中表現優良,可內心只想著早些得到自由。坐了兩年牢後,Alex參與政府「盧多維科技術」的實驗對象,試驗兩週後即可出獄,實驗過程是必須注射血清,且還要被綁在椅子看充滿暴力的電影,一秒都不能離開視線。起初Alex認為電影的畫面都是自己喜歡的,但卻不自覺地感到噁心想吐,隨著實驗的次數增加,他的反應也越來越激烈,甚至有次電影的配樂剛好是他最愛的「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而那次他的反應伴隨著想自殺的念頭,因此導致他之後都沒辦法再好好欣賞第九號交響曲。
實驗結束後Alex終於順利出獄,以為能逃離地獄,結果比地獄更可怕的日子卻在前面等著他。房間被人佔據、被之前欺負過的流浪漢教訓、還被如今成了警察的錢死黨欺負一番,遇到這些事情他因實驗的關係豪無縛雞之力,除了不斷乾嘔,什麼都做不了,簡直生不如死。落魄的他來到一間豪宅,而正好是他曾經作惡過的作家家中,不過那時他們戴著面具,所以此時作家並沒有認出他,還好心收留Alex。在作家家Alex享受到極具的照顧。但作家從他無意間哼的歌發現Alex就是當年打斷他雙腿、害死他妻子的兇手,因而想方設法地要報復。作家不斷的試探,得知Alex聽了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會想自殺,而在他的計劃下,成功讓Alex跳樓自盡。
大難不死的Alex在病床上清醒,此時他竟神奇的「痊癒」了,即便嘴上大肆講著性與暴力之事,也不會感到不適,還能愉悅地聽著他最愛的第九號交響曲。
實驗改造後的Alex真的「變好」了嗎?這樣的改造計畫究竟是讓社會不再有犯罪,還是徒增更多受害者?如同片名「發條橘子」,取自英文俚語”queer as a clockwork orange”意思是「像上了發條的橘子一樣古怪」以此形容怪異與變態。就好比人被機器控制,失去了自由意志,若全世界罪大惡極的罪犯都實行此療法,那正義真的是正義,善還是真正的善嗎?電影讓我們看到,答案是否定的。
事實是根本無所謂好與壞、善與惡,即使是再善良的人都可能有黑暗面,即為黑與白相合而成的灰色。就像當你在看這部片時,有的人就愛看充滿暴力與情色片段,那難道就能斷言他心術不正一定是壞蛋嗎?反之,若是在看前段覺得不適的人,當看到Alex遭到報應、自食惡果時,內心猶生出的痛快,如此究竟是善還是惡?都不是,並非凡事都能用非黑即白來評判,尤其是人心。難道治療後的Alex徹底轉「好人」了嗎?這樣治根不治本的方法不過是製造假象罷了。
吸睛的場景佈置、協調又帶點違和的色彩運用、服裝造型與震撼配樂,令這部本該沈重的主題顯得趣味性十足。這部片並不是想用結局來告訴我們對錯,我認為導演更希望觀眾去反思劇情中帶來的矛盾,將新的觀點與想像放進電影世界讓觀眾體會,還能讓觀影者道德觀跟著劇情隨之搖擺,是部相當有意思的經典作!
年份:1962年 英國電影
推薦指數:8.5/10
貼心叮嚀:內容有不適畫面,須斟酌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