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03|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我愛上了義式冰淇淋》或許我們都會變成跟父母一樣的人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電影_我愛上了義式冰淇淋

我愛上了義式冰淇淋介紹
女主角為了完成母親的遺願,在暑假來到了羅馬,原本在美國看似平凡的生活,到了異國彷彿也開啟自己新的世界,從體驗各種美食,到擁有一段爛漫的愛情,好像我們到了新的城市或是國家都會更有動機去認識新朋友或是做出平時在自己熟悉的地方不會做的事情。女主角跟隨著母親留下的日記,追尋著裡面的內容,彷彿也複製了當時母親的生活。還記得小時候我都會跟朋友討論,長大後要成為哪一種大人,或是不要成為哪一種大人。父母是我們一出生就接觸到的社會化角色,即使父母的形象並不是我們都會想追尋的榜樣,然而卻好像都會默默遵循,或是反其道而行?
長大會變成什麼樣-依附理論簡介
John Bowlby所提出的依附理論,是指當我們出生時與主要照顧者形成的依附關係,而這份關係除了會影響到孩童幼時的發展之外,還會進而導致往後的人格形成以及如何與他人建立關係,依附類型主要分為四種。
  1. 安全感型依附(Secure Attachment):有超過半數的小孩屬於安全型依附,孩子會將主要照護者當作是安全堡壘,若有照護者的陪同能夠自在地探索陌生環境,照護者離開會緊張或哭泣,當照護者回來可以被安撫,當照護者在時也能與陌生人互動,在成人階段較能與他人建立健康且穩定的關係。
  2. 抗拒型依附/焦慮矛盾型依附 (resistant /anxious/ambivalent attachment):不會將照護者當作安全堡壘,雖然當照護者離開會表現沮喪,但當照護者回來卻會表現出矛盾的行為,同時出現憤怒與沮喪。成人建立關係時會很害怕被遺棄。
  3. 逃避型依附 (Avoidant Attachment):不太會與照護者互動,較多會自己玩耍,對於照護者的離開與回來都不會表現出明顯的情緒或是與照護者的肢體互動,情緒與行為的表現都是較為平淡。成人建立關係時較會與他人保持距離。
  4. 混亂型依附(Disorganized-disoriented Attachment):分類上不屬於以上三種,當和照護者重聚時,這些嬰孩可能會表現愣呆甚至躺在地上一動不動的,又或者會尋求照護者安撫卻又突然抗拒媽媽的接近。他們對於照護者可能抱有驚恐的心態,想接近照護者的同時卻又想逃避。在成人的關係中也容易出現混亂的情緒,想要被愛,卻又會害怕太過親密的關係。
最後
可以看到成人的行為、人格特質以及與他人互動的模式,並不是成為成人才形成的,而是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一開始經由模仿我們的主要照護者,到了能與同儕互動的年齡,同儕將會超越照護者對我們的影響,不過人格的形成其實在很早的時候便已經形塑,如果沒有意識做出改變,其實我們很常都會照著主要照護者的行為與人格發展。但另一方面,若童年遭受到不好的對待,我們也將會有意識地想要去改變,不要成為自己不喜歡大人的模樣。
https://medium.com/los-psychology/依附理論-attachment-theory-5cb91ce79b7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