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附關係的樣貌─理解關係創傷的一把鑰匙

閱讀時間約 19 分鐘

依附是什麼?

「失去純潔的心之後,緊接而來就是失去感受的能力,這既是一種懲罰,也不失為一種補償。」 ─ Dodie Smith,英國小說家,《101忠狗》原作。《The New Moon With the Old》,1963。(擷取自Mplus網路文章)
每個孩子出生時,都帶著自身的純潔之心。若以華德福教育的語言,每個孩子帶著大自然四個元素入世,風火水土,每個元素,成了孩子出生後,特定的純潔特質,即天生氣質。
Anne Nygard on Unsplash
我想我們都忘了還是嬰兒的自己,是如何被懷抱著、回應著。父母抱著(溫度覺)搖啊搖的(內在體感),伴隨手的拍動(觸覺),甚至隱約聽得到的心跳與呼吸聲(聽覺),父母心疼的模樣(視覺),透過真實的身體傳遞節奏,來安撫嬰兒的純潔特質。而這些溫暖可得性(接觸性)回應性都會被身體記得,記得曾經被安全保護過的感覺。
但父母不完美,甚至有時還像個孩子,一定都會有忽略、過度或不一致回應的行為發生。原本純潔的特質,開始像在白紙上作畫。因此,我們可以知道,「依附」是嬰兒時期逐漸發展出對自我與他人的「內在運作模式」(註 1)(internal working model),並非出生一開始就存在的,它是由一連串不同行為作為中介,如哭泣、呼喚等,喚起我們四種行為類型反應:
  1. 孩子的依附行為
  2. 與依附對立,孩子的行為,如探索行為和遊戲。
  3. 照顧者的照顧行為,或稱「取回行為」,如餵食。
  4. 與照顧行為對立,照顧者的行為,如家務、工作。
每一種類型的行為,都有可能會被其他類型行為的存在或缺失影響,因為任何一種行為的結果,可能會引發或抑制其他類型。第一種與第三種 / 第二種與第四種,是功能同性質的行為,這四種可以和諧方式運行,但衝突仍在其中存在著。
如孩子的依附行為會受探索行為與遊戲平衡,主要照顧者的取回行為也會被很多競爭性的和不相容的活動(如照顧他人、原生家庭創傷、家務、長輩要求)平衡。
以上,相同與對立的行為不間斷地互動,最終會成為成人常見的依附類型:安全型、焦慮型、逃避型及混亂型依附行為,但被歸類為某一種類型時,終生就無法改變嗎?
法國精神科醫師 Boris Cyrulnik 認為依附類型會因為經歷不同時期的關係建立與改變而重新學習,只是隨著年齡增加,改變的難度會越來越高,而且改變的程度也會越來越低。
在這裡,筆者想先跟大家說明依附的幾個重要概念:
  1. 依附是恐懼的一部分?
    依附是靠近,相對也正在逃離或退縮某種危險或威脅,甚至靜止不動,因此它具有兩種現象存在,安全與恐懼,而恐懼包含內在感受或外在可見的對象。
    當嬰兒出生幾個月後,會開始探索,而探索行為,其實具有矛盾的特點。因為所有引發探索的特質,都會同時引發警覺和退縮。但是,若有某種安全的對象存在,大部分是母親(或主要照顧者),嬰兒會願意冒著可能的危險,持續探索,持續經驗警覺與退縮,依附與退縮行為經常同時出現。所以,人性既想依附安全對象,但仍想觸碰那未知的恐懼,對恐懼的敏感程度,取決於依附對象是否可接觸且可回應,以持續發展出健康的人際界線或模式。
    有時恐懼不是事物或情境本身具有危險,而是象徵式地帶有潛在的危險信號,如將聖地視為避難所,紅燈視為危險。這都是人類經年累月傳遞的結果。 因此,直到現代環境中,那些事實上沒有危險的情境很容易被喚起恐懼,另一方面,我們反而不需真正地消滅恐懼,而是可以透過一些行為緩解恐懼,即時這些行為跟帶有恐懼的事物或情境無關。 對於恐懼,個體透過模仿或觀察學習遠多於直接從恐怖情景中學習,因此,不安全依附無需真實地在身上發生就可能形成。
  2. 定向功能是依附的基本要素
    依附行為都會指向某個特定客體,通常是主要照顧者。如在6個月的時候,嬰兒已經可以從許多人中辨認出母親,並以視覺、聽覺追蹤她的移動,透過這些方式,嬰兒可以了解到母親的位置並促發一種或多種指向她的依附行為形式,因此可以說,定向行為(orientational behavior)是依附行為的基本要求。因此創傷後的症狀,也可能出現定向障礙,包含身體、環境、時間等層面。這也是筆者在臨床上,初期常使用的技巧 — 定位。
  3. 依附與創傷有關?
    早期依附關係會影響人格結構的彈性、控制性與穩定性,其中拒絕、分離與失落是非常重要的事件,會決定後續類似事件出現或成年時人際關係的反應,如未有足夠的照顧或情感給予。這些重要事件或兒時開始累積的經驗,可能出現明顯的身體或情緒反應,成年後則可能出現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Complex PTSD, C-PTSD)又或稱發展性創傷(Developmental trauma disorder, DTD)。
    在生理功能上,依附行為是一種安全調控系統的結果,該系統主要是要降低受傷害的風險,讓個體經驗到焦慮減輕,安全感增加。但不一定這樣就是適應行為,也可能再次引發痛苦的情緒。筆者在《創傷隱藏在神經系統裡》一文,也清楚提到創傷與身體自主神經的關聯性,它是如何影響我們身心症狀。而依附會擾動我們神經系統的運作,加上依附多與父母親或主要照顧者有關,所以其形成過程,可能造成關係、情感上的創傷。
    然而,困難的依附更容易遭受再次或多次創傷,受到創傷又更難與外界建立安全感與連結。
  4. 早期(未成熟階段)的行為,成年期仍存在
    A. 當成年模式無效或紊亂時,兒童或青少年期的模式又會出現在成年人當中。
    B. 當成年人生病或者行為能力失調的時候,有時也會出現在這種情況下,未成熟系統被促發,通常被稱作「退化」(regressive)行為。
    C. 成年期的整體行為系統,本身包含來自早期生命階段的某個元素,而此元素在早期實現的是不同的功能時,這種情況也可能會發生,但此元素在成年人身上,可能依然是適應行為。
  5. 依附類型都有其意義
    如文章開頭所寫,「失去純潔的心之後,緊接而來就是失去感受的能力,這既是一種懲罰,也不失為一種補償。」,當依附關係形成過程導致失去感受的能力,雖然那會讓我們跌跌撞撞,但也是一種當時生存的本能機制。
    依附類型的形成,其行為具有保護及適應性,如第3點所寫,是一種安全調控系統,協助我們趨吉避凶,只是該行為在青少年或成年期的人際關係,可能會逐漸變得不適應。若能將依附關係的外顯行為視為人的天性,當個體的分離或失落反應混合著抗議、憤怒、焦慮和絕望時,我們便能夠理解且想辦法引領個體經驗並走出。

依附風格

接下來,我們會分別介紹不同依附風格類型。在開始前,建議大家可以先看《我是一個快樂就會感到羞愧的孩子》、《「路過人間」時,總有些留在身體裡的創傷記憶,而安全感就像為槍枝獻上一朵玫瑰。》及《聽了 僕が死のうと思ったの》,這幾篇文章,雖是以創傷為出發點書寫,仍有依附的影子在裡面。筆者也想先簡單介紹幾個文學作家的故事,關於童年的依附創傷。
三島由紀夫
三島由紀夫從小與父母、祖父母同住,9歲時,父母搬離家,但未帶著他,直到12歲才回到父母身邊。
三島的祖母原接受皇族教育,嫁到家道中落的三島家,使得她把所有寄望都放在孫子身上。三島從小都由祖母照顧,跟祖母禁錮在同個房間,他曾描述那是個很悶、味道難聞的房間,充滿疾病的氣息。祖母對其極盡溺愛或說極度嚴厲和控,因為祖母疑似罹患躁鬱症,時而歇斯底里。對三島的控制在其哺乳時即可見,會限制哺乳時間,哺乳完就將三島帶回自己房間,不準跟母親有更多接觸,因此,三島的童年幾乎與外界隔離,只能在祖母的目光所及範圍活動。
回到父母身邊後,與祖母同樣支持三島寫作的母親,讓其更加耽於寫作的幻想裡,但父親卻會將其創作摧毀,時常嚴厲打罵。因此他會逃回祖母家。祖母對他來說,是禁錮的牢籠,無法表達自身真實感覺,但祖母又扮演支持的角色,起碼對於父親來說,祖母是其庇護所。
三島的自殺,也許源自他的攻擊性不被允許甚至轉而向內,他只能在文學裡表現,但在其文學裡,也時常看見攻擊性出現後立即消失。
馬賽爾·普魯斯特
「我寧願病發而讓妳滿意,也不願無病而惹妳厭惡。」 — 普魯斯特 致母親的信
這句話表達了普魯斯特與母親之間的矛盾。普魯斯特在母親過世後才能夠寫下他自身所觀察、感覺與思考的特別世界,《追憶似水年華》,就是在那之後寫下,將現在經驗與過去記憶連結,但那早已無法被體會,也無法好好表達了。有時候,他會覺得自己是母親難以忍受的負荷。他永遠無法向母親展現他真實的樣貌、想法與感覺。母親的操控與無法抗拒的關懷,從來就不是真愛的表達,反而是一種害怕的信號,我無法同時擁有妳的好感以及我的健康。
在三島由紀夫或普魯斯特的故事看到,依附來自父母或主要照顧者,因為是父母,所以會去尋找可能關愛的線索並遵從「他們賦予我生命」、「他們愛我」這樣的信念。如此,扼殺他們傷害的真實,促長攻擊自我的力道。

依附行為類型

安全依附
生命頭幾年,我們(父母)是孩子的安全感來源那什麼樣的家庭互動會帶給孩子更多的安全感?
  1. 兒童與其父母相互信任、支持
  2. 父母接受孩子本來的樣子,並給予孩子足夠的愛和讚美
  3. 父母相信孩子的判斷,並且不會密切的監控
  4. 孩子感到可以自由的與父母討論問題
  5. 父母鼓勵孩子交朋友,同時歡迎他的朋友
  6. 父母之間的關係是和諧的
  7. 家庭生活具有一致性
  8. 常規日常生活的規律性
  9. 父母管教的方法在本質上和時間上的可預測性
  10. 家庭成員頻繁參與共同活動
研究也指出,父母的民主、獨裁或懲罰嚴重性,與安全依附沒有明顯的關聯性。根據上述10點,主要是在互動或環境上具有信任感、參與感、穩定性、預測性、回應性及接觸性。提醒,也許安全的環境可以讓人感到安全,但不能確保安全。同樣地,即時處在具有威脅的環境,但陪伴對象的行為,亦可能讓自己在危險中感到安全。
安全依附或說健康自主的個體,能根據不同環境轉變自身角色,可以成為他人的避風港,也可以讓自己依賴某個重要他人。當依賴或安全感被滿足後,反而會促使伴侶更有力量地且願意獨立。因此,依賴與獨立在個體上都是不可或缺的因素。不過,根據Boris Cyrulnik所說,若安全依附過於強調個人的獨立自主與界線,也可能出現不適應或傷害性的行為。所以,依附並非好或壞的概念,而是知道後,時時刻刻覺察依附如何影響當下的想法與行為。
穩定、連續性及可預測環境且可接觸到有回應的依附對象,依附越安全,若無則會越焦慮。若環境、依附對象來到讓孩子絕望、無助的感受,則可能會出現疏離或攻擊性的行為,則可能形成接下來要介紹的不安全依附 ─ 焦慮、逃避及混亂型依附。
不安全依附
許多研究發現,從小在家庭養育與機構(保母)托育,可能會有依附上的差異,後者有更多的不安。但若機構或保母住所是穩定、有秩序的環境,且有同伴玩耍,仍會有良好的成長。若家庭養育上,父母任一方缺乏覺察的不適應行為或原生家庭遺留的創傷性行為,如控制、語言的使用,孩子仍會發展出不安。
在語言或行為上,時常威脅孩子,如你不聽話就把你送走或是父母吵架時,提到要離開家、離開孩子等字眼,這樣的威脅都會讓孩子不安,通常這不安是具敏感性,會被放大,且持續時間很長,發展性創傷就在持續、被放大的經驗裡形成的。
而孩子會去尋找父母的愛在哪裡或感受到父母某些部分仍是關愛自己的。因此,對於父母具傷害性的行為,多是沉默或否認(可能為無意識的),加上不見得所有父母都能意識到或勇敢承認曾對孩子說或做出威脅的行為,即時他們曾感到羞愧。
因此在臨床上,可能會出現孩子幻想、無法解釋的恐懼,而恐懼可能會以其他象徵事物替代(如懼曠、特定對象的恐懼形式)或出現拒學情形,恐懼和拒學就成了代罪羔羊。在這裡提醒,因分離焦慮而拒學,其分離表現出的憤怒,雖會表達責備或懲罰對方,但渴望接近及阻止對方離開,才是憤怒本身想表達的事。
個體與依附對象,任何一方都是獨立個體,只有基於對彼此最基本的信任,事情才能順利進行,而對於依附對象背叛的任何可能性甚至只是懷疑,都會為個體帶來焦慮。如果同時前方又有恐懼的來源,則個體將處於無路可走的絕望困境。
焦慮依附
當照顧者總是反覆無常,無法如預期地給予關愛,就易讓孩子發展出對關係的焦慮與不確定感。研究上,比較明確的現象,如真實的分離經驗、威脅、隱瞞(秘密)與不穩定的(替代)照顧者和不穩定的家庭生活等,都可能讓孩子發展出焦慮型依附。成年後,會有被拋棄的恐懼而拒絕,但有強烈渴望對他人的依賴需求。
表現出這種依附的孩子,在獨處時會有明顯的情緒困擾,如焦慮、憤怒。當母親或照顧者回來時,他們會尋求強烈的身體接觸。然而,孩子對母親的行為是矛盾的,會在接近與逃避間來回,以控制母親或照顧者帶來的不確定感。
逃避依附
當照顧者對於孩子的物質需求疏於照顧,情感需求時常忽略或拒絕,在這樣疏離的互動環境,就易讓孩子發展出對關係的逃避或避免過度親密且缺乏表達能力。成年後,習慣獨立,不依靠任何人的方式來滿足自我需求,對於伴侶想要更深層的連結感到不安與掙扎。
表現出這種依附的孩子,分離時不會有明顯情緒,如焦慮,他們仍能繼續在自己的活動中並會與陌生人接觸。如果照顧者試圖接近孩子,他們也會表現出沒有反應或注意到母親或照顧者的接近而離開。然而,這樣的行為,其實內在有巨大的壓力,也是為了避免有更大的痛苦情緒出現。
混亂(矛盾)依附
當照顧者行為是混亂的,照顧者會逐漸成為恐懼的來源。而人仍有與生俱來的依附行為,即使父母會過度侵略或忽略孩子,孩子依然愛著他們,使得孩子在接近安全親密與逃避恐懼的威脅中掙扎著。成年之後,就會不時地在高喚醒情緒的恐懼、憤怒與低喚醒情緒的絕望、憂鬱間擺盪。
表現出這種依附的孩子會因分離而感到困惑,發脾氣,並且無法安慰。當孩子注意到母親或照顧者回來時,孩子會同時尋求接近並逃離,也常會出現類似凍結或解離的現象。
這四種依附風格,都可能出現在同一個人身上,因為可能有不同的照顧者,對待的方式都不同。成年後,根據不同環境與對象,也會出現不同依附,但仍有最主要的依附風格。我們或多或少都是創傷的倖存者,但了解依附風格有助於我們看見、理解及回憶創傷,這能協助我們擬定治療的方向。


依附風格的治療策略

依附創傷會導致你離開關係,以避免進一步的拒絕或傷害,或者在關係裡,您可能會感到過度依賴他人並害怕被拒絕。如果您與這些有關,重要的是,其實你並不孤單。這些痛苦的情緒是你過去的殘餘。 ─ Dr. Arielle Schwartz
依筆者的臨床經驗,依附風格的治療策略,最重要核心是錨定(anchoring)
問問自己,現在的你比較接近成人的樣子,還是過去那個孩子? 過去的孩子,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內在小孩」。當你是成人自我時,你會擁有比過去更多的資源,因此,錨定在當下,幫助自己重新連結資源。內在小孩的感覺仍會像情緒閃現(flashback)般,令此刻的你感到痛苦,但過去的事件已經結束了,尚未結束的是情緒與身體的感官感受,練習回到當下,讓成人的自我去照顧受傷小孩的自我。
因此,筆者的錨定有二個部分,回到當下重新劃出時空的界線。可以透過SIBAM模式(註 2),協助我們做到這二個部分。在這裡我簡單說明SIBAM模式,包含感官感受 (Sensation)、影像(Imagination)、行為(Behavior)、情感(Affect)、意義(Meaning)。
S :即 Sensation,感官感受,即體內產生的各種身體感覺。主要有四個次身體系統:動覺接收器、本體接收器、耳前庭接收器、本能接收器。以上,我們可以依循每個接受器的功能,細細去觀察身體緊繃的程度、你知道現在身在何處嗎?你有感覺到正在用什麼來幫助自己保持平衡?最後,最為深層的是本能接收器,源自內臟與血管,你是否曾經感覺到溫暖之流在體內蔓延?或是冰冷的感覺在身體流竄?
I : 即 Imagination,影像。影像指任何外在感覺,因此不只有視覺,還包含聽覺、味覺、嗅覺、觸覺。所有外部的刺激,在創傷事件發生後,都會成為我們的感覺記憶,包含了各種感覺,而視覺最為容易出現。
B : 即 Behavior,行為。我們學習去覺察,當意識到我們創傷經驗後,都做了那些行為或是在重新回想時,現在會不自主或有衝動想做什麼行為?
A:即Affect,情感。覺察情緒與感官經驗。感官經驗即覺察感覺輪廓,很多感官經驗可能很難歸類為哪一種情緒類別,但我們還是能知道好與壞或趨與避。學習辨識情緒、增加情緒語彙能協助我們更認識自己的情緒多層次。
M:即Meaning,意義或新的信念產生。創傷會狹隘了我們的信念,唯有浮現新的意義,讓自己有新的動力與生活態度,繼續好好生活著,即使情緒、影像再現,但我們知道,照顧自己的力量種子已發芽。
每個元素,都可以在回到當下與劃出界線上運作,只是這樣的練習,較需要專業人員協助。因此,筆者也列出幾個自己可以獨立完成的練習方式,若仍遇到困難,記得幫助內在小孩尋求專業協助。

1. 留意人際關係的反應模式,找出在各種環境下,重複出現的想法或行為。
2. 覺察調節情緒,並辨識過去是否也有類似情緒出現且在何時何地發生。
3. 留意觸發訊息來自哪裡,尋找觸發情緒的刺激來源,該觸發來源跟現在或過去的你有何關係?跟過去事件發生的場景有何相關?
4. 想像某個小時候事件的場景,現在的你(成人)會以什麼眼光或姿態面對他?若你很困難知道或感覺,想像有另一個人,能否以溫暖、同情的樣子面對他?
5. 透過定位(orientation)、接地(grounding),來讓自己回到當下並感到安全。
相信自己最終可以達到一個成長的臨界點,不再認同童年創傷的羞愧與負擔。

最後,筆者想提一個現象「誤導性的家庭場景」:依附模式的運作,來自互動,包括日常經驗、父母的行為、語言或他人提供的訊息。在不同互動,可能會有一致與不一致的訊息。
複雜互動過程,可能會出現三種結果:各方訊息一致地獲得是被父母愛的;一致地不被父母愛;自身經驗與外在(父母或他人)經驗不一致。
不一致的情況,又可能會出現三種內在矛盾:相信自身經驗;模糊自身界線,放棄自身想法、經驗,遵從父母;嘗試相信著兩者矛盾的現象。通常不一致,會被某一方(有能力、權威者,通常是父母)壓制,另一方內化,若專業人員或旁人缺乏敏感性,可能會相信某一方說法而忽略其他訊息。
無論家庭場景如何,對孩子都是真實的經驗,孩子仍會無意識地接受或認同父母,成人後仍會成為類似父母的樣子,而將此家庭模式繼續地傳遞給自己的孩子。因此,身為助人者在聽故事時,有時創傷的經驗可能就隱藏在很正常、沒什麼的故事裡,若未覺察,可能會被誤導。

註:
1. 內在運作模式,包含三個層面:
自己:他們如何看待自己(我值得被愛嗎?)
他人:他們如何看待他人(他人是否有回應?)
世界:他們如何看待世界(世界安全嗎?)

參考資料

  1. Alice Miller(2015). 身體不說謊:再揭幸福童年的祕密。 (林硯芬 譯). 心靈工坊。
  2. John Bowlby(2020). 依戀理論三部曲1:依附。 (汪智豔、王婷婷 譯). 小樹文化。
  3. John Bowlby(2020). 依戀理論三部曲2:分離焦慮。 (萬巨玲等人 譯). 小樹文化。
  4. Complex PTSD and Attachment Trauma. https://drarielleschwartz.com/complex-ptsd-and-attachment-trauma-dr-arielle-schwartz/
1.2K會員
166內容數
《聽聽心理說的話 PSYCHOLOGY LISTENING》 「人生不是有待解決的問題,而是等著被經驗的現實。」 心理非心裡,卻也說進您的心裡。這裡有一篇篇的生命經驗、心理治療的看見與心理學知識,轉換為療癒性的文字。當您看了,希望能讓您安住當下。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迎新活動「方格新手村」:新格友註冊加入方格子,知名日料吃到飽餐券送給你! 👉 還不是 vocus 的會員嗎?點此註冊,參與新手村活動 👈 近期站上也出現了不少新格友,為了歡迎各位的加入,「方格新手村」隨之登場! 即日起,只要是新註冊帳號於活動期間內發佈 3 則文章,就有機會抽獎獲得知名日料吃到飽餐券。原格友也可以一起同樂,我們準備了小任
Thumbnail
2024-06-21
103
什麼人適合國泰世華 CUBE App ?整理5大推薦原因你覺得哪間網銀的 App 最好用? 近幾年,我為了拿到很多家銀行的回饋,辦了很多家銀行的帳戶,數一數至少也有十幾間! 比較下來,國泰世華 CUBE App ,是我用起來最順手的 👍 國泰究竟贏在哪裡呢?讓我整理 5 個原因給大家~
Thumbnail
2024-07-05
66
川普當選,對台股是利多還是利空?川普在槍擊事件中所表現出來的英勇形象,讓他贏得美國總統大選幾乎已成定局。沒想到他隨口的一句話「台灣搶走美國的晶片生意,所以要付保護費」,就讓台積電在短短三天跌掉超過100 元,台股也跌掉1100點以上。台積電、台股會就此一路下跌嗎?未來該如何因應?  
Thumbnail
2024-07-20
80
【1224米勒的投資觀測日報】紅海危機+投信買超,長榮週漲14%;太設量增價揚 盤中一度漲停,系微、華義大漲-影音已上傳美11月核心PCE年增速放緩 提振降息預期 紅海危機+投信買超,長榮週漲幅14% 太設量增價揚 盤中一度漲停,系微、華義大漲
Thumbnail
2023-12-24
2
請記住,和你繙過臉的人,永遠不可能再次成爲你的朋友。不琯這個人和你是什麽關系,一旦和你繙臉,就代表你們已經不是一路人了儅我們遇到與朋友、親人或同事之間的沖突,我們常常會被一種深刻的失望所睏擾。這種失望源於一個簡單但卻深刻的認知:與我們繙臉的人,再也無法廻到過去的關系。這不僅是因爲信任的破裂,更因爲在沖突中,我們看到了對方的另一麪,那是我們此前從未認識到的。 然而,這種認知竝非完全負麪。事實上,它是我們成長
Thumbnail
2023-11-21
4
與嬰兒建立安全依附關係的三大招和孩子建立安全依附關係幾乎是每個家長的目標!很多家長都以為需要由家長認真創造遊戲,才能創造出最優質的親子時光,建立與孩子之間的安全依附關係。其實 並不一定是 這樣的! 重點是家長與寶寶是否有同頻!同頻才是建立安全依附關係的重點。
Thumbnail
越愛越痛?我們的關係出了什麼錯?重新檢視依附關係難題,打破惡性循環並重建親密感的伴侶諮商自助指南 閱讀這本書就好似穿上隱形斗篷親臨諮商室現場,聽著前來諮商的伴侶們訴說各自的委屈與困擾,以及兩個人之間存在多少歧見與誤會,透過專業的諮商引導與剖析,慢慢地讓盤根錯節的問題得以釐清,進而讓兩人的關係迎向曙光。 《越愛越痛?我們的關係出了什麼錯?》這本書的作者石瀝新諮商心理師的專長為伴侶諮商,可想而
Thumbnail
2023-08-31
8
之四 糾結與模糊-不安全的依附關係這有毒病態的家庭彼此之間,外人看起來是她是最辛苦也最孝順功勞也最大,所以用瓊瑤的方式要求兼綁架方式〔孝順及服從〕,意思是叫我們選邊站,還有(天下無不是父母)的道德、親職綁架,我內心在想她們都吃錯藥啦!她用誇大其詞方式也相信,看到她一臉得意洋洋表情,看了我真的很想打過去,她老是用這樣方式證明自己的清白
Thumbnail
2023-08-12
4
創傷的重演-談無限輪迴又不可自拔的傷害性關係之前我有篇文章提到「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就已經簡單地向大家介紹過何以受害者會愛上對自己施暴的人。這一次還是想介紹相關聯的主題,就是「創傷的重演」,有些專業術語又稱之為「強迫性重複」。
Thumbnail
許宗蔚:一種描繪自己與他人心理地圖的能力——導讀《心智化:依附關係.情感調節.自我發展》心智化的形成是嬰兒透過探索他人的心智來理解自己心智的一個歷程,所以心智化能力的發展非常仰賴他人,而這個「他人」,則會是我們每個人一出生後的主要照顧者:母親(及父親),我們的原初客體。父母透過情感鏡映,幫助嬰兒發現自己的情感,進而發展出情感調節的能力,奠定心智化的發展。
Thumbnail
2021-05-06
4
周仁宇:理論堆疊與臨床應用密切扣合的著作——導讀《心智化:依附關係.情感調節.自我發展》在人生當中,我們必須不斷做出抉擇。在每次抉擇時,我們或許會想多了解自己以及眼前的情境,再根據這些了解做出行動,並預測這些行動將帶來什麼後果。越不了解自己與情境,行動就越盲目,也越看不到未來。幸運的是,大部分人都有一定的了解自己與了解他人的能力。
Thumbnail
2021-05-06
1
把研究重心放在《紅樓夢》創造意圖和內在結構的有機關係上的「紅學革命」新典範余英時撰<紅樓夢的兩個世界>,是想體現《紅樓夢》研究的新典範,此一新典範擺脫索隱紅學、考證紅學而另起爐灶,故云「紅學革命」。 據<近代紅學的發展與紅學革命 - 一個學術史的分析>,索隱紅學始於晚清,以蔡元培《石頭記索隱》為集大成。此一「典範」的中心理論是:以《紅樓夢》為清初政治小說,旨在宣揚民族主義
Thumbnail
「爸比,再飛高一點!」準爸爸的想像力,決定日後與孩子的依附關係!有小孩之前,我夢到我待在房間,坐在搖椅上安撫正在哭鬧的寶寶。在小女兒出生之前,我把母親的搖椅搬到女兒的房間。當夢境裡的畫面成真,心想「終於!我坐在搖椅上!懷裡還抱著寶寶!」如同人們憧憬白色婚禮般,這是我有小孩之後的夢想。
Thumbnail
2019-08-13
0
迎新活動「方格新手村」:新格友註冊加入方格子,知名日料吃到飽餐券送給你! 👉 還不是 vocus 的會員嗎?點此註冊,參與新手村活動 👈 近期站上也出現了不少新格友,為了歡迎各位的加入,「方格新手村」隨之登場! 即日起,只要是新註冊帳號於活動期間內發佈 3 則文章,就有機會抽獎獲得知名日料吃到飽餐券。原格友也可以一起同樂,我們準備了小任
Thumbnail
2024-06-21
103
什麼人適合國泰世華 CUBE App ?整理5大推薦原因你覺得哪間網銀的 App 最好用? 近幾年,我為了拿到很多家銀行的回饋,辦了很多家銀行的帳戶,數一數至少也有十幾間! 比較下來,國泰世華 CUBE App ,是我用起來最順手的 👍 國泰究竟贏在哪裡呢?讓我整理 5 個原因給大家~
Thumbnail
2024-07-05
66
川普當選,對台股是利多還是利空?川普在槍擊事件中所表現出來的英勇形象,讓他贏得美國總統大選幾乎已成定局。沒想到他隨口的一句話「台灣搶走美國的晶片生意,所以要付保護費」,就讓台積電在短短三天跌掉超過100 元,台股也跌掉1100點以上。台積電、台股會就此一路下跌嗎?未來該如何因應?  
Thumbnail
2024-07-20
80
【1224米勒的投資觀測日報】紅海危機+投信買超,長榮週漲14%;太設量增價揚 盤中一度漲停,系微、華義大漲-影音已上傳美11月核心PCE年增速放緩 提振降息預期 紅海危機+投信買超,長榮週漲幅14% 太設量增價揚 盤中一度漲停,系微、華義大漲
Thumbnail
2023-12-24
2
請記住,和你繙過臉的人,永遠不可能再次成爲你的朋友。不琯這個人和你是什麽關系,一旦和你繙臉,就代表你們已經不是一路人了儅我們遇到與朋友、親人或同事之間的沖突,我們常常會被一種深刻的失望所睏擾。這種失望源於一個簡單但卻深刻的認知:與我們繙臉的人,再也無法廻到過去的關系。這不僅是因爲信任的破裂,更因爲在沖突中,我們看到了對方的另一麪,那是我們此前從未認識到的。 然而,這種認知竝非完全負麪。事實上,它是我們成長
Thumbnail
2023-11-21
4
與嬰兒建立安全依附關係的三大招和孩子建立安全依附關係幾乎是每個家長的目標!很多家長都以為需要由家長認真創造遊戲,才能創造出最優質的親子時光,建立與孩子之間的安全依附關係。其實 並不一定是 這樣的! 重點是家長與寶寶是否有同頻!同頻才是建立安全依附關係的重點。
Thumbnail
越愛越痛?我們的關係出了什麼錯?重新檢視依附關係難題,打破惡性循環並重建親密感的伴侶諮商自助指南 閱讀這本書就好似穿上隱形斗篷親臨諮商室現場,聽著前來諮商的伴侶們訴說各自的委屈與困擾,以及兩個人之間存在多少歧見與誤會,透過專業的諮商引導與剖析,慢慢地讓盤根錯節的問題得以釐清,進而讓兩人的關係迎向曙光。 《越愛越痛?我們的關係出了什麼錯?》這本書的作者石瀝新諮商心理師的專長為伴侶諮商,可想而
Thumbnail
2023-08-31
8
之四 糾結與模糊-不安全的依附關係這有毒病態的家庭彼此之間,外人看起來是她是最辛苦也最孝順功勞也最大,所以用瓊瑤的方式要求兼綁架方式〔孝順及服從〕,意思是叫我們選邊站,還有(天下無不是父母)的道德、親職綁架,我內心在想她們都吃錯藥啦!她用誇大其詞方式也相信,看到她一臉得意洋洋表情,看了我真的很想打過去,她老是用這樣方式證明自己的清白
Thumbnail
2023-08-12
4
創傷的重演-談無限輪迴又不可自拔的傷害性關係之前我有篇文章提到「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就已經簡單地向大家介紹過何以受害者會愛上對自己施暴的人。這一次還是想介紹相關聯的主題,就是「創傷的重演」,有些專業術語又稱之為「強迫性重複」。
Thumbnail
許宗蔚:一種描繪自己與他人心理地圖的能力——導讀《心智化:依附關係.情感調節.自我發展》心智化的形成是嬰兒透過探索他人的心智來理解自己心智的一個歷程,所以心智化能力的發展非常仰賴他人,而這個「他人」,則會是我們每個人一出生後的主要照顧者:母親(及父親),我們的原初客體。父母透過情感鏡映,幫助嬰兒發現自己的情感,進而發展出情感調節的能力,奠定心智化的發展。
Thumbnail
2021-05-06
4
周仁宇:理論堆疊與臨床應用密切扣合的著作——導讀《心智化:依附關係.情感調節.自我發展》在人生當中,我們必須不斷做出抉擇。在每次抉擇時,我們或許會想多了解自己以及眼前的情境,再根據這些了解做出行動,並預測這些行動將帶來什麼後果。越不了解自己與情境,行動就越盲目,也越看不到未來。幸運的是,大部分人都有一定的了解自己與了解他人的能力。
Thumbnail
2021-05-06
1
把研究重心放在《紅樓夢》創造意圖和內在結構的有機關係上的「紅學革命」新典範余英時撰<紅樓夢的兩個世界>,是想體現《紅樓夢》研究的新典範,此一新典範擺脫索隱紅學、考證紅學而另起爐灶,故云「紅學革命」。 據<近代紅學的發展與紅學革命 - 一個學術史的分析>,索隱紅學始於晚清,以蔡元培《石頭記索隱》為集大成。此一「典範」的中心理論是:以《紅樓夢》為清初政治小說,旨在宣揚民族主義
Thumbnail
「爸比,再飛高一點!」準爸爸的想像力,決定日後與孩子的依附關係!有小孩之前,我夢到我待在房間,坐在搖椅上安撫正在哭鬧的寶寶。在小女兒出生之前,我把母親的搖椅搬到女兒的房間。當夢境裡的畫面成真,心想「終於!我坐在搖椅上!懷裡還抱著寶寶!」如同人們憧憬白色婚禮般,這是我有小孩之後的夢想。
Thumbnail
2019-08-13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