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我們最初的愛,也是依附模式的塑造者!

2023/05/12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很多人對於創傷的概念,都是關於童年、青少年時期,甚至是成年時期所遭遇的深刻事件,而事實,上當母親還在懷胎時期,創傷就有可能發生了。 在創傷療癒的個案研究裡,發現羊膜穿刺、剖腹生產,都可能對嬰兒帶來影響,而當胎兒離開母親的子宮,從產道出來到剪斷臍帶,也有機會產生分離創傷...就此部分,國外近年來已有學者研究觀察到,如果能讓胎兒在安全並受家人歡迎的環境下出生,同時允許胎兒保留臍帶與胎盤一陣子,將能大大提升胎兒成長後的身心健康與穩定度!
不過,除了這些出生時的創傷,出生後與母親的互動,也深深影響了胎兒成年後的親密關係及依附模式,母親是絕大部分人最早也最親密的照護者,母親是否能夠給予幼兒足夠的安全感,往往形塑了幼兒成年後對於自己的價值看法、對於世界的解讀以及進入親密關係的互動策略!
依照早期母親與幼兒互動方式的不同,發展方向大致可以分為三種型態:

1.安全依戀型:

這類型的人在嬰幼兒時期時,由於母親對孩子的需求比較關心,也會對幼兒表達的訊息做出即時反應,當這類型的幼兒成人後,能擁良好的安全感,也對人能夠信任與信賴,遇到困難時願意尋求協助,同時肯定自己的自我價值、相信自己是值得被愛的,腦海中的小劇場也較少,因此在人際與親密關係上通常能發展得更深入與穩定。

2.逃避型:

這類型的人在嬰幼兒時期時,由於母親對孩子的需求不敏感或回應太慢,因此在身體或情感上採取了保持距離、疏離或不在的策略,用來切斷或迴避連結,以避免再次連結失敗而感到受傷、痛苦,並發展出用否認自己的感覺、漠視人我間的關係來保護自己不受到任何傷害,這類型的人在成年後往往因為親密恐懼而無法深入關係,同時為了避開內心底層的真實感受,也會藉由過度投入外在的活動好讓自己轉移注意力,例如偏執的運動者與停不下來的工作狂。

3.矛盾焦慮型:

這類型的人在嬰幼兒時期,反覆經歷到有時候母親有回應,有時候母親沒有回應,能否得到關注與資源,取決於母親的心情和手邊的事情,也就是母嬰間的互動是以母親的意圖為主導而非孩子的需要。因此幼兒最後發展出保護自己的方式就是--推開,因為只要沒有得到就沒有失去,沒有失去就不用經驗令人不舒服的壓力。當這類型的幼兒成人後,往往會習慣推開自己真正想要的一切,並容易自我懷疑、覺得自己不配得,一但得到了想要的關係,又經常因為害怕失去,而壓抑了自己的需求去討好與滿足他人。

4.混亂型依戀:

這類型的人在嬰幼兒及童年成長過程中,經歷到表達需求時,不是被忽視或拒絕,就是收到不友善的回應,例如覺得孩子不該出生、覺得孩子是阻礙人生的絆腳石而對幼兒充滿敵意,有時幼兒甚至會目睹、經驗到不當的暴力與侵犯,換言之,他們的保護來源本身,也是最大威脅來源!當賴以生存的人同時是威脅生存的人,幼兒很難發展出對應的生存策略,最終導致缺界線感與辨識能力的崩解,再成年後比他人更容易遭受侵犯與侵犯他人,也難以區分好的對象與危險的對象,在親密關係中發展出既想要靠近又想逃跑反抗的加害與被害模式。
上類型都與生命的早期經驗有關,當您已是個成人,無法再次回到幼兒時期與母親或主要照護者重新建立穩定的人格養成時,該怎麼著手改善呢?

關於逃避型的建議:

逃避型的人看起來非常獨立自主不依賴,思考方式也非常具邏輯與理性,但往往壓抑了內在感性與直覺的流動。因此,找回“感覺自己內在”的能力對於逃避型的人來說非常重要,首先可以做的就是和自己的身體連結,有意識觀察自己的動作、姿勢、並去體驗五感,包括情緒的起伏,並試著用語言將它們形容、表達出來,若能找信任的人練習表達、並去感覺雙方的交流互動、被傾聽與善待,這對於逃避型的人開始感受“不用再逃跑”、“關係是舒服且安全的”、"脆弱時伸出手是可以的“是很有幫助的一件事。

關於矛盾焦慮型的建議:

矛盾焦慮型的人往往自我價值感較低,對自己充滿懷疑,最明顯的狀態就是對於外界的讚美與餽贈感到不自在與壓力,「我不好,而別人好」,是他們內心的核心信念。因此建議可以從嘗試在生活中大方的接受讚美與禮物開始練習,去感覺一下如果自己接受是什麼感覺,並告訴自己:我願意讓自己慢慢地能夠接受、我願意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自己的身上,看到自己的需要、照顧自己,並且試著發現自己的價值與優點。

關於混亂型依戀的建議:

混亂型依戀的人在模式被觸發時,容易將自己與當下的連結關閉,或是進入解離及凍結的狀況,他們往往無法清晰分辨過去和現在、想像與現實的差異,而將過去的恐懼焦慮投射到眼前的事物,因此,回到當下,是走出混亂的第一步,當這類型的朋友開始陷入自己的焦慮世界,可以試著多連結自己的身體,感覺雙腳與地面的接觸、環顧四周的的物品,動動身體與手腳,讓思緒脫離頭腦,同時去感覺自己是可以受到保護的、去回想生命中曾經被保護的經驗、或是想像能給予自己安全的人現在支持自己。 另外,由於混亂型依戀的人缺乏界線所給予的安全基地,因此也需要重新練習對界線的劃立,開始試著說不,以協助自身能夠劃分出讓自己感到安全的緩衝空間。
除了以上建議,如果您想要更全面的調節內在狀態,或是覺得要自己學習與運用這些知識有困難及疑慮,您也可以試試:

1.尋求諮商個案與門診:

有的時候情況不嚴重,我們只是需要有專業人士幫我們釐清發生什麼事,以及改善的方向,這個時候諮商個案就能發揮很好的作用,但如果影響已經太深遠,疑似有焦慮或憂鬱症的產生,這時尋求門診的協助會是比較合適的方法,先自己的身心狀態安頓下來,再尋求從過往模式中一步步去改善,是比較安全及有效率的步驟。

2.尋求好友的協助與陪伴:

沉浸在親密關係中,比處在朋友關係裡更容易激發模式的再現,因此尋求讓你能有高度安全感的朋友協助,比直接尋求伴侶協助,更適合初級的療癒者,不管是單純的陪伴或是做您內在練習的對象,您的好友都非常有助益。

3.進入專業的課程轉化自我:

創傷療癒的先驅者 彼得.列汶( Peter A. Levine)説:創傷是生命的一部分,但我們不必永遠受困其中。透過創傷療癒課程,您可以在講師的專業帶領下,安心的學習相關的創傷知識與療癒手法,並透過團體、個人練習,幫助自己一步步走出創傷的陰霾,重建一個充滿安全感與信賴的世界,徹底的改善個人的親密關係,以及與他人及世界的連結的方式。
周道石
周道石
是中醫,也是心理師,因為渴望了解核心的真理而踏遍世界各地,最後在道與系統觀中找到了生命的奧秘,現旅居新加坡與台灣兩地,不定期的在網路世界裡分享個人的生命歷程與一路拾慧的洞見。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