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國文教甄擬答|110新竹女中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閱讀材料:

常季曰:「彼兀者也,而王先生,其與庸亦遠矣。若然者,其用心也獨若之何?」仲尼曰:「死生亦大矣,而不得與之變;雖天地覆墜,亦將不與之遺;審乎無假而不與物遷,命物之化而守其宗也。」
常季曰:「何謂也?」仲尼曰:「自其異者視之,肝膽楚越也;自其同者視之,萬物皆一也。夫若然者,且不知耳目之所宜,而遊心乎德之和。物視其所一而不見其所喪,視喪其足猶遺土也。」

題目原文:

二、
(ㄧ)〈蘭亭集序〉「死生亦大矣」與本文「死生亦大矣」內容意涵10%
(二)「自其異者視之,肝膽楚越也;自其同者視之,萬物皆一也。」與赤壁賦如何互相闡發,會在教學上如何舉例?10%

中宜擬答:

​​(一)
〈蘭亭集序〉開篇記述當時修禊時空與環境後,勾勒自然之美與耳目感官之娛,但寫景後筆鋒轉向抒情,表達了「情隨事遷」、「修短隨化」等心境的轉折,並發現主觀經驗之樂受限於客觀時間,從而體察到人生的短暫與落空,故而引出古人云「死生亦大矣」的大悲慟。
然而王羲之〈蘭亭集序〉引述《莊子》此語僅在字面意義,與莊子原典的態度可說是背道而馳。
莊子於〈知北遊〉篇說明了對生死的觀點,認為人的生死不過是氣的聚散,「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此觀點貫徹了莊子的思想,並於〈德充符〉篇藉兀者王駘的故事再度闡述生死為一的觀念;既然生死為一、物我可以齊觀,則王駘自可順任事物變遷,失去一足與否並不妨礙他通於「道」的本質,王駘便是莊子「一死生、齊彭殤」的示範。
〈蘭亭集序〉卻不同意莊子的觀點,視之為虛誕、妄作;王羲之是以感性角度指出個體的生命誠然短暫且有限,但卻能透過創作的不朽達到「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所以興懷,其致一也」,使無數短暫的個體可以經由內在的交契突破歷史時間,成就人類整體的永恆共存。
總之,王羲之於〈蘭亭集序〉表達的生死觀不同於東晉時人服膺於莊子齊物論的主流,而是正向地看待生命,呈現了積極的人生態度,建立了對生命與文學具有高度的自覺意識。
(二)
莊子思想的特徵之一是齊物我、一死生,泯除是非彼此二元的界線,而主張直探「道」的本質,故其論述常以故事寓言為例,說明天地萬物渾然為一體,本體即是渾沌不分的「道」,個體如能去除分別心、放下執著,不遷於物、順乎自然,透視事物存在的本質,就不會被變動的表象所迷,能夠超然物外,達到絕對的自由。
蘇軾〈赤壁賦〉的哲理論述即化用自莊子,莊子原典是以相同或相異的角度看待萬物,而蘇軾則透過水、月之喻,表達了現象會變動而本質不變的道理。兩者相同處在於都訴求放下有限的我執,將「主體的我」的視域居於超然的地位;蘇軾並在〈赤壁賦〉中回應洞簫客,開脫其人生有限且渺小的悲哀,主張賞用清風明月等「造物者之無盡藏」,享受俯拾皆是的快樂。
蘇軾藉道家思想消解物我的矛盾並超脫存在的悲感,「水月之喻」是其援以闡發「變與不變」的比喻;在教學現場,教師除了將原典進行抽象意義的解說與分析之外,也可以透過生活化的事例為喻。例如學生升上高二學到本課,而經過升級分組分班後,「班級」的本質不變,依然是由「教師」與「學生」在「教室」組成;變化的是人事物的現象。
〈赤壁賦〉以其文學美感與哲理高度享譽文學史,在課堂上講授時也要與蘇軾創作時的生命經歷作連結。如將本課放入貶謫文學的脈絡賞析,教師不免需要點出此文逃避現實的消極傾向,並且要進一步分析此文提供的曠達態度,使學生能在遭遇人生挫折之際,從本課學到轉念與超越的意義。

參考資料:

(1)張淑香:〈抒情傳統的本體意識——從理論的「演出」解讀〈蘭亭集序〉〉
(2)黃偉倫:〈蘭亭修禊的文化闡釋——本體的探詢與自然的發現〉
(3)鄧瑞卿:〈論蘇軾〈赤壁賦〉的道家思想〉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82會員
79內容數
針對高中國文課內、課外文學作品,深入細讀、分析寫作手法與內涵,分享中宜師的教學見解。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貝冷絲皇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109學年度西松高中國文科教師甄試筆試第三題模擬答案。
109學年度桃園高中國文教師甄試筆試第四題模擬答案。
109學年度北一女中國文教師甄試筆試第三題模擬答案。
108學年度台南女中國文教師甄試筆試第三題模擬答案。
108學年度竹北高中國文教師甄試筆試第三題模擬答案。
109學年度全國聯招高中國文教師甄試第一小題模擬答案。
109學年度西松高中國文科教師甄試筆試第三題模擬答案。
109學年度桃園高中國文教師甄試筆試第四題模擬答案。
109學年度北一女中國文教師甄試筆試第三題模擬答案。
108學年度台南女中國文教師甄試筆試第三題模擬答案。
108學年度竹北高中國文教師甄試筆試第三題模擬答案。
109學年度全國聯招高中國文教師甄試第一小題模擬答案。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最近國泰世華CUBE App推出的「美股定期定額」功能,讓使用者可以方便地進行跨境理財(但讀者仍需根據自身需求審慎考量),除了享有美股定期定額的新功能,也同時享有台股定期定額的功能,可以一站滿足我們理財的需求! 透過國泰世華CUBE App線上開台股證券戶+複委託戶,流程最快僅需要5分鐘。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早上,在公園散步。 邊散步邊胡思亂想。 突然想起很久以前讀過的一篇文章“深慮論”。 正好今天到公園散步,帶著手機。 就用手機,上網查一下,很容易就查到這篇文章。 現在有手機,查詢資料真方便。 這篇文章作者是明代的方孝孺,是他早年的文章。 在明太祖洪武七年(西元1374年)寫的。
Thumbnail
  我剛讀王國維的《人間詞話》時,對他藉詩詞來表達的「人生三境界」印象最為深刻。他說古今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須經過下面三個境界:   第一境界是「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一個人在準備踏上人生征途時,登高遠眺,心中充滿對未來的憧憬與期待;但也暗示我們要高瞻遠矚,志向要遠大,還要懂得忍
Thumbnail
《莊子˙至樂》: 從前有隻海鳥飛落在魯國的郊外,魯侯把牠迎進太廟,送酒給牠飲,奏九韶的音使牠歡樂,宰牛羊餵牠。海鳥目眩心悲,不敢吃一塊肉,不敢飲一杯酒,三天就死了。這是用養人的方法來養鳥,反而害了牠。⋯⋯所以先聖了解人的「個別性」。  
Thumbnail
陳生:汪應辰《桐源書院記》說:「是心即書室也。吾能潔修神明之舍以讀吾書,則《論》、《孟》、《庸》、《學》之四書不在方冊,在吾丹府之中矣;六經子史之旨趣不在篇簡,在吾靈臺之內矣。」經學有沒有死,看你的表現咯。
Thumbnail
本文將透過《論語》和《孟子告子上》等文獻,探討儒家思想對生死觀的影響,提出孔子對生死觀的沉思。儒家思想主張「不談鬼神」和「生與死的隔絕」,並強調「殺身成仁」以及「捨生取義」的觀點,對古代中國百姓產生重大影響。現代人的生死觀仍受儒家思想影響,值得大家深入研究。
Thumbnail
道可為始,亦可以為止,它是一切的起源,也是萬物的歸屬,天下萬物由道所生,從道而知終始,人亦屬萬物之一,卻多於「意識」,阻隔本性與道之連結,所以須「知性」,「知止」,以了正道。
Thumbnail
死亡是一件自然的事情,就如同生命的形成,是「從無到有」,在自然的變化中形成了形體;那麼死亡不就是形體的消逝,「從有到無」,恢復原本的樣子而已嗎?
Thumbnail
談到莊子,我印象最深的故事是,莊子有一次談到惠施是他人生中唯一勢均力敵、旗鼓相當的好友(沒錯,就是那個對莊子說「子非魚,安之魚之樂的惠子─惠施」)原文如下: 莊子送葬,過惠子之墓,顧謂從者曰:「郢人堊慢其鼻端若蠅翼,使匠石斲之。匠石運斤成風,聽而斲之,盡堊而鼻不傷,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
Thumbnail
莊子在妻子死後鼓盆而歌,即使在今日也是相當挑戰傳統禮俗,但這並不代表莊子不愛其妻,是個無血無淚的人。莊子尊崇自然之道,因此認為生死不過是天地規律的一環,如春夏秋冬一樣巡迴。陰雲聚集多了便會下雨,雨下完天空當然乾淨,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莊子把死亡這件事超脫世俗的窠臼,重新導回世界運行的自然法則中。
Thumbnail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裡仁第四)。 這句話很有名。感情強烈,又很簡潔。令人印象深刻,過目難忘,容易記住。  孔子說,『我要是早上理解了大道,即使當天晚上就死了也心甘情願,沒有遺憾』。聞,不僅僅是聽說和知道,還進一層,是領會和理解,弄明白了。道,也不是
Thumbnail
最近國泰世華CUBE App推出的「美股定期定額」功能,讓使用者可以方便地進行跨境理財(但讀者仍需根據自身需求審慎考量),除了享有美股定期定額的新功能,也同時享有台股定期定額的功能,可以一站滿足我們理財的需求! 透過國泰世華CUBE App線上開台股證券戶+複委託戶,流程最快僅需要5分鐘。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早上,在公園散步。 邊散步邊胡思亂想。 突然想起很久以前讀過的一篇文章“深慮論”。 正好今天到公園散步,帶著手機。 就用手機,上網查一下,很容易就查到這篇文章。 現在有手機,查詢資料真方便。 這篇文章作者是明代的方孝孺,是他早年的文章。 在明太祖洪武七年(西元1374年)寫的。
Thumbnail
  我剛讀王國維的《人間詞話》時,對他藉詩詞來表達的「人生三境界」印象最為深刻。他說古今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須經過下面三個境界:   第一境界是「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一個人在準備踏上人生征途時,登高遠眺,心中充滿對未來的憧憬與期待;但也暗示我們要高瞻遠矚,志向要遠大,還要懂得忍
Thumbnail
《莊子˙至樂》: 從前有隻海鳥飛落在魯國的郊外,魯侯把牠迎進太廟,送酒給牠飲,奏九韶的音使牠歡樂,宰牛羊餵牠。海鳥目眩心悲,不敢吃一塊肉,不敢飲一杯酒,三天就死了。這是用養人的方法來養鳥,反而害了牠。⋯⋯所以先聖了解人的「個別性」。  
Thumbnail
陳生:汪應辰《桐源書院記》說:「是心即書室也。吾能潔修神明之舍以讀吾書,則《論》、《孟》、《庸》、《學》之四書不在方冊,在吾丹府之中矣;六經子史之旨趣不在篇簡,在吾靈臺之內矣。」經學有沒有死,看你的表現咯。
Thumbnail
本文將透過《論語》和《孟子告子上》等文獻,探討儒家思想對生死觀的影響,提出孔子對生死觀的沉思。儒家思想主張「不談鬼神」和「生與死的隔絕」,並強調「殺身成仁」以及「捨生取義」的觀點,對古代中國百姓產生重大影響。現代人的生死觀仍受儒家思想影響,值得大家深入研究。
Thumbnail
道可為始,亦可以為止,它是一切的起源,也是萬物的歸屬,天下萬物由道所生,從道而知終始,人亦屬萬物之一,卻多於「意識」,阻隔本性與道之連結,所以須「知性」,「知止」,以了正道。
Thumbnail
死亡是一件自然的事情,就如同生命的形成,是「從無到有」,在自然的變化中形成了形體;那麼死亡不就是形體的消逝,「從有到無」,恢復原本的樣子而已嗎?
Thumbnail
談到莊子,我印象最深的故事是,莊子有一次談到惠施是他人生中唯一勢均力敵、旗鼓相當的好友(沒錯,就是那個對莊子說「子非魚,安之魚之樂的惠子─惠施」)原文如下: 莊子送葬,過惠子之墓,顧謂從者曰:「郢人堊慢其鼻端若蠅翼,使匠石斲之。匠石運斤成風,聽而斲之,盡堊而鼻不傷,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
Thumbnail
莊子在妻子死後鼓盆而歌,即使在今日也是相當挑戰傳統禮俗,但這並不代表莊子不愛其妻,是個無血無淚的人。莊子尊崇自然之道,因此認為生死不過是天地規律的一環,如春夏秋冬一樣巡迴。陰雲聚集多了便會下雨,雨下完天空當然乾淨,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莊子把死亡這件事超脫世俗的窠臼,重新導回世界運行的自然法則中。
Thumbnail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裡仁第四)。 這句話很有名。感情強烈,又很簡潔。令人印象深刻,過目難忘,容易記住。  孔子說,『我要是早上理解了大道,即使當天晚上就死了也心甘情願,沒有遺憾』。聞,不僅僅是聽說和知道,還進一層,是領會和理解,弄明白了。道,也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