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國文教甄擬答|110新竹女中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閱讀材料:

常季曰:「彼兀者也,而王先生,其與庸亦遠矣。若然者,其用心也獨若之何?」仲尼曰:「死生亦大矣,而不得與之變;雖天地覆墜,亦將不與之遺;審乎無假而不與物遷,命物之化而守其宗也。」
常季曰:「何謂也?」仲尼曰:「自其異者視之,肝膽楚越也;自其同者視之,萬物皆一也。夫若然者,且不知耳目之所宜,而遊心乎德之和。物視其所一而不見其所喪,視喪其足猶遺土也。」

題目原文:

二、
(ㄧ)〈蘭亭集序〉「死生亦大矣」與本文「死生亦大矣」內容意涵10%
(二)「自其異者視之,肝膽楚越也;自其同者視之,萬物皆一也。」與赤壁賦如何互相闡發,會在教學上如何舉例?10%

中宜擬答:

​​(一)
〈蘭亭集序〉開篇記述當時修禊時空與環境後,勾勒自然之美與耳目感官之娛,但寫景後筆鋒轉向抒情,表達了「情隨事遷」、「修短隨化」等心境的轉折,並發現主觀經驗之樂受限於客觀時間,從而體察到人生的短暫與落空,故而引出古人云「死生亦大矣」的大悲慟。
然而王羲之〈蘭亭集序〉引述《莊子》此語僅在字面意義,與莊子原典的態度可說是背道而馳。
莊子於〈知北遊〉篇說明了對生死的觀點,認為人的生死不過是氣的聚散,「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此觀點貫徹了莊子的思想,並於〈德充符〉篇藉兀者王駘的故事再度闡述生死為一的觀念;既然生死為一、物我可以齊觀,則王駘自可順任事物變遷,失去一足與否並不妨礙他通於「道」的本質,王駘便是莊子「一死生、齊彭殤」的示範。
〈蘭亭集序〉卻不同意莊子的觀點,視之為虛誕、妄作;王羲之是以感性角度指出個體的生命誠然短暫且有限,但卻能透過創作的不朽達到「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所以興懷,其致一也」,使無數短暫的個體可以經由內在的交契突破歷史時間,成就人類整體的永恆共存。
總之,王羲之於〈蘭亭集序〉表達的生死觀不同於東晉時人服膺於莊子齊物論的主流,而是正向地看待生命,呈現了積極的人生態度,建立了對生命與文學具有高度的自覺意識。

(二)
莊子思想的特徵之一是齊物我、一死生,泯除是非彼此二元的界線,而主張直探「道」的本質,故其論述常以故事寓言為例,說明天地萬物渾然為一體,本體即是渾沌不分的「道」,個體如能去除分別心、放下執著,不遷於物、順乎自然,透視事物存在的本質,就不會被變動的表象所迷,能夠超然物外,達到絕對的自由。
蘇軾〈赤壁賦〉的哲理論述即化用自莊子,莊子原典是以相同或相異的角度看待萬物,而蘇軾則透過水、月之喻,表達了現象會變動而本質不變的道理。兩者相同處在於都訴求放下有限的我執,將「主體的我」的視域居於超然的地位;蘇軾並在〈赤壁賦〉中回應洞簫客,開脫其人生有限且渺小的悲哀,主張賞用清風明月等「造物者之無盡藏」,享受俯拾皆是的快樂。
蘇軾藉道家思想消解物我的矛盾並超脫存在的悲感,「水月之喻」是其援以闡發「變與不變」的比喻;在教學現場,教師除了將原典進行抽象意義的解說與分析之外,也可以透過生活化的事例為喻。例如學生升上高二學到本課,而經過升級分組分班後,「班級」的本質不變,依然是由「教師」與「學生」在「教室」組成;變化的是人事物的現象。
〈赤壁賦〉以其文學美感與哲理高度享譽文學史,在課堂上講授時也要與蘇軾創作時的生命經歷作連結。如將本課放入貶謫文學的脈絡賞析,教師不免需要點出此文逃避現實的消極傾向,並且要進一步分析此文提供的曠達態度,使學生能在遭遇人生挫折之際,從本課學到轉念與超越的意義。

參考資料:

(1)張淑香:〈抒情傳統的本體意識——從理論的「演出」解讀〈蘭亭集序〉〉
(2)黃偉倫:〈蘭亭修禊的文化闡釋——本體的探詢與自然的發現〉
(3)鄧瑞卿:〈論蘇軾〈赤壁賦〉的道家思想〉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貝冷絲皇的沙龍
214會員
80內容數
針對高中國文課內、課外文學作品,深入細讀、分析寫作手法與內涵,分享中宜師的教學見解。
貝冷絲皇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2/08/26
109年台北陽明高中國文科教師甄試筆試第三題擬答。
Thumbnail
2022/08/26
109年台北陽明高中國文科教師甄試筆試第三題擬答。
Thumbnail
2022/08/26
109學年度屏東高中國文科教師甄試筆試第一大題第二小題擬答。
Thumbnail
2022/08/26
109學年度屏東高中國文科教師甄試筆試第一大題第二小題擬答。
Thumbnail
2022/08/21
111學年度台南一中國文科教師甄試筆試模擬答案。
Thumbnail
2022/08/21
111學年度台南一中國文科教師甄試筆試模擬答案。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世人對道家思想總有一個既定的印像,認為老、莊思想是一種「出世」更甚避世的認知,但在最近再次翻開莊子這本書時發現似乎不是那麼單純,在莊子構建的一個又一個虛幻漂渺的世界中,有充滿理想與對世界的理解,不禁開始猜想著,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裡莊子想對人們傳達的逍遙究竟是什麼。 堯讓天下於許由,曰:「日月
Thumbnail
世人對道家思想總有一個既定的印像,認為老、莊思想是一種「出世」更甚避世的認知,但在最近再次翻開莊子這本書時發現似乎不是那麼單純,在莊子構建的一個又一個虛幻漂渺的世界中,有充滿理想與對世界的理解,不禁開始猜想著,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裡莊子想對人們傳達的逍遙究竟是什麼。 堯讓天下於許由,曰:「日月
Thumbnail
域中四大,各有法則,有法則便有規律,有規律便有時序,有時序便能運轉,道、天、地、人一脈相承,道法自然,以定運行規則;天法道,以充沛生機; 地法天,以化育萬物;人法地,以生存得道。
Thumbnail
域中四大,各有法則,有法則便有規律,有規律便有時序,有時序便能運轉,道、天、地、人一脈相承,道法自然,以定運行規則;天法道,以充沛生機; 地法天,以化育萬物;人法地,以生存得道。
Thumbnail
110學年度桃園高中國文科教師甄試筆試第三題模擬答案。
Thumbnail
110學年度桃園高中國文科教師甄試筆試第三題模擬答案。
Thumbnail
110學年度新竹女中國文教師甄試筆試第二題模擬答案。
Thumbnail
110學年度新竹女中國文教師甄試筆試第二題模擬答案。
Thumbnail
109彰化女中國文教師甄試筆試第二題模擬答案。
Thumbnail
109彰化女中國文教師甄試筆試第二題模擬答案。
Thumbnail
109桃園農工國文教師甄試筆試第六題模擬答案。
Thumbnail
109桃園農工國文教師甄試筆試第六題模擬答案。
Thumbnail
兩千多年前的人,為什麼他的思想仍適用於現代? 無為,就是什麼都不做,跟躺平是一樣的嗎? 高中課本讀的〈養生主〉中庖丁解牛的故事,說的是如何殺牛嗎?
Thumbnail
兩千多年前的人,為什麼他的思想仍適用於現代? 無為,就是什麼都不做,跟躺平是一樣的嗎? 高中課本讀的〈養生主〉中庖丁解牛的故事,說的是如何殺牛嗎?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