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08|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從征服到臣服

    「第二座山」的作者大衛布魯克斯以兩座山比喻兩種不同的生命追求,第一座山屬於征服,追求世俗成就,是個力爭上游的精英主義者;第二座山是臣服,臣服於我們內心的家庭、志業、信仰與價值的承諾,是個平等主義者,與需要幫助的人並肩同行;換句話說,第一座山是為自己而活,而第二座山是為服務他人而活。
    宗教大師的開示常會提到類似的概念:我們必須先失去自己,才能找到自己;必須先奉獻自己,才能把一切拿回來。在自我意識太過強烈的世界裡,這些大師們提醒我們,從一個只有自己的擁擠世界,轉念活到一個四海之內皆兄弟的寬廣世界。
    這些道理雖然容易懂,但是不容易做到,價值觀的轉變往往會發生在生命的谷底,也就是遭遇重大挫折之後,作者布魯克斯認為,因為某個過去一直很有用且令人開心的東西,也就是自我意識,必須先死去,才能看見內在更深層的自己,只有在痛苦中,我們才會領悟到,過去以為最重要的成就與聰明才智……其實並不是那麼重要,而過去被我們忽略的心靈,才能帶給我們真正的幸福。
    有別於馬斯洛的人生需求的層次,布魯克斯將人的慾望分為六個層次,第一及二屬於第一座山的,比如享受美食好車豪宅等的物質滿足,及贏得勝利和認可,以功成名就為目標的自我滿足。
    第三種層次的慾望是智性滿足,學習新事物、探索世界的渴望;第四種是世代傳承,透過回報他人及服務社群而獲得滿足;第五種是圓滿的愛,付出與得到愛;最後是超越,知道自己遵循理想而活所帶來的感受與滿足。
    作者在重視個人主義、以自由及成就為主流的美國提倡奉獻與承諾,似乎很老派與政治不正確,但是他卻提醒:「政治上的自由很棒,但是當個人,社交和情感上的自由成了我們最終目的,它絕對爛爆了。它會導致我們過著漫無目標的忙碌生活,沒有可辨識的方向,也沒有穩固的基礎,一切都將煙消雲散。」
    自由與承諾的關係,作者比喻得非常好:「自由並不是你想一生縱情倘佯的海洋,而是你想跨越的河流,然後你才能讓自己在對岸扎根,並意志堅定地對某件事做出承諾。」
    承諾是答應去做某件事,而且不期待獲得回報,承諾是與人與社群連結在一起的開始。自由是追求無拘無束的自我,相反的,承諾會創造出關係緊密的社會。
    以自由為基礎的第一座山把自我的慾望看成是生命最重要的事物,而以承諾與奉獻構築的世界觀,把關係與心靈的渴望看得最重要。
    親愛的朋友,你打算登上那一座山?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隨著歲月遞變,我自己還是有些主題想比較有系統地寫,另一方面也知道自己需要外力督促,不然恐怕會沉溺在書本裡,懶得動筆。剛好vocus找我進來寫作,或許對我而言,這是個好機會,可以更有效率地把幾個主題整理出來。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