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由[李喜所]與[胡志剛]所撰(立緒出版),前半敘述[梁啟超]先生的重要生平事蹟,附帶他的學術思想;後半則介紹他的兩位夫人以及九名子女,其中以[梁思成]著墨較多,兼及其妻[林徽因]和他們的一子一女。
「四五六年級」輩分的人對[梁啟超]並不陌生,從中學歷史課本知道他是「戊戌變法」的重要人物,在國文課堂上也讀過幾篇他的文章。可是,他的子女則在我們的課本裡完全不見蹤影。我猜,原因八成是[梁啟超]的兒子們在當年國共鬥爭中,傾向支持共產黨,而中共政權建立之後,都留在大陸為他們出力。
台灣在解嚴之前,對於「附匪」的政客、學者或文人都諱莫如深,只有用來當反面教材者,才可能在書刊、媒體被提及。記得我中學時代,中國大陸接續不斷地颳起各種政治運動狂風,而文化大革命正是最高潮,國民黨的《中央日報》便常報導,當年左傾的名人,在文革狂潮中如何被批鬥,下場如何悲慘。當時淺薄的我,會覺得這些人真是愚昧又活該。
後來隨著閱讀資料累積,漸漸發現那些支持共產黨的人,並不全然愚昧或投機。他們很多也滿腔愛國熱忱,同情苦難的中國百姓,厭惡執政國民黨的腐敗,他們渴望「明主」來帶領,來建立富強康樂的中國,於是相信了共產黨的宣傳,幢憬共產主義所描繪的美景。[梁思成]正是其中之一。
[梁思成]畢生最大成就,在於對中國古建築的研究。本書提到一則故事:共軍包圍北平(今北京)準備發動攻擊之前,派人入城請他畫出城內古建築位置,以便共軍的炮火特意避開。我想,這個舉措,任誰都會大受感動,都會深信共產黨是值得期待的「明主」。所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初建立時,他和[林徽因]便熱切地為設計新中國的國旗、國徽以及人民英雄紀念碑,盡心竭力。
然而[梁思成]不知道,中國共產黨師承[列寧]那一套專政思想與唯命是從的制度,掌權者不容許旁人指指點點說三道四。起先他就在北京城市規劃問題上碰壁,為了保留古城牆以及新建樓館造型,與當道看法有異,便遭批判為封建腐朽,逼得要公開自我檢討;後來在文化大革命中,更被安上多項罪名,遭受批鬥、屈辱與禁錮。
一個參與設計國旗、國徽的人,竟然被如此對待,誰不覺得荒謬呢?而[梁思成]和其他眾多生命際遇雷同的人,又給了後人什麼啟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