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觀察日記》 02 covid-19來家裡了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阿,中標了,要隔離!

以為不會被燒的,還是被燒到了,兩位65歲以上的長輩接連確診,各自隔離。
一位隔離日第一天發燒不適,第二天稍稍恢復健康。另一位斷斷續續燒兩三天,伴隨嚴重的咳嗽,又肺部動過兩次手術,聽了不免有些膽顫心驚。

雖然各種「隔離」的方法、資訊每天大量出現在日常生活,但真的發生在家中要執行時,還是有點卡卡的。
  • 日常生活:口罩戴好戴滿,長輩使用各自的餐具晚盤、刷不同餐具的菜瓜布、可能碰處的物品先噴酒再擦拭,衣物、垃圾,全部分開來處理。
  • 飲食營養:三餐營養素均衡肉蛋纖維蔬果、不定時買新鮮蔬果回家,針對咳嗽嚴重的長輩,每天早餐外加一份蜂蜜燉梨子,也送上一些零食包,讓他們無聊時可以嗑嗑零食。
突如其來的考驗
視訊確診、通報、拿抗病毒藥物,該安排的都安排好,就在以為一切上軌道之時,長輩居隔第四天下午,覺得自己的喉嚨有點發腫!難道?!先按兵不動先觀察好了,思考等下煮飯與送餐的流程。

接著,高齡93歲的阿嬤突然身體出現莫名症狀,叫我過去,急忙上前詢問狀況,經對談確認後,發現他除生理上的不適反應、邏輯不定時混亂,症狀發作時口齒會越來越不狀清晰,一度要送急診,但幾分鐘過去後,又恢復正常,我也只能錄幾個片段供就醫時參考。
詢問阿嬤立刻就醫的意願,也將阿嬤的狀況跟隔離中的兒媳(對,就是我爸媽)討論,他們都決定再觀察,或許明早再去醫院掛號,我尊重他們的決定。
那年重要的一課
每個人的角色與界線要劃分清楚,誰該做什麼決定,請留給那個人決定。
這是前幾年我學到的很重要的ㄧ課。
我看見自己無意識想救母親、想幫母親的狀態,看見阿嬤無助甚至些微被家族忽視的狀態,因為想幫忙、因為心疼、因為捨不得,不懂得拒絕,幫忙承擔了太多不該由「我」來處理的事,導致長輩們的過度依賴與整個家的角色與情緒失衡。

現在的我知道兒子就是兒子、媳婦就是半個女兒、孫子只是孫子,站好自己的位置、設定界線,大家都意識清楚,將是否即刻送醫的決定權還給阿嬤和他的兒女。
捲土而來的情緒與壓力
這一陣慌亂後,看看時間,快六點了,平時長輩表定5:30開飯,整個來不及,匆匆忙忙的洗菜切菜,一瞬間看見自己的著急、倉促、壓力,那幾年長照黑洞的經歷牽制著我的情緒反射-來不及準時5:30開飯會被罵、父母生病所有事都要我執行與聯繫、把我當成跟阿嬤的溝通橋樑、承擔不屬於我的責任的壓力。

突然一個念頭/聲音:「停 ,做好眼前的事、做好自己的本分就好,別被其他情緒影響、有些決定我可以做,而其他決定是他們自己的選擇。那些都過去了。我只要做好自己就好了

再次深呼吸,食材下鍋燉煮後,最後一次確認阿嬤狀況,在似乎是階段性的發作結束後,他舒服地吹著電風扇睡著了。
回到廚房,盛好兩份晚餐&水果,依照父母的喜好添加調味料,分別送餐。
再次提醒自已,那些愧疚、自責的情緒都不是我的,也不該是我的,只是我與他們間情感的投射與連結,我只是孫子輩,不該過度承擔父母與阿嬤關係。
當你為其他人做決定時,同時也剝奪了他們的角色權利,那些年全家失衡的狀況,就是最好的證明。
阿,這是考試啊,我通過了。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前方200公尺向右轉」,依著導航的指引到了醫院,走過好幾次的路,這片土地對我依舊是陌生的。 先把阿嬤載到門診大門口,請醫院門口的保全和志工阿姨幫忙推來輪椅,協助阿嬤到坐著等待,我把車子開去停好,再走到醫院推著阿嬤就醫。 很多事情可能暫時無解,但千萬不要讓自己變得麻木,千萬不能失去感知的能力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種經驗? 在面對某些狀況時腦袋裡會出現一個責備自己的聲音? 或是自己忍住沒說出口的話語?
【無框行動Circles.Life】 來自新加坡的電信公司、終身不綁約、吃不完還給你 不限時間申辦,全程使用網路完成步驟引導清楚,不用卡時間跑實體門市等待。 sim卡開通之後,透過手機APP可清楚看見自己的方案、目前使用流量、繳款設定、享有優惠等,簡單清楚又直覺的程式
在方格子註冊帳號,還沒來得及把這幾年照護長輩學會的功課整理好, 沒想到自己正式發的第一篇文章居然是網銀開戶的推薦😃 💰將來銀行優惠詳情,開戶拿200N點:https://reurl.cc/A7GdnQ 💰我的邀請碼:SMCYJ ​(讓我賺個小紅包/N點) ​
一直在想該怎麼好好的設定主題方向,那就定為《地球觀察日記》吧,藉由自己深刻親身的觀察與體驗,藉由文字整理日常家庭中那些看不見卻異常糾葛的情感與情緒,若有幸,有那麼一點可以帶來安慰與共鳴,將會是這些
「前方200公尺向右轉」,依著導航的指引到了醫院,走過好幾次的路,這片土地對我依舊是陌生的。 先把阿嬤載到門診大門口,請醫院門口的保全和志工阿姨幫忙推來輪椅,協助阿嬤到坐著等待,我把車子開去停好,再走到醫院推著阿嬤就醫。 很多事情可能暫時無解,但千萬不要讓自己變得麻木,千萬不能失去感知的能力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種經驗? 在面對某些狀況時腦袋裡會出現一個責備自己的聲音? 或是自己忍住沒說出口的話語?
【無框行動Circles.Life】 來自新加坡的電信公司、終身不綁約、吃不完還給你 不限時間申辦,全程使用網路完成步驟引導清楚,不用卡時間跑實體門市等待。 sim卡開通之後,透過手機APP可清楚看見自己的方案、目前使用流量、繳款設定、享有優惠等,簡單清楚又直覺的程式
在方格子註冊帳號,還沒來得及把這幾年照護長輩學會的功課整理好, 沒想到自己正式發的第一篇文章居然是網銀開戶的推薦😃 💰將來銀行優惠詳情,開戶拿200N點:https://reurl.cc/A7GdnQ 💰我的邀請碼:SMCYJ ​(讓我賺個小紅包/N點) ​
一直在想該怎麼好好的設定主題方向,那就定為《地球觀察日記》吧,藉由自己深刻親身的觀察與體驗,藉由文字整理日常家庭中那些看不見卻異常糾葛的情感與情緒,若有幸,有那麼一點可以帶來安慰與共鳴,將會是這些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對於譫妄,有很多不同的說法。有人說是失智的前兆,有人說是電解質不平衡,有人說是麻醉藥未退。以老爸的年紀與狀況,什麼都可能,什麼都佔有百分比。
就在忙碌的工作,似乎是病人告訴我們這個假日是端午節 就在6/4這天,連續三個一起離開了。COVID-19期間 第一個阿嬤,就在家屬前來時,詢問我:請問可以進去看嗎?家屬眼神似乎期待我說好,但依照規定我拒絕了。不過病人病房位於電梯口旁,透過窗戶可以看見,我便帶著家屬前往時,我轉身訊間,聽到啜泣聲。
去年年中是疫情最嚴重的時候,母親節過後,每日確診人數以百為單位往上跳,健身房、運動場、KTV等地方連續好幾個月無法營業,然後開始不用到公司上班了,然後再連去外面都人心惶惶,安養院也是第一個被關閉的場所,因為裡面是長輩居多,一旦有防疫破口,後果不堪設想。 我記得前一次見到她是四月底,待嚴峻的疫情
20240425 弟弟中午來電,與主治醫師確認後,同意以降低風險為優先考量,預計本週將安排留在加護病房,藉以降低感染機率。 雖說對父親來說住在沒有窗戶且與外界隔絕的病房內相對比較不舒適,但與過往轉往普通病房後因持續感染而反覆高燒相比,這絕對是比較好的安排。
Thumbnail
年輕人的心事約莫是薪水太低、房價太高,以及上有父母下有孩子的孝養壓力等等。而老年人的心事跟年輕人的心事互為因果,沒有生產力,帳單幫不上忙,病痛像牽牛花藤綿延不斷,多活一天就多拖累兒女一天。老人心事重重大腦就損傷重重,最後變成憂鬱重重,不僅智力會因此退化,癡呆也很快就報到。 一位八十三歲的老阿嬤
Thumbnail
 我的父母是寫信認識的,所以我想他們在交往的階段,心裡大概都有著巨大的粉紅憧憬,想像浪漫;他們有城鄉差距、不同的家庭環境,媽媽回娘家都要搭上4-5小時車程,因此也只有在放長假時才能回去見家人。   兒時印象外公家只有外公和阿姨與她的小孩,長大以後知道外婆去世、阿姨單親並扶養著小孩,我很喜歡回外公家
Thumbnail
最近,回顧整理過去五年間,2位自己的長輩(93+92歲)在離世前三天之調理/脈診的結果+觀察現再世另位97歲長輩的調理前後的脈診結果,期待幫助更多邁向老後的老人們,能夠擁有一個更安全+喜樂+平安的環境,以致可以有機會“道愛+道謝+道歉=彼此饒恕+恢復和好+重建關係”的機會喔!
Thumbnail
父母有義務扶養我們長大,讓我們接受教育,協助我們進入社會工作。那是父母的義務,我們的義務是在父母年老體衰的時候扶養他們直到生命告終。父母給我們生命,我們用生命養護他們。 有一位老太太跟兒子媳婦同住,無奈婆媳不合,老太太住得不順心,女兒得知母親過得不開心,心中不捨,於是把母親接回家照顧。老太太住
Thumbnail
以前寒暑假,由於父母平常都在外工作,因此午餐都是由阿嬤為我們這群孫子孫女準備。每次用餐後,我們總喜歡和阿嬤聊上幾句才讓她去午休。 有一天,阿嬤告訴我們「我原本打算退休後要去欣賞許多國家的風景,結果才出國一兩次,就被診斷出帕金森氏症,那時候我才58歲。」總是心裡很平靜的阿嬤,突然間顯得有些失落,原以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對於譫妄,有很多不同的說法。有人說是失智的前兆,有人說是電解質不平衡,有人說是麻醉藥未退。以老爸的年紀與狀況,什麼都可能,什麼都佔有百分比。
就在忙碌的工作,似乎是病人告訴我們這個假日是端午節 就在6/4這天,連續三個一起離開了。COVID-19期間 第一個阿嬤,就在家屬前來時,詢問我:請問可以進去看嗎?家屬眼神似乎期待我說好,但依照規定我拒絕了。不過病人病房位於電梯口旁,透過窗戶可以看見,我便帶著家屬前往時,我轉身訊間,聽到啜泣聲。
去年年中是疫情最嚴重的時候,母親節過後,每日確診人數以百為單位往上跳,健身房、運動場、KTV等地方連續好幾個月無法營業,然後開始不用到公司上班了,然後再連去外面都人心惶惶,安養院也是第一個被關閉的場所,因為裡面是長輩居多,一旦有防疫破口,後果不堪設想。 我記得前一次見到她是四月底,待嚴峻的疫情
20240425 弟弟中午來電,與主治醫師確認後,同意以降低風險為優先考量,預計本週將安排留在加護病房,藉以降低感染機率。 雖說對父親來說住在沒有窗戶且與外界隔絕的病房內相對比較不舒適,但與過往轉往普通病房後因持續感染而反覆高燒相比,這絕對是比較好的安排。
Thumbnail
年輕人的心事約莫是薪水太低、房價太高,以及上有父母下有孩子的孝養壓力等等。而老年人的心事跟年輕人的心事互為因果,沒有生產力,帳單幫不上忙,病痛像牽牛花藤綿延不斷,多活一天就多拖累兒女一天。老人心事重重大腦就損傷重重,最後變成憂鬱重重,不僅智力會因此退化,癡呆也很快就報到。 一位八十三歲的老阿嬤
Thumbnail
 我的父母是寫信認識的,所以我想他們在交往的階段,心裡大概都有著巨大的粉紅憧憬,想像浪漫;他們有城鄉差距、不同的家庭環境,媽媽回娘家都要搭上4-5小時車程,因此也只有在放長假時才能回去見家人。   兒時印象外公家只有外公和阿姨與她的小孩,長大以後知道外婆去世、阿姨單親並扶養著小孩,我很喜歡回外公家
Thumbnail
最近,回顧整理過去五年間,2位自己的長輩(93+92歲)在離世前三天之調理/脈診的結果+觀察現再世另位97歲長輩的調理前後的脈診結果,期待幫助更多邁向老後的老人們,能夠擁有一個更安全+喜樂+平安的環境,以致可以有機會“道愛+道謝+道歉=彼此饒恕+恢復和好+重建關係”的機會喔!
Thumbnail
父母有義務扶養我們長大,讓我們接受教育,協助我們進入社會工作。那是父母的義務,我們的義務是在父母年老體衰的時候扶養他們直到生命告終。父母給我們生命,我們用生命養護他們。 有一位老太太跟兒子媳婦同住,無奈婆媳不合,老太太住得不順心,女兒得知母親過得不開心,心中不捨,於是把母親接回家照顧。老太太住
Thumbnail
以前寒暑假,由於父母平常都在外工作,因此午餐都是由阿嬤為我們這群孫子孫女準備。每次用餐後,我們總喜歡和阿嬤聊上幾句才讓她去午休。 有一天,阿嬤告訴我們「我原本打算退休後要去欣賞許多國家的風景,結果才出國一兩次,就被診斷出帕金森氏症,那時候我才58歲。」總是心裡很平靜的阿嬤,突然間顯得有些失落,原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