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聽說「學習需要長期積累」,但實際上,我們的大腦卻不總是這麼運作。當看到自己短期內未能達到目標,往往會感到沮喪,覺得自己沒什麼進展。尤其是在語言學習的過程中,當卡在某個瓶頸期,無法突破時,那種焦慮與挫敗感尤為強烈。
「我已經花了這麼多時間,為什麼進步緩慢?」
「怎麼又錯這麼多題,我肯定考不到高分。」
但是行為科學卻不是這樣說的。
《大局思維》(Think Big)的作者葛蕾絲・洛登(Grace Lordan)說道:「相信自己可以改變能力是讓改變發生的關鍵要素。」
葛蕾絲・洛登說的是「自我信念」,這對於在學習陣痛期的人尤其受用。她的建言是:「當你開始動搖、自我信念受到打擊時,花一點時間提醒自己,你現在正在經歷的不安全感是短暫而非永久性的——這麼做會有幫助。」
還有一個我們在學習陣痛期要面對的,就是低落的情緒。
覺得力有未逮?覺得事倍功半?覺得很想放棄?很好!這些通通都是正常的。代表我們沒有處在舒適圈中,而是正在擴大自己的舒適圈。
無論你是正在準備考試、想更上一層樓或是想學會某項技能,葛蕾絲・洛登告訴我們:「提醒自己,你對某個活動產生的情緒是暫時性的,只要你達到一定的熟練程度就會消失。」因為「只要你在任何地方待得夠久,最後一定會產生歸屬感。」
這些思維的練習,對於像我們這樣的「第二外語學習者」很有幫助。尤其在還看不到大幅度成長的爬行階段,光靠意志力「堅持」是不夠的,還需要有「信念」的引導,才不至於浪費太多時間在「自我懷疑」。
語言學習不僅僅是學習一門語言,還關乎到時間分配與思維訓練,放棄之前得想想「半途而廢」的挫敗,是否只會讓自己更相信「我就是半吊子」這樣的認知。
「如果你想被別人視為有特別技能或才幹,那麼自己要負起最大責任。沒有人能(也沒有人會)替你做這件事。沒有人『應該』替你做這件事。」葛蕾絲・洛登的話點醒了我,也中止了我的「自我打擊」。
所以,如果你也在學習的陣痛期,那麼讓我們一起相信,那只是暫時的。
那真的只是,一場午後雷陣雨,雨後,終將天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