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體天法道·王以民為天

閱讀時間約 20 分鐘
不學牆面,蒞事惟煩
——尚書·周官
沒有學問的人,面對牆面也什麼都看不到。這樣的人面對事物,只會填煩增亂。

體天法道,極功全德

嘉祐八年(1063年)三月二十九日,宋仁宗趙禎[zhēn](1010年5月30日-1063年4月30日。北宋第四代皇帝,1022年3月23日-1063年4月30日在位。初名受益,宋真宗的第六子,生母李宸妃)於汴梁皇宮駕崩。
宋仁宗趙禎
邵伯溫(1057年-1134年,字子文,祖籍範陽[河北涿州],洛陽人,為邵雍之子)記載他七歲時,仁宗過世的消息傳到洛陽,城中居民哭泣,連乞丐都哭號不止。
仁宗皇帝嘉祐八年三月二十九日升遐[xiá,遠], 遺詔到洛,伯溫時年七歲,尚記城中軍民以至婦人孺子,朝夕東向號泣,紙煙蔽空,天日無光。時舅氏王元修自京師過洛,為先公言,京師罷市巷哭,數日不 絕,雖乞丐者與小兒,皆焚紙錢哭於大內之前。又有周長孺[rú]都官赴劍州普安知縣,行亂山中,見汲水婦 人,亦載白紙行哭。嗚呼!此所謂百姓如喪考妣[bǐ]者歟?
— — 邵伯溫,邵氏聞見前錄
仁宗之死,能令天下為之哭,不愧後人評價為千古一帝
贊曰:仁宗恭儉仁恕,出於天性,一遇水旱,或密禱禁庭,或跣[xiǎn]立殿下。
有司請以玉清舊地為禦苑[yuàn],帝曰:”吾奉先帝苑囿[yòu],猶以為廣,何以是為?”
燕私常服浣[huàn,洗]濯[zhuó,洗滌],帷[wéi,圍起來作遮擋用的帳子]帟[yì,小帳幕,亦指幄中座上的帳子]衾[qīn,被]裯[dāo,短衣;被單,一說為牀帳],多用繒[zēng,絲織品的總稱]絁[shī,粗綢]。
宮中夜饑,思膳燒羊,戒勿宣索,恐膳夫自此戕[qiāng,殺害]賊物命,以備不時之須。
大辟疑者,皆令上讞[yàn,審判定案],歲常活千馀。
吏部選人,一坐失入死罪,皆終身不遷。每諭輔臣曰:”朕未嘗詈[lì,罵]人以死,況敢濫用辟乎!”
至於夏人犯邊,禦之出境;契丹渝盟,增以歲幣。
在位四十二年之間,吏治若偷惰,而任事衊[miè]殘刻之人;刑法似縱弛,而決獄多平允之士。國未嘗無弊幸,而不足以累治世之體;朝未嘗無小人,而不足以勝善類之氣。君臣上下惻怛[dá,憂傷;畏懼]之心,忠厚之政,有以培壅[yōng,塞]宋三百馀年之基。子孫一矯其所為,馴致於亂。
《傳》曰:”為人君,止於仁。”帝誠無愧焉。
— — 宋史·卷十二 本紀第十二 仁宗
宋史對仁宗的評價非常平實。仁宗的節儉以及對民眾的仁愛,都出於天性。遇到災情,赤腳為民眾禱告。對於刑罰,不忍嚴苛。仁宗的仁慈,時時表現在為對方著想的同理之心。史載仁宗有一次,突然吃到一粒沙子,他趕緊吐出來,還不忘對陪侍的宮女說:“千萬別聲張我曾吃到沙子,這可是死罪啊。”
李燾[tāo](1115年-1184年,字仁甫,號巽岩,眉州丹稜[今屬四川]人,唐初曹王李明之後)以四十年之力,撰成《續資治通鑒長編》九百八十卷,其中記載仁宗的死,是冬天赤腳為民禱告,引起中風(Stroke,是指腦部缺血造成的腦細胞死亡)所致。
大雪,帝在禁庭,跣[xiǎn,光著(腳)]足禱天,及旦而霽[jì,雨後或雪後轉晴]。百官就列,既卷簾,上暴感風眩,冠冕欹側,左右複下簾。
— — 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一百八十二
仁宗的仁德也為敵人所佩服。據說遼道宗遼道宗耶律洪基(1032年9月14日-1101年2月12日。契丹及遼朝第八位皇帝,1055年8月28日-1101年2月12日在位。他是遼興宗的長子,契丹名查剌想知道仁宗的相貌,當看到宋仁宗的畫像時竟然佩服拜曰:“真聖主也。我若生中國,不過與之執鞭捧蓋,為一都虞候耳。”
嘉祐二年秋,北虜求仁皇帝禦容。議者慮有厭勝之術,帝曰:”吾待虜厚,必不然。”
遣禦史中丞張遺之,虜主盛儀衛親出迎,一見驚肅,再拜。語其下曰:”真聖主也。我若生中國,不過與之執鞭捧蓋,為一都虞候耳。”其畏服如此。
— — 邵伯溫,邵氏聞見前錄
時隔6年後,嘉祐二年(1057年),仁宗去世,訃告送到遼國時,耶律洪基再次痛哭,並令以祖宗事仁皇。
仁皇帝崩,遣使訃於契丹,燕境之人無遠近皆聚哭。虜主執使者手號慟[tòng]曰:“四十二年不識兵革矣。”其後北朝葬仁皇帝所賜禦衣,嚴事之,如其祖宗陵墓雲。
— — 邵伯溫,邵氏聞見前錄
趙禎的廟號“仁宗”,為中國历史上第一位獲得此廟號的皇帝。諡號為“神文聖武明孝皇帝”,後追諡“體天法道極功全德神文聖武睿哲明孝皇帝”。
“仁宗”取“仁者聖人”
粵自廟號之建尚矣。惟其历古聖賢之君。莫不極其所以尊明盛德之稱。又或至於代相襲之。夫仁者聖人之盛德。豈獨未有以當之耶。抑當時鴻儒鉅學。乃略於稽求。將天之所啓。期以克配大行之廟乎。詩雲。維天之命。於穆不已。此之謂矣。惟功以創業為祖。德以守成為宗。皆尊尊之大義也。大行皇帝尊諡宜天錫之曰神文聖武明孝皇帝。廟號曰仁宗。
— — 宋大詔令集·卷八

無定志,不折騰

乾興元年(1022年),二月十九日,宋真宗趙恆(968年12月23日-1022年3月23日,原名趙德昌,又曾名趙元休趙元侃。北宋的第三位皇帝,997年5月8日-1022年3月23日在位。他是宋太宗的第三個兒子,登基前曾被封為韓王襄王壽王崩於延慶殿,仁宗即皇帝位。
這一年,英國盎格魯-撒克遜時代最後一位無可爭議的國王哈羅德·戈德溫森(古英語:Harold Godwinson,意為“戈德溫之子哈羅德”;1022年-1066年10月14日。英格蘭國王,1066年1月5日-1066年10月14日在位。又稱哈羅德二世。威塞克斯伯爵戈德溫之子,懺悔者愛德華的王後伊迪絲之兄)出生。哈羅德·戈德溫森矚目的功績就是徹底終結了維京時代。
埃德沃德三世 (Edward the Confessor) ,又稱為懺悔者愛德華(Edward the Confessor;1003年-1066年1月5日,決策無方者埃塞爾雷德與諾曼底的愛瑪之子。是英國的盎格魯-撒克遜王朝君主,1042年6月8日至1066年1月5日在位)去世後,哈羅德二世在和哈拉爾三世(Harald Hardrada,意即“無情者哈拉爾”,又稱哈拉爾·西居爾松,Harald Sigurdsson,是11世紀挪威的國王,1046年-1066年在位)爭奪英格蘭王位的斯坦福橋戰役(Battle of Stamford Bridge)中,於1066年9月25日擊敗維京人,哈拉爾三世戰死。此戰徹底終結了維京時代。
維京時代(Viking Age)是指從8世紀維京人(Vikings,古諾斯語:víkingr,古挪威語:víkingar)入侵西法蘭克王國(今法國)和盎格魯-撒克遜英格蘭(今英國)開始,從歐洲大陸至北極廣闊疆域的侵掠和徵服時期。
維京人的航行與領土

盛世文章

仁宗治世,體恤民情,不亂生政事。凡事都能從對方的立場去考察,而且對反對的意見也特別包容。
嘉祐年間,蘇轍[zhé](1039年3月18日-1112年10月25日,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年自號[yǐng]濱遺老,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蘇洵之子、蘇軾之弟,“唐宋八大家”之一)參加進士考試,在試卷里寫道:“我在路上聽人說,在宮中美女數以千計,終日里歌舞飲酒,紙醉金迷。皇上既不關心老百姓的疾苦,也不跟大臣們商量治國安邦的大計。”
考官們認為蘇轍無中生有、惡意誹謗,仁宗卻說:“朕設立科舉考試,本來就是要歡迎敢言之士。蘇轍一個小官,敢於如此直言,應該特與功名。”
竊聞之道路,陛下自近歲以來,宮中貴姬至以千數,歌舞飲酒,歡樂失節,坐朝不聞咨謨,便殿無所顧問。夫三代之衰,漢唐之季,其所以召亂之由,陛下已知之矣。久而不正,百蠹將由之而出。內則將為蠱惑之所污,以傷和伐性;外則將為請謁之所亂,以敗政害事。婦人之情,無有厭足,迭相誇尚,爭為侈靡,賜予不足以自給,則不憚於受賂賄。賂賄既至,則不憚於私謁。私謁既行,則內外將亂。陛下無謂好色於內而不害外事也。
— — 蘇轍
仁宗一朝,文人輩出。這也是有原因的。文章千古事,最是費銀錢。天下不富,無以養士。但是天下既富,言論不暢,大概只能養奴才,養不出千古才俊。仁宗留名青史的名家有:
柳永(985年-1053年),原名三變,字景莊,後改名,改字耆卿,福建路建寧軍崇安縣人,生於京東路濟州任城縣,排行第七,時人或稱柳七而不直稱其名[3],以屯田員外郎致仕,故又稱柳屯田
範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諡文正,好彈琴,尤其《履霜》一曲,人稱範履霜,蘇州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軍事家、教育家。靖康元年(1127年)二月,追封魏國公。
晏殊[shū](991年-1055年2月27日),字同叔,撫州臨川文港鄉(今南昌進賢縣)人,北宋前期政治家、婉約派詞人,與歐陽修並稱“晏歐”。晏殊是詞人晏幾道父親,世稱晏殊為大晏,晏幾道為小晏。晏殊的詞在北宋時期有承先啓後的重要地位。生平著作豐富,計有文集一百四十卷,多佚散,現存《珠玉詞》一卷傳於世。刪次梁陳以下名臣述作為《集選》一百卷,一說刪並《世說新語》。
歐陽脩(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同“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諡號文忠。籍貫吉州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生於綿州(今四川綿陽)。北宋時期文學家、史學家、政治家。歐陽修本名當作“修”。歐陽修本人則因出於書法美感的考慮,自己署名習慣寫作“歐陽脩”。日本漢學家非常崇尚歐陽修的文章。
江戶時代,伊籐仁齋(日語:いとう じんさい/伊籐 仁斎,1627年8月30日-1705年4月5日)、皆川淇園(日語:みながわ きえん/皆川淇園,1735年1月1日-1807年6月21日)以歐陽修為漢文文章糢範。
蘇洵(1009年5月22日-1066年5月21日),字明允。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是蘇軾和蘇轍的父親,父子三人被稱為“三蘇”,有《嘉祐集》傳世。曾任校書郎、主簿等微官,追贈為光祿寺丞,贈太子太師。
邵雍(1012年1月21日-1077年7月27日[1]),字堯夫,自號安樂先生,人又稱百源先生,諡康節,後世稱邵康節北宋五子(未親炙於孔子,而得以配祀孔廟封號先賢的五位大儒)之一,術士、道士、儒士、儒學家、易學家、思想家、詩人。
周敦頤(1017年-1073年7月24日),原名敦實,字茂叔,後避宋英宗諱,改名敦頤,號濂溪,學者稱濂溪先生。道州營道縣(今湖南道縣)人,北宋官員、學者,是北宋宋明理學理論基礎的創始人之一。周敦頤的主要著作是《通書》、《太極圖說》。其著作《太極圖說》,提出宇宙生成論體系,繼承了《易傳》和部分道家、道教、禪門思想,提出一個簡單而有系統的宇宙構成論。
太極圖說:太極圖
曾鞏(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字子固,建昌南豐(今江西南豐)人,漢族江右民系,北宋散文家,被譽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二十歲時,上書歐陽修並獻《時務策》,得其賞識,成為歐陽修的學生,並稱“歐曾”,自此名揚天下。
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實,號迂叟,通稱司馬相公,陝州夏縣涑水鄉(今山西省夏縣)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西晉安平獻王司馬孚(180年-272年4月3日,字叔達,河內郡溫縣[今河南省焦作市溫縣]人,西晉諸王,司馬懿的三弟。被冊封為安平王,死後諡)的後裔。世稱[sù]水先生,身後稱司馬溫公。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主持編纂了中國历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鐵冠道人。加賜諡號文忠,複追贈太師。有《東坡先生大全集》及《東坡樂府》詞集傳世,宋人王宗稷收其作品,編有《蘇文忠公全集》。唐宋八大家之一。詩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與陸游並稱“蘇陸”,書法名列“蘇、黃、米、蔡”北宋四大書法家(宋四家)之首,其畫則開創了湖州畫派。
蘇轍[zhé](1039年3月18日-1112年10月25日),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年自號潁yǐng濱遺老,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追諡文定。蘇洵之子、蘇軾之弟,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有《欒城集》傳世,包括《後集》、《三集》,共84卷。
黃庭堅(1045年-1105年),字魯直,號山穀道人豫章先生,晚號涪翁,洪州分寧(今江西九江市修水縣)人,亦自稱為南昌人。江西詩派祖師。書法為宋四家之一。黃庭堅與張耒[lěi]、晁補之、秦觀都曾習藝於蘇軾,並稱蘇門四學士。紹興初年,宋高宗追封其為太師、龍圖閣直學士,諡文節
範成大(1126年-1193年),字致能,一字幼元,早年自號此山居士,晚號石湖居士,諡文穆,吳郡(今江蘇蘇州)人,南宋官員、詩人、文學家。
張載(1020年-1077年12月6日),字子厚。北宋陝西鳳翔郿縣(今陝西眉縣)橫渠鎮人,世稱橫渠先生。他是程顥、程頤的表叔,理學家、哲學家。理學關學一派的開創者,也是理學的奠基者之一。和周敦頤、邵雍、程頤、程顥,世稱“北宋五子”,著作《正蒙》是其一生思想的最高總結。
錢乙(1032年-1113年),字仲陽。宋朝鄆州(今山東東平)人,精專兒科。其著作《傷寒論指微》《嬰孺論》等失傳。現僅存《小兒藥證直訣》,本書被稱為“幼科之鼻祖”, 是兒科經典著作。 其成方如六味地黃丸等應用至今。
程顥[hào](1032年-1085年),字伯淳[chún],號明道。世稱明道先生,北宋學者、政治家,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進士,历官鄠[hù]縣主簿、上元縣主簿、澤州晉城令、太子中允、監察禦史、監汝州酒稅、鎮寧軍節度判官、宗寧寺丞等職。後追封“豫國公”,配祀孔廟。程顥與其弟程頤世稱“二程”,共同為宋代理學奠定了基業,創立“新儒學”。
程頤[yí](1033年-1107年),字正叔,北宋河南伊川(今河南省伊川縣)人,世稱伊川先生,北宋理學家,教育家,历官汝州團練推官、西京國子監教授。與其胞兄程顥共創“洛學”,人稱“二程”,為理學奠定了基礎。後追封洛國公,配祀孔廟。程顥、程頤學術思想略有不同,程顥主張“明心見性”,重視“氣”,為學“力行”,影嚮了陸九淵。程頤主張“格物致知”,重視“理”,為學“窮理”,影嚮朱熹。
秦觀(1049年-1100年9月17日),字太虛,改字少游,號邗溝居士淮海先生,揚州高郵(今江蘇高郵)人。為蘇軾門人,與同列史館的黃庭堅、張耒、晁補之並稱“蘇門四學士”。秦觀書、文、詩、詞兼長,尤以詞作確立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天下富足

仁宗在景祐五年(1038年)曾下旨對天下收支進行了一次統計
詔翰林學士承旨王堯臣等較近歲天下財賦出入之數,相參耗登。皇佑元年入一億二千六百二十五萬一千九百六十四,而所出無餘
— — 宋史·食貨志
由此可見宋朝之富,歲入之豐。而更為繁榮的時,仁宗主要收入來源不是農業田賦,而是商業稅收。
在北宋一億貫的財政收入中,田賦折錢頂多是3000萬貫左右(其中實物徵收的米穀2445萬石,折錢徵收部分未知,但數目不會很大),比重大約只占30%;非農業稅的比重高達70%。這是其他任何王朝(晚清除外)都未曾出現的財稅結構。
— — 吳鉤,宋朝的財政收入有多大規糢?,2021年6月22日
柳永作《鶴沖天·黃金榜上》有“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且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傳說柳永本應中舉,但是宋仁宗說“且去淺斟低唱,何要浮名?”,讓柳永落了榜。
仁宗留意儒雅,務本理道,深斥浮艷虛薄之文。初,進士柳三變,好為淫冶謳歌之曲,傳播四方。嘗有《鶴沖天》詞雲:“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 ”及皇帝臨軒放榜,特落之,曰:“且去淺斟低唱,何要浮名!
— — 吳曾,能改齋漫錄·卷十六
由此可見,仁宗不錄柳永不是因為“且去淺斟低唱,何要浮名”,而是因為“好為淫冶謳歌之曲”。不過仁宗心軟,出於對老年考生的同情,特開恩科,對历屆科場沉淪之士的錄取放寬尺度,柳永又得以入仕。景祐元年(1034年)柳永約48歲時科舉及第,被任命為睦州團練推官。也因此,柳永非常愛戴趙禎,作“願歲歲,天仗里常瞻鳳輦”來歌頌他。
禁漏花深,繡工日永,蕙風布暖。變韶景、都門十二,元宵三五,銀蟾光滿。連雲複道淩飛觀。聳皇居麗,嘉氣瑞煙蔥蒨。翠華宵幸,是處層城閬苑。
龍鳳燭、交光星漢。對咫尺鰲山、開羽扇。會樂府、兩籍神仙,梨園四部弦管。向曉色、都人未散。盈萬井、山呼鰲抃。願歲歲,天仗里、常瞻鳳輦。
— — 柳永,傾杯樂·禁漏花深
柳永未當官游历江南,到杭州時,想會見贈資政殿學士、知杭州孫沔(有記載誤做孫和),作《望海潮·東南形勝》請歌女代為引薦。
柳耆[qí]卿與孫相何為布衣交。孫知杭州,門禁甚嚴。耆卿欲見之不得,作《望海潮》詞,往謁[yè]名妓楚楚曰:“欲見孫相,恨無門路。若因府會,願借朱唇歌於孫相公之前。若問誰為此詞,但說柳七。”中秋府會,楚楚宛轉歌之,孫即日迎耆卿預坐。
— — 楊湜,古今詞話
《望海潮》正是描繪了仁宗時,江南杭州的盛景。
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雲樹繞堤沙,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三吳 一作:江吳)
重湖曡巘[yǎn,大山上的小山]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釣叟蓮娃。千騎擁高牙,乘醉聽簫鼓,吟賞煙霞。異日圖將好景,歸去鳳池誇。
— — 柳永,望海潮·東南形勝
旭,2022年8月9日,10月15日修改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行在地獄之上,凝視繁花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體天法道·王以民為天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體天法道·民以食為天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西夏立國·黨項崛起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西夏立國·元昊立夏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西夏立國·三戰立國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西夏立國·慶历和議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慶历新政·真心半解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慶历新政·朋黨之爭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三冗之辨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天道無常惜英宗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法家無法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聖君賢相的賭博·總把新桃換舊符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聖君賢相的賭博·天將生意與人間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聖君賢相的賭博·不畏浮雲遮望眼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聖君賢相的賭博·涿州沙上飲盤桓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聖君賢相的賭博·人生失意無南北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聖君賢相的賭博·肯與君王卷土來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越南立國·城頭變換大王旗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越南立國·立國之戰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知兵止戰,好戰國亡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當初漫留華表語,而今誤我秦樓約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縱被春風吹作雪,絕勝南陌碾成塵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萬竅怒呺風喪我·元祐更化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萬竅怒呺風喪我·風流天子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萬竅怒呺風喪我·唯金不變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萬竅怒呺風喪我·燕雲十六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萬竅怒呺風喪我·盟約如紙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萬竅怒呺風喪我·震懾無聊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萬竅怒呺風喪我·殘陽如血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千波競湧水無心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人情共恨春猶淺,不問寒梅有幾枝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握手更知禪迫遠,隔雲靈鷲碧千尋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拔地萬重清嶂立,懸空千丈素流分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往事悠悠君莫問,回頭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不是攝心除妄想,求真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直至如今千載後


關註我,和我一起看朝陽;分享我,我們就是世界;贊賞我,我們一起榮燿天地
— — 旭,日在九天

人性是如何被淬鍊掉的
avatar-img
26會員
125內容數
曆史中的閃耀時刻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日在九天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日文-原文] 世の中は地獄の上の花見哉 [中文翻譯] 此世 如行在地獄之上 凝視繁花 — — 小林一茶
[日文-原文] 世の中は地獄の上の花見哉 [中文翻譯] 此世 如行在地獄之上 凝視繁花 — — 小林一茶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前言 宋神宗不到二十歲就即帝位了;他有心改變北宋從立國以來,日益積貧、積弱的現象,因此重用王安石實施變法,史稱「熙寧變法」。王安石為人執著,不恤人言,不通人情,在當時就有許多負面批評,然而為了振興北宋王朝,神宗仍然擋住所有批判,執意任用,並全力支持。史載高太后認為王安石在變亂天下,孝心很重的宋神宗
Thumbnail
早上,在公園散步。 邊散步邊胡思亂想。 突然想起很久以前讀過的一篇文章“深慮論”。 正好今天到公園散步,帶著手機。 就用手機,上網查一下,很容易就查到這篇文章。 現在有手機,查詢資料真方便。 這篇文章作者是明代的方孝孺,是他早年的文章。 在明太祖洪武七年(西元1374年)寫的。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北宋時期邵雍的學識淵博和旅行的故事,講述他從書生到睿智的過程,傳達了走出世界,改變自己觀念和思想的重要性。
Thumbnail
李世民連番遭到打擊,終於下定決心爭取天子之位。 同時,齊王李元吉也展開了行動……
Thumbnail
作者 Only 系列文章,【一天一千字,進化每一次】,談論了崇禎皇帝滅亡的故事,他有一句名言,朕非亡國之君,屬下皆是亡國之臣,真的是這樣嗎?身為皇帝不是只有勤奮,最重要的是責任,如果上司不擔責任,下屬全都會是明哲保身之輩,也不擔責任,國家也隨之滅亡,斷送大好江山!
Thumbnail
我們上次看到,由於蘇洵過世,二蘇兄弟不得不再度離開官場,運送父親的靈柩返回蜀地(四川);守孝期滿,二蘇兄弟返回京城,沒想到直接撞上了轟轟烈烈的王安石變法(熙寧二年,1069 年,沒有在開黃腔🥵) 無論從什麼層面看,年僅 20 歲的宋神宗都是個亟思進取的皇帝,他渴望痛擊遼國、西夏,重振大宋基業。打
Thumbnail
雙神會面後,宋神宗立即授王安石翰林學士兼經筵侍講,換句話說,王安石成了皇帝的國政+學術指導教授。 王安石學問豐厚,口才一流,無論宋神宗問什麼問題,王安石都能對答如流且發人深省。沒過多久,宋神宗就對他佩服得五體投地,兩人思想逐漸同步。 宋神宗愈來愈想重用王安石,不只是因為他信奉「安石教」,還因為反
Thumbnail
宋英宗治平年間(1064-1067)蘇軾經歷了兩次打擊:先是髮妻王弗去世,而後是父親蘇洵去世。 宋英宗素來仰慕蘇軾之才,特予禮遇,同意以官船載運蘇軾一家返回蜀地。蘇軾一定想不到,日後政敵竟以此事攻擊他。 蘇軾與弟弟在蜀地守孝,度過平靜的三年,卻在熙寧二年(1069)返回汴京時,直接撞進了「王安石
前首輔方從哲否定弒君,左都御史鄒元標聲援孫慎行,以及兵部尚書黃克纘聲援舊首輔
前言 宋神宗不到二十歲就即帝位了;他有心改變北宋從立國以來,日益積貧、積弱的現象,因此重用王安石實施變法,史稱「熙寧變法」。王安石為人執著,不恤人言,不通人情,在當時就有許多負面批評,然而為了振興北宋王朝,神宗仍然擋住所有批判,執意任用,並全力支持。史載高太后認為王安石在變亂天下,孝心很重的宋神宗
Thumbnail
早上,在公園散步。 邊散步邊胡思亂想。 突然想起很久以前讀過的一篇文章“深慮論”。 正好今天到公園散步,帶著手機。 就用手機,上網查一下,很容易就查到這篇文章。 現在有手機,查詢資料真方便。 這篇文章作者是明代的方孝孺,是他早年的文章。 在明太祖洪武七年(西元1374年)寫的。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北宋時期邵雍的學識淵博和旅行的故事,講述他從書生到睿智的過程,傳達了走出世界,改變自己觀念和思想的重要性。
Thumbnail
李世民連番遭到打擊,終於下定決心爭取天子之位。 同時,齊王李元吉也展開了行動……
Thumbnail
作者 Only 系列文章,【一天一千字,進化每一次】,談論了崇禎皇帝滅亡的故事,他有一句名言,朕非亡國之君,屬下皆是亡國之臣,真的是這樣嗎?身為皇帝不是只有勤奮,最重要的是責任,如果上司不擔責任,下屬全都會是明哲保身之輩,也不擔責任,國家也隨之滅亡,斷送大好江山!
Thumbnail
我們上次看到,由於蘇洵過世,二蘇兄弟不得不再度離開官場,運送父親的靈柩返回蜀地(四川);守孝期滿,二蘇兄弟返回京城,沒想到直接撞上了轟轟烈烈的王安石變法(熙寧二年,1069 年,沒有在開黃腔🥵) 無論從什麼層面看,年僅 20 歲的宋神宗都是個亟思進取的皇帝,他渴望痛擊遼國、西夏,重振大宋基業。打
Thumbnail
雙神會面後,宋神宗立即授王安石翰林學士兼經筵侍講,換句話說,王安石成了皇帝的國政+學術指導教授。 王安石學問豐厚,口才一流,無論宋神宗問什麼問題,王安石都能對答如流且發人深省。沒過多久,宋神宗就對他佩服得五體投地,兩人思想逐漸同步。 宋神宗愈來愈想重用王安石,不只是因為他信奉「安石教」,還因為反
Thumbnail
宋英宗治平年間(1064-1067)蘇軾經歷了兩次打擊:先是髮妻王弗去世,而後是父親蘇洵去世。 宋英宗素來仰慕蘇軾之才,特予禮遇,同意以官船載運蘇軾一家返回蜀地。蘇軾一定想不到,日後政敵竟以此事攻擊他。 蘇軾與弟弟在蜀地守孝,度過平靜的三年,卻在熙寧二年(1069)返回汴京時,直接撞進了「王安石
前首輔方從哲否定弒君,左都御史鄒元標聲援孫慎行,以及兵部尚書黃克纘聲援舊首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