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26|閱讀時間 ‧ 約 6 分鐘

生活|當真相開始褪色《後真相時代》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年代,我們每天經由各種管道接收大量資訊,其中大部分都真假難辨,摻雜著許多假新聞及「另類事實」。真相可以透過各種形式來呈現,我們可以善用真相來號召他人,但有心人士也可以曲解真相來誤導他人。當我們在看新聞、遇到講得天花亂墜的店員,你是否可以辨別其中的真偽?你是否會被誇大的數據或是動人的小故事所打動?
《後真相時代》的作者海特.麥當納在書中自創矛盾真相一詞,泛指那些被有心人士刻意曲解過後的真相,一個矛盾真相好比一張照片,你可以決定要在畫面中呈現哪些東西你可以變換焦距、用閃光燈照亮畫面或刻意減少曝光。相機不會說謊,然而面對同樣的景物,你仍然可以拍出一千張不同的照片。

所謂的矛盾真相

比起明目張膽的謊言,刻意曲解後的真相往往更加危險,因為它不僅更難分辨,還能躲過事實查核中心的狙擊。一組偏頗的事實與遭到誤解的數據,在缺乏正確脈絡的情況下被串聯成一套故事情節。接下來你會發現,片面的數字、故事,都只是其中一些元素。各行各業的溝通老手會利用這些元素,呈現某種世界觀,進而塑造世界的樣貌。
「真像是一面破碎成無數片的鏡子,每個人都認為自己那一小塊碎片就是全部。」-理查.伯頓,《天道頌》
我們每個人都透過不同的濾鏡看世界,這些濾鏡多半是我們聽過、讀過的不同真相所構成。無論是否刻意為之,他人的言論或作為都會引導我們對真相的詮釋或觀看角度。

真相是如何被扭曲的

一、複雜性
當我們從單一且狹隘的消息來源了解時事,我們傾向去找那些會贊同自己的朋友談論各種議題。這種確認偏誤十分常見,遇上反駁個人信念的想法或資料時,我們往往會下意識將他們過濾掉或不予理會。一旦要處理重大議題時,面對他人精挑細選的說詞,我們往往都缺乏抵抗能力,而且通常只願聽取其中一小部分。
方法1.省略
有心人士通常會隱瞞一些重要真相,甚至扭曲現實。這在現實生活中很常見,銀行提供一系列基金方案,理財專員卻只對外宣傳表現最好的其中幾支。食品包裝業者對外宣稱自己用健康食材,卻在包裝背面不顯眼的角落,用細小字樣印上其他不健康的成分。
方法2.關聯
當誤導者採用關聯戰術,就能營造出一種足以誤導他人的印象,彷彿幾個不同真相之間真有某種意味深長的連結,而實際上這種連結根本不存在。這種方法在選舉時屢見不顯,如某陣營想要抹黑對方候選人,但候選人本身不存在任何問題時,一旦他身邊的人存在任何爭議,就會被拿來大做文章。雖然這件事和候選人並無關係,但往往還是會受其牽連。
二、數字
相較文字,數字能夠以更清晰的方式,幫助我們了解周邊的世界。光憑一張圖表,就能衡量事物、測量變化,甚至用寥寥數語來描述一個宇宙。數字是一個舉世皆通的語言,問題在於有太多人誤解數字的涵義,我們在各行各業中都能看到矛盾真相強行利用數字的現象
方法3.選擇有用的數字
2017年川普告訴國會,「目前有九千四百萬美國人不在勞動市場上」,他帶給觀眾的印象是,這些人全部都是非自願性失業者。而事實上這項由美國統計局所公布的數字,不僅包含退休人士及自願失業者,也把所有十六歲學生也算了進去。真正的失業人口,甚至不到川普所引用數字的十分之一。
方法4.讓數字看起來大一點或小一點
政治人物和記者深諳此道,當他們為了讓某樣東西看起來比較便宜或昂貴一點,也可能把那樣東西變成某種毫無關聯的計價單位
有一個數字主導了整個英國脫歐的公投結果,就是「英國每周奉送三億五千萬英鎊給歐盟」。另外留歐派也端出另一項數據,稱「英國選擇脫歐後,每年每戶將損失四千三百英鎊。」兩方陣營深知數字的影響力之大,所以各自搬出極具煽動力的數據,試圖誤導英國民眾。
方法5.隱瞞趨勢或誇大趨勢
在圖表方面,可以藉由調整圖表的刻度,或調整座標軸的起始刻度來轉換真相的面貌。只要把數據繪製在合意的座標軸上,呈現下降趨勢的曲線就會變得扁平,原本微不足道的成長也能變得饒富意義。
比如說某項數據從15,134增加至15,326,即使只增加了1%,仍然可以15,000為y軸的起始刻度,讓這項成長在圖表上像是了不起的成就。在投資人說明會上,為了掩飾產品銷售欠佳的事實,可以把銷售量繪製成累計圖表(呈現出至今為止的銷售量,不僅僅是該年度銷售量),以避免尷尬。累計圖表有個絕妙好處,就是圖中的曲線永遠都不會走下坡。
我們測量世界的方式,決定了我們如何理解世界;而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見解,又回反過來影響我們的行為與態度。

真相鑑別指南

  • 在面對任何重要議題時,都要多方考量不同面向,並廣泛尋求各種平衡觀點。
  • 當別人試圖說服你相信某個數字或某個觀念時,你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他的話重新解讀,結合相關脈絡,轉換成更發人深省的真相
  • 確定你用的是最相關的數據,而且比較的對象是同類型的人事物。

真相檢核表

在做重大決策時可以來先思考以下這幾個問題:
  1. 他們用證據來支持自己的敘述了嗎?那些證據可靠嗎?
  2. 他們可能省略了哪些事實或脈絡?
  3. 這段敘述的立論根據,是關於道德、吸引力或金錢價值的主觀判斷嗎?
  4. 我是否受對方選用的名稱或煽情小故事影響了?
每天都有各種資訊向我們湧來,我們必須具備篩選真相的能力,政治人物、廣告公司、新聞記者、社運人士,這些人都可能誤導我們,所以在做重大決策時,不妨自己多一點時間去思考,並且對於接收的資訊如何塑造自己的心態,也要提高警覺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