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與洗煉之沒事找「恃」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老子說:「不爭,莫能與之爭。」

我說,不爭有兩種。
一者,有能而不爭。
二者,無能而不爭。

前者需要深厚修為,有能而不爭;後者“無能而不爭”,算“自知之明”!

人都好顯示剛強不輸,而好強易引來紛爭,如今才真正體認到老子的「示弱」之義。

那天和網友有點小爭論,今天在路上有一位行動不便的人經過我面前,他走路很慢,很慢 ..
看著他,然而我心裡感到些領悟 ..
因為他顯示是「弱者」,“不能爭”,也沒有攻擊性。
正因為他「不爭」,所以我們也不會跟他爭,反而還會讓他先。

人常示弱,藏起鋒芒,
會被看扁?還是獲得更多友善?
或者是示弱的技巧和方式呢?

「不言」也屬不爭,但有時也會掉入一種“自我認知”的迷思。
「言」不一定是爭,亦是道理的淬煉,自我認知的洗煉; 不同智慧的衝擊,會讓最終的真理浮現。
阿 .. 前提是不同的——「智慧」。

【被看扁,我不難過,難過的是 .. 那是事實!】

怕是我真的“沒有料”!(有料哪怕被看扁。)

不爭,也要有實力、有料。
「有實力的不爭,感覺上也比較“爽”,無所謂(畏)!因為有底氣、“踏實”,不必跟你爭。」
所以我說,真正的難過的不是「看扁」,而是自身的實力。

若沒有「實力」,仗「恃」可以彌補。

雖人各有長,但所長總是不多,甚至 .. 好像也沒什麼「長」!對阿,好像也沒什麼過人之處,說我。
不管怎麼說啦,趕快找到適合自己「恃」,它可以是來自自身或是身外,一個你可以憑藉、倚靠的能力或物質或資源或 .. 。

【去找去想去經營去得到,那個「恃」,那個自己的「恃」。】

有「恃」最美,有恃是人生最美好的事、最美好的活著。
它是你的後盾,它是你的無後顧之憂,它是你面對前面一切所有的自信與自然、自若。

雖說如此,說真的,我一直沒找到過我的「恃」,苟安的一日一月一年過 .. ,既不出生富貴又無所學歷,職無所就,技無所長,雖有未雨綢繆之心卻無綢繆之志。

結論,真糟糕!

avatar-img
15會員
276內容數
何謂「純」? 單一。 何謂「雜」? 綜多「單一」。 【雜一而純】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雜一而純 的其他內容
「人人平等」這是一句當代天大的謊言和笑話。
「人人平等」這是一句當代天大的謊言和笑話。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一個性格不好的人把所有的快樂都看成不快樂,好比美酒在充滿膽汁的口中也會變苦一樣。
Thumbnail
當人活得其所,在其肉身,不做損毀身體之事,在其心念,不受紛雜訊息污染,身體強健、心靈開闊,一念一動,沉穩內斂、渾厚有力,卻是量力而行、不虛妄,因合度而與道合,即使身死,意識仍在道中。
Thumbnail
最近重讀孫子兵法,在在提醒筆者,古今中外皆適用,擁有優良的人格以及紮實的實力才是王道。 這兩者缺一不可,如同任督二脈般,如果少了一樣就無法讓你當戰場上的常勝將軍,而失敗只是遲早的事。 要保持常勝,提高自己「人格素質」,「充實自己實力」才是真格的,唯有「真誠以待」才能天長地久的保你順遂。
在人生中,遇到不同層次的人是很常見的事情。有時候,我們可能會因為意見不合而陷入爭辯之中,但是《道德經》卻提醒我們:“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這句話告訴我們,真正有智慧的人不會花時間去和他人爭辯。 諸葛亮是個善於辯論的智者,但他卻認為“大辯不辯”。這是什麼意思呢?有時候,面對一些人
說文:「外得於人。內得於己也。」段注:「此當依小徐通論作內得於己、外得於人。內得於己,謂身心所自得也;外得於人,謂惠澤使人得之也。俗字叚德為之。」因此,當老子之時,其所用之「德」應為「悳」。 上悳 「上悳不悳,是以有悳;下悳不失悳,是以無悳。上悳無為而無以為也;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也;上義為之而有以
Thumbnail
安住好自己的心,如天地般無私的愛養萬物,如水般不爭的來行”善”的真諦,如此才能真正親近萬物,成為萬物之所需,善助對方的同時成就自己的價值。而其中”不爭”的意涵,則是道裡最關鍵的特性之一。如何做到不爭呢?老子在本章以負面表述的方式,說明人在求道、學習、處事的過程,人心容易掉入”爭”的情境。
Thumbnail
老子說:「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但,不爭不是躺平啃老,是精進自己,不再與人爭論是非對錯。 不論是家庭工作,很多時候事緩則圓,不決定也是一種決定。當下若有情緒,任何決定都是錯。 經典中一段記載,引人深思。 「世尊,你如何渡過(輪迴的)暴流呢? 「朋友,不滯留也不掙扎,我便渡過暴流。
Thumbnail
一個性格不好的人把所有的快樂都看成不快樂,好比美酒在充滿膽汁的口中也會變苦一樣。
Thumbnail
當人活得其所,在其肉身,不做損毀身體之事,在其心念,不受紛雜訊息污染,身體強健、心靈開闊,一念一動,沉穩內斂、渾厚有力,卻是量力而行、不虛妄,因合度而與道合,即使身死,意識仍在道中。
Thumbnail
最近重讀孫子兵法,在在提醒筆者,古今中外皆適用,擁有優良的人格以及紮實的實力才是王道。 這兩者缺一不可,如同任督二脈般,如果少了一樣就無法讓你當戰場上的常勝將軍,而失敗只是遲早的事。 要保持常勝,提高自己「人格素質」,「充實自己實力」才是真格的,唯有「真誠以待」才能天長地久的保你順遂。
在人生中,遇到不同層次的人是很常見的事情。有時候,我們可能會因為意見不合而陷入爭辯之中,但是《道德經》卻提醒我們:“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這句話告訴我們,真正有智慧的人不會花時間去和他人爭辯。 諸葛亮是個善於辯論的智者,但他卻認為“大辯不辯”。這是什麼意思呢?有時候,面對一些人
說文:「外得於人。內得於己也。」段注:「此當依小徐通論作內得於己、外得於人。內得於己,謂身心所自得也;外得於人,謂惠澤使人得之也。俗字叚德為之。」因此,當老子之時,其所用之「德」應為「悳」。 上悳 「上悳不悳,是以有悳;下悳不失悳,是以無悳。上悳無為而無以為也;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也;上義為之而有以
Thumbnail
安住好自己的心,如天地般無私的愛養萬物,如水般不爭的來行”善”的真諦,如此才能真正親近萬物,成為萬物之所需,善助對方的同時成就自己的價值。而其中”不爭”的意涵,則是道裡最關鍵的特性之一。如何做到不爭呢?老子在本章以負面表述的方式,說明人在求道、學習、處事的過程,人心容易掉入”爭”的情境。
Thumbnail
老子說:「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但,不爭不是躺平啃老,是精進自己,不再與人爭論是非對錯。 不論是家庭工作,很多時候事緩則圓,不決定也是一種決定。當下若有情緒,任何決定都是錯。 經典中一段記載,引人深思。 「世尊,你如何渡過(輪迴的)暴流呢? 「朋友,不滯留也不掙扎,我便渡過暴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