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06|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俄烏戰爭檢討(1)

這幾周要來談一下,打了大半年的俄烏戰爭,究竟有多少可以檢討的地方。不說總檢討,是因為可能幾十年後才能窺得全貌,故只談談當前可以確定的。
先從小的概念開始,再一路擴及到大的好了,不然一下子大格局下去又要被罵。雖說先講小的也會被罵啦……
編:最後還是要被罵啦(無誤)
編:最後還是要被罵啦(無誤)

能攻能守,戰車的時代並未過去
第一,戰車非常有用。
因為俄軍戰車損毀太多,導致一時之間戰車無用論沸沸揚揚,不過看戰場上的損失,戰車多半在開放空間被毀。因為烏軍的反戰車武器,如標槍飛彈,需要拉開一定距離,跟戰車處在開闊地較有用,當俄軍進入城鎮後,還不如傳統方式,如從高處使用RPG開罐頭。
換句話說這是另一種倖存者偏誤,沒有被反戰車飛彈擊毀的多數戰車,依賴掩體與城鎮掩護,可以發揮很大效能。而因為我們看到被毀的戰果,影像上大多是單兵使用反戰車飛彈,導致一般民眾有認知上的偏誤。
戰車在開闊地,具有保護步兵的功能,可以越野進攻,大幅增加作戰彈性。戰爭初期,俄軍就處在這種情況,資源尚稱豐厚時,可以迅速躍進,也就是因為這樣才會成為反戰車飛彈的戰果。烏克蘭非常清楚,俄軍有部分制空權,導致己方砲兵跟防空飛彈運作很困難,所以把自己的戰車躲到固定掩體跟城鎮中,利用地形地貌掩護,才使得俄軍無法進攻這類水泥叢林。
這表示戰車在進攻跟防守都有很大作用,問題是怎麼去用。

俄國兵力不足以速攻,內部壓力又不容緩打
戰爭到了第二階段,烏東方面就常看到俄軍戰車大舉進攻被毀,說穿了就是強攻同樣有裝甲、反裝甲單位駐守的烏軍陣地,或是沒有清理烏克蘭砲兵前就進攻所致。看來軍方不笨,但政治壓力太大,導致必須速攻,這是另外一回事。
就一些影片來看,烏軍應該是利用戰車駐守在城鎮中掩體多的地方,用火網交叉掩護,然後步兵在外圍使用反戰車飛彈狙擊落單的俄軍裝甲。俄軍在可以集結大部隊進攻的地方可以收到不小戰果,而在孤軍深入處會被各個擊破,就又回到老問題:
「兵力不足」
筆者不清楚烏克蘭裝甲部隊駐守時,跟進攻俄軍的比例要到幾比幾,目前沒有可信資料。但就大地圖的整個戰勢看來,沒有到3、4倍以上,俄軍強攻似乎沒成功過。反倒是單獨使用一隻裝甲BTG(編按:營級戰術群,由砲兵、裝甲車、步兵、防空連等組成的聯合機動部隊)進攻,撤退時損失慘重。
這或許間接暗示我們,攻下一座城鎮,根據其房屋地理散佈狀況,進攻方要採取多方進攻,讓守軍疲於奔命,再逐步收縮包圍網才合理。而在烏克蘭東部,不管俄軍或是烏軍,對於大型城鎮的攻守,都給人一種力不從心的感覺。
這或許另一個層面告訴我們,步兵數量還是非常重要的,可以使用火力涵蓋一個城鎮,但你始終都要有人進去。守軍要守住每一個點,也得要花相當多的人力。

步兵始終重要,足以決定戰線推進快慢
第二,步兵依然重要。
JOJO的奇妙冒險第30集(荒木飛呂彥,東立,2005。)
步兵的重要性在防守時再明顯不過,但對於進攻方來講同樣重要,不只一次俄軍側面補給線被偷襲,都是欠缺步兵保護側翼的原因。這在進攻城鎮時特別明顯,俄軍裝甲可以長驅直入,在烏軍防守稀薄之處如熱刀切奶油,但只要遇到少量烏軍裝甲,配合一定數量步兵,就可以有效遲滯大部隊的前進。
而就算在前線,距離補給點較近的俄軍,想攻下重要城鎮依然困難,尤其是烏軍長年準備的地方,往往要付出更多犧牲才可以。
這裡又是另一個倖存者偏誤,為何克里米亞往赫爾松方向的俄軍,進展如此順利,而烏東後來即便集結大部隊卻沒有?
來源:維基百科
很可能是烏克蘭有做好完善民防準備,以及習慣城鎮戰的部隊都在東邊的緣故,導致南方遇到俄軍裝甲主力突穿後,就算步兵前進緩慢,烏克蘭依然回防不及。不僅僅是經驗,數量更是絕對不足,直到聶伯河阻礙了俄軍補給後,才確實的擋下。

烏克蘭的高素質步兵,平衡了數量劣勢
而這在第二階段戰役開始後,步兵素質對於雙方來說,也越來越明顯。
首先,烏克蘭進入動員,守軍的數量大幅擴增,而軍人素質也上升。因為連高學歷的烏克蘭人都參軍了,這在西方培訓新聞可以看出,高素質的烏克蘭軍人,使用武器上手極快。更重要的是,基層軍官素質提高,都能對國家整體戰略有清晰的認識,自然在前線戰術可以臨機應變。
相反的,俄軍初期部隊素質高,但越打越少。後來補充的兵源,素質只有越來越低,聰明人能跑都跑,前線士官兵對戰爭目標的理解越來越模糊,只能聽從上面指揮,欠缺靈活度。
一來一往,攻守易位,毫不意外。
而以上兩個因素合起來,可以發現步兵在知道有戰車伴隨下,戰鬥的意願會提高。而戰車知道側翼有步兵守護下,也較願意正面迎戰。而統整起來就是,兵力數量絕對有差,寡兵雖不能說必敗無疑,但會大幅限縮戰術層面的運用,導致戰鬥方式被預期,難以獲得戰果。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