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佛.眾生,三無差別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真心:如來藏—始覺\
同源於「本覺」:心.佛.眾生無差別
圓覺:佛地—究竟覺/
天台謂之「三法妙」。密教之「三昧耶戒」,以此三平等為體。夫佛與眾生因果相違,而心則通於因果。
陳士濱<《華嚴經》「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華嚴經》卷52〈如來出現品〉:「如來成正覺時,於其身中普見一切眾生成正覺,乃至普見一切眾生入涅槃,皆同一性,所謂……無相性、無盡性、無生性、無滅性、無我性……。」《華嚴經》卷40〈普賢行願品〉:「若諸菩薩,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屬於眾生,若無眾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華嚴經》卷54〈離世間品〉:「我當知一切法皆是佛法,隨眾生心,為其演說,悉令開悟。」《維摩詰經》卷1〈佛國品〉:「眾生之類是菩薩佛土。所以者何?菩薩隨所化眾生而取佛土,隨所 調伏眾生而取佛土,隨諸眾生應以何國入佛智慧而取佛土……菩薩如是,為成就眾生故,願取佛國,願取佛國者,非於空也。」《父子合集經》卷20〈淨飯王信解品〉:「一切諸法皆是佛法。……眾生不住顛倒見 者,即是佛也!」《圓覺經》卷1:「眾生本來成佛,生死、涅槃猶如昨夢。…..當知生死及與涅槃,無起、無滅、無來、無去。」《金光明經文句》卷 5〈釋四天王品〉:「又《淨度三昧 》云:眾生亦度佛。若無機感,佛不出世,亦不能得成三菩提。出世菩提皆由眾生。」唐.澄觀《華嚴經疏》卷 21:「心佛與眾生,體性皆無盡,以妄體本真,故亦無盡。是以如來不斷性惡,亦猶闡提不斷性善。」唐.李通玄(635~730)《新華嚴經論》:「佛心、眾生心、自心,總為一心、一性、一法界、一智慧,始成信故。」明.覺連《銷釋金剛經科儀.會要.註解 》卷 7:「諸佛心內所含以眾生所具之心,與諸佛所證菩提,本來無別。諸佛成道,即眾生成道。以眾生不曾在諸佛心外,故時時成道,此乃心佛眾生,同一體也」。
明.楊卓【佛學次第.統編】:體性,一切平等,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是為大乘之人所諦信。言三無差別者,《華嚴經疏》謂心佛眾生,雖在因在果,迷悟不同。然其理性所具,本來平等,初無有異。故經云:「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一、心無差別:謂一念心體,凡聖不二,具足十界十如是等法,而與諸佛眾生,性原平等,初無有異,故經云:「遊心法界如虛空,則知諸佛之境界。」二、佛無差別:謂十方諸佛,了悟十界十如是等法,而成正覺,即是悟本心之所具,亦是悟眾生之所迷。迷悟雖殊,其體不二,故《法華經》云:「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三、眾生無差別:謂九界眾生,各具十界十如是等法,而與佛之所悟,本心所具之法,其體不二。故《涅槃經》云:「一切眾生即是佛。」
印光法師<教觀綱宗.釋義紀.重刻序>:教海汪洋,莫測深廣,不有指歸,則茫無所趣。故陳隋智者大師,以五時八教,判釋如來一代所說之法,具顯如來出世本懷,唯欲一切眾生同成覺道。但以機器不一,故復隨順機宜,循循善誘,為實施權,以接引之。待其既得權益,則開權顯實,同歸秘藏,方知「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佛如眾生如,一如無二如」之所以然。
1.本無差而成差
本無差:一直明無差,體無差,心佛眾生同一無生真理故。相無差,心佛眾生同一幻化故。用無差,心佛眾生皆知飢來喫飯困來眠故。 二對顯無差,心-生佛對顯同,心是生佛之體,生佛是心之相,相不在體外,故性相不二。佛心-生心對顯同,佛心悟,生心迷,迷悟雖別,而心實無二。心-佛對顯同,人是覺人,心是覺心,故心佛不二。生-佛對顯同,佛是眾生所成,故佛即眾生,眾生是未成之佛,故眾生即佛。心-眾生對顯同,離心無眾生,離眾生無心。
而成差:心差:心體有迷悟不同。心相有染淨不同。心用有有為無為不同。 佛差:佛者,覺也。對心,覺有邪正偏圓。對佛,唯一圓覺。對眾生,有邪正偏而不圓。 眾生差:諸趣受生,而非者,眾生眾生也。諸趣受生,而能頓現者,佛亦眾生也。《起信論》云:心.意.意識轉,故名曰眾生。則心亦眾生也。
2.由差而成無差
差,如上成差中說,不出有惑.無惑.及善業.惡業所成。無差 ,則迷悟.染淨.有為無為.邪正.偏圓.不.心.意.意識,皆以對待而顯。此對待又依聖教量,用分別比量智而知。若以真空絕相觀.無分別智參之.念之.觀之,久之照破「對待之法.皆無自性」,無性之性,即是實性。悟此實性,於十界依正.一切差別對待法中,能於其中,隨拈一法,無非法界,法界之內,無法不具。一法為主,餘法為伴,法法為主,法法為伴,一切差別而成無差矣。
慶案:心.佛.眾生:念佛人「機法」二信,重點在「生、佛」之相應一體,而略過「自觀其心」(以愚惡「凡夫」自居,不修戒定慧及懺悔、斷惑……等「聖道」法),日常行為任性而作,相較於傳統(止觀)學人,或較不擅於「自省、自評」其身口意之善、惡,及對他人之影響,並由此自覺而施以對治與改進。這種偏重可有其方便、亦有其缺失。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21世紀的淨土宗--回歸"善導"系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佛經、祖語:宗派「祖師」與「依法不依人」
    No. 1164-A 靈峰蕅益大師選定《淨土十要》/佛陀教育基金會印贈本 蕅益大師《淨土十要》問答.擷錄/蕅益智旭/編,門人成時/評點節要
    蓮池大師<普勸念佛文>釋義,唐湘清[1] 前言:明代高僧蓮池大師,是佛教淨土宗第八代祖師,曾著〈普勸念佛文〉,勸導世界上所有的人,不分富貴貧賤,不分男女老幼,不分才智庸愚,大家一起念南無阿彌陀佛。為什麼人人都應念佛? 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有什麼益處呢?原來阿彌陀佛是無量光明無量壽命的大覺清淨心,
    《大般涅槃經》卷31說「定、不定」業: 一切作業,有輕有重,輕重二業,復各有二:一者決定,二者不決定。善男子!或有人言:『惡業無果,若言惡業定有果者,云何氣噓旃陀羅而得生天?鴦掘摩羅得解脫果?』以是義故,當知作業有定得果、不定得果。我為除斷如是邪見,故於經中說如是語,一切作業無不得果。「善男子!
    景德傳燈錄》卷四/32祖弘忍大師五世旁出/第二世/前嵩嶽慧安國師法嗣:嵩嶽元珪禪師( 644—716 ),伊闕(河南洛陽市南)人也,姓李氏。幼歲出家,唐永淳二年,受具戒隷閑居寺,習毘尼,無解。後謁安國師,印以真宗,頓悟玄旨,遂卜廬於嶽之龐塢。一日有異人者,峨冠袴褶而至,從者極多,輕步舒徐,稱謁大師
    《佛說摩訶衍寶嚴經》:菩薩摩訶薩成就三十二法,得稱菩薩
    佛經、祖語:宗派「祖師」與「依法不依人」
    No. 1164-A 靈峰蕅益大師選定《淨土十要》/佛陀教育基金會印贈本 蕅益大師《淨土十要》問答.擷錄/蕅益智旭/編,門人成時/評點節要
    蓮池大師<普勸念佛文>釋義,唐湘清[1] 前言:明代高僧蓮池大師,是佛教淨土宗第八代祖師,曾著〈普勸念佛文〉,勸導世界上所有的人,不分富貴貧賤,不分男女老幼,不分才智庸愚,大家一起念南無阿彌陀佛。為什麼人人都應念佛? 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有什麼益處呢?原來阿彌陀佛是無量光明無量壽命的大覺清淨心,
    《大般涅槃經》卷31說「定、不定」業: 一切作業,有輕有重,輕重二業,復各有二:一者決定,二者不決定。善男子!或有人言:『惡業無果,若言惡業定有果者,云何氣噓旃陀羅而得生天?鴦掘摩羅得解脫果?』以是義故,當知作業有定得果、不定得果。我為除斷如是邪見,故於經中說如是語,一切作業無不得果。「善男子!
    景德傳燈錄》卷四/32祖弘忍大師五世旁出/第二世/前嵩嶽慧安國師法嗣:嵩嶽元珪禪師( 644—716 ),伊闕(河南洛陽市南)人也,姓李氏。幼歲出家,唐永淳二年,受具戒隷閑居寺,習毘尼,無解。後謁安國師,印以真宗,頓悟玄旨,遂卜廬於嶽之龐塢。一日有異人者,峨冠袴褶而至,從者極多,輕步舒徐,稱謁大師
    《佛說摩訶衍寶嚴經》:菩薩摩訶薩成就三十二法,得稱菩薩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彼,云何,世尊!菩薩乘發行,住應?云何修行應?云何心降伏應?」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所緣境」就是「方法」,譬如念佛的人,佛號就是所緣境;參話頭的人,話頭就是所緣境;數息的人,數數就是所緣境;修不淨觀的人,不淨的境,即不淨的身體,就是所緣境。緣一境,然後繼續不斷地修,這與《佛遺教經》的「制之一處,無事不辦」完全相同;也就是心繫於一境,就能夠入定,入定而能夠產生三昧,從三昧而得智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經文: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導讀: 【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為何有過去、現在和未來?凡夫心行之處,住色聲香味觸法
    Thumbnail
    ※經文: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導讀: 【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六祖壇經.疑問品第三》云:「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如來有肉眼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導讀:【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金剛經》前半段經文闡述「緣起性空」的義理,世俗諦緣生,救度諸眾生,勝義諦性空,實無
    Thumbnail
    阿彌陀佛的心是什麼樣的心?「同地水火風」就是四大皆空。佛心清淨,一塵不染,跟虛空一樣,沒有分別。佛的心,真心,真心離念,沒有妄念。凡是有念頭,那個心就不是真心就是妄心。佛心清淨像大地一樣荷負萬物,像水一樣滋長萬物,像火一樣成熟萬物,像風一樣吹拂萬物,像虛空一樣包容萬物,沒有賢、劣、親、疏的分別執著。
    Thumbnail
    【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初解:平等如夢幻,不起凡聖見,一切善惡都莫思量,如是離於相,則法體清淨。淨信眾生,生實想,外離一切相,「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是諸眾生,持戒修福,戒定具足,能發慧覺,得人無我、法無我之慧,人法俱空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彼,云何,世尊!菩薩乘發行,住應?云何修行應?云何心降伏應?」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所緣境」就是「方法」,譬如念佛的人,佛號就是所緣境;參話頭的人,話頭就是所緣境;數息的人,數數就是所緣境;修不淨觀的人,不淨的境,即不淨的身體,就是所緣境。緣一境,然後繼續不斷地修,這與《佛遺教經》的「制之一處,無事不辦」完全相同;也就是心繫於一境,就能夠入定,入定而能夠產生三昧,從三昧而得智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經文: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導讀: 【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為何有過去、現在和未來?凡夫心行之處,住色聲香味觸法
    Thumbnail
    ※經文: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導讀: 【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六祖壇經.疑問品第三》云:「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如來有肉眼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導讀:【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金剛經》前半段經文闡述「緣起性空」的義理,世俗諦緣生,救度諸眾生,勝義諦性空,實無
    Thumbnail
    阿彌陀佛的心是什麼樣的心?「同地水火風」就是四大皆空。佛心清淨,一塵不染,跟虛空一樣,沒有分別。佛的心,真心,真心離念,沒有妄念。凡是有念頭,那個心就不是真心就是妄心。佛心清淨像大地一樣荷負萬物,像水一樣滋長萬物,像火一樣成熟萬物,像風一樣吹拂萬物,像虛空一樣包容萬物,沒有賢、劣、親、疏的分別執著。
    Thumbnail
    【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初解:平等如夢幻,不起凡聖見,一切善惡都莫思量,如是離於相,則法體清淨。淨信眾生,生實想,外離一切相,「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是諸眾生,持戒修福,戒定具足,能發慧覺,得人無我、法無我之慧,人法俱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