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哪裡是用聽的?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從上述兩個版本的《The Sound of Silence》可以發現 Simon & Garfunkel 的紐約中央公園側錄的影帶(1981)並沒有這麼強烈的鏡頭語言,或者你可以說,畫面看起來挺單調且無聊,只是透過鏡頭記錄演唱會。然而,在王晰、李琦、鞠红川,三人所演唱的版本中,畫面的飽和度、畫質都比 Simon & Garfunkel 的側錄高出許多。當然,也多了許多以視覺為重的鏡頭語言。
從畫面一開始鏡頭由遠處開始逐漸向舞台中央拉近,接連兩個蒙太奇帶出背後的演奏團隊,最後三位歌手以淡入(fade in)粉墨登場;其中,不乏出現同一位歌手以不同角度拍攝剪接,以淡入與淡出(fade in & fade out)拼接成演唱片段。
在以下鏡頭焦距的漸變可以發現由左至右逐漸清晰(來源:YouTube)
(來源:YouTube)
(來源:YouTube)
三位歌手以拼接的特效同時登場(來源:YouTube)
這些只是出現在主角的鏡頭,該片段同時也有分配鏡頭給場外的觀眾。從 0:47 開始,畫面開始捕捉到後台歌手聽得如痴如醉的神情,甚至露出驚嘆裡夾雜佩服的眼神。
0:47 捕捉到後台歌手聽得如痴如醉的神情(來源:YouTube)
1:16 捕捉到後台歌手聽得如痴如醉的神情(來源:YouTube)
試想一個問題就好:這樣的畫面細膩度是如何可能的?
從媒介的角度切入,也許能發現箇中的原理。
同樣是聽音樂,在現場聽跟在網路上聽有什麼不一樣嗎?我們首先最能察覺到的便是場域的不同。在現場聽音樂極度容易受到空間的牽製,如同管絃樂就是必須在音樂廳內演奏,若是搬出室外,樂曲演奏的震撼度反而會因為空間的開放性而下降。然而,同樣的樂曲若是搬到網路上,空間的臨場感反而因此消失了,只剩下電腦的外接音響或是手機的藍芽耳機。換言之,網路無法複製音樂廳這個場域的空間感,不過,網路能做到的反而是鏡頭語言的疊加
事實上,從音樂廳過渡到網路,音樂的內容從聽覺主導走向視覺主導。音樂就是在聽覺過渡到視覺的環節上,讓音樂本身不只用耳朵聽還要用眼睛看。那麼,這樣的差異又是如何可能的?我認為導演吳念真給出了精湛的回答
眼睛沒有特寫,鏡頭才有特寫。
Photo by Danny Howe on Unsplash
讓我們想像一件事:
現在你正坐在台下,前台是你最喜歡的歌手,你可以怎麼做讓自己看得更清楚或聽得更清楚呢?
很簡單,站起來靠近台前就好了。可是,為甚麼你會想這麼做呢?在移動的過程中可以發現,為了讓自己更接近台前,身體的移動是必然會發生的。因為我們的眼睛和耳朵都是鑲嵌在身體上,想要讓視覺和聽覺獲得更好的體驗(特寫),只好移動這具載體,也就是我們的身體。因此,在移動的過程中也產生了參與感
但是,對於鏡頭而言卻不是如此運作。為了捕捉最好的畫面和音質,錄影和收音經常是分開運作的。以上述歌手的例子來說,你可以想像,自己仍坐在原地;但是眼睛和耳朵雙雙脫離了你的身體,去幫你找到最佳的閱聽距離;在分離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發現原先身體移動所帶來的參與感消失了,轉而由攝影鏡頭、錄音設備代勞。因此,我們不難想像,若是一段從頭到尾都沒有剪輯的錄像,沒要多久就會讓人覺得無趣,彷彿身體欲求的參與感無法藉由鏡頭來達成。而最常大量調和視覺和聽覺的媒介便是電影。
以 2014 的電影《進擊的鼓手》(Whiplash)為例。這一部同樣也是音樂為主題的電影,大量使用畫面剪接、局部特寫來呈現演奏時的緊張與沉浸。
在《進擊的鼓手》中大量使用局部特寫的鏡頭,如:樂手演奏樂器的畫面(來源:電影劇照)
在《進擊的鼓手》中大量使用局部特寫的鏡頭,如:樂手演奏樂器的畫面(來源:電影劇照)
在《進擊的鼓手》中大量使用局部特寫的鏡頭,如:樂手演奏樂器的畫面(來源:電影劇照)
在《進擊的鼓手》中大量使用局部特寫的鏡頭,如:樂手演奏樂器的畫面(來源:電影劇照)
與樂器高度搭配的樂譜特寫(來源:電影劇照)
與樂器高度搭配的樂譜特寫(來源:電影劇照)
與樂器高度搭配的樂譜特寫(來源:電影劇照)
與樂器高度搭配的樂譜特寫(來源:電影劇照)
《進擊的鼓手》高度使用鏡頭語言的疊加,Zoom in/Zoom out(鏡頭的焦距縮放); Dolly in/Dolly out(機位的軌道移動); 近景、特寫、大特寫的交錯使用。透過鏡頭反而能在音樂裡創造視覺的刺激,讓電影中所有演奏的片段成了視覺和聽覺上的雙重饗宴。同樣的技術也被大量應用在網路上的音樂 MV 裡,如:韓劇《機智醫生生活》的演員翻唱 It’s my life 的影片可以窺見《進擊的鼓手》的鏡頭應用。
《機智醫生生活》的演員翻唱 MV 可以窺見《進擊的鼓手》的鏡頭應用(來源:YouTube)
《機智醫生生活》的演員翻唱 MV 可以窺見《進擊的鼓手》的鏡頭應用(來源:YouTube)
《機智醫生生活》的演員翻唱 MV 可以窺見《進擊的鼓手》的鏡頭應用(來源:YouTube)
《機智醫生生活》的演員翻唱 MV 可以窺見《進擊的鼓手》的鏡頭應用(來源:YouTube)
人物除了特寫鏡頭,翻唱 MV 多次使用傾斜的鏡位創造緊張感(來源:YouTube)
人物除了特寫鏡頭,翻唱 MV 多次使用傾斜的鏡位創造緊張感(來源:YouTube)
人物除了特寫鏡頭,翻唱 MV 多次使用傾斜的鏡位創造緊張感(來源:YouTube)
人物除了特寫鏡頭,翻唱 MV 多次使用傾斜的鏡位創造緊張感(來源:YouTube)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96會員
216內容數
從物理到電機工程再轉到資訊傳播,最後落腳在社會學。衣櫃拿來當書櫃擺的人。我常在媒介生態學、傳播理論、社會學、心理學、哲學游移;期盼有天無產階級可以推倒資本主義的高牆的兼職家教。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社會人的哲學沉思 的其他內容
我們似乎卻很少想到保護貼正是中介了我們與螢幕的連結。螢幕投射給我們的內容,全部都會經過保護貼的「詮釋」才會傳送至我們的眼睛。
那天,阿嬤口中那個不存在的妹妹拿走了鑰匙,阿嬤那天顯得十分著急,三番兩次地詢問我之外,也坐立難安地一直在客廳來回走動。
我認為這是 TFT 難能可貴的特質,永遠相信每一位夥伴的無限可能;即使我只是個暑期實習生,我也能站在眾人面前倡議我認為很重要的事。
正因為我不為什麼而來 我才能迎接每個時刻的到來
我傾向認為所有人都曾是教育不平等的受害者。若你認為自己不是,那麼你真的足夠幸運才能這麼想。
全世界的監視器安裝的位置出奇的一致,皆是裝在電線杆上或是大樓建築物的外牆上,而監視器安裝的位置也是常人的視線難以觸擊的高度。
我們似乎卻很少想到保護貼正是中介了我們與螢幕的連結。螢幕投射給我們的內容,全部都會經過保護貼的「詮釋」才會傳送至我們的眼睛。
那天,阿嬤口中那個不存在的妹妹拿走了鑰匙,阿嬤那天顯得十分著急,三番兩次地詢問我之外,也坐立難安地一直在客廳來回走動。
我認為這是 TFT 難能可貴的特質,永遠相信每一位夥伴的無限可能;即使我只是個暑期實習生,我也能站在眾人面前倡議我認為很重要的事。
正因為我不為什麼而來 我才能迎接每個時刻的到來
我傾向認為所有人都曾是教育不平等的受害者。若你認為自己不是,那麼你真的足夠幸運才能這麼想。
全世界的監視器安裝的位置出奇的一致,皆是裝在電線杆上或是大樓建築物的外牆上,而監視器安裝的位置也是常人的視線難以觸擊的高度。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是一張乘載「音樂語言」的重量級作品,透過楊乃文串接了過去這些樂團共同偏愛的音樂,同時也證明了台灣這塊土地上早已新生出一批樂音,正灌輸給新聽眾。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D6VHwqrXLE要我學這首歌,我今天第一次聽。 仔細想想,這現場臨場感,具有震憾。 不過,這首歌,根本在飊高音。 除非,對〝喉腔共鳴〞有把握。 (搞清楚,這首歌的key,高到爆,比〝一生托給一個人〞還要高。) 知道我
Thumbnail
音樂會中的導聆讓聽眾更快了解曲目內容和情緒張力,對於比賽曲和藝術性較高的曲目尤其重要。透過導聆,聽眾更融入樂曲,也是一種社會教育。
Thumbnail
不知道其他人是比較喜歡聽流行歌曲,還是古典音樂、輕音樂? 以前十幾二十歲時喜歡看連續劇,片頭片尾曲常是當紅女歌手主唱,自然帶動專輯銷售量,我也是因為這樣,才會喜歡某些歌手和歌曲。 但不知從甚麼時候起,我開始喜歡聽沒有歌詞的輕音樂,古典音樂還未必聽的來,要看有沒有耳緣,所以我也沒有對音樂家有甚麼研
Thumbnail
大約是在十多年以前,在公共電視台看了一個節目,裡面出現了一個音樂指揮家。在節目影片中有一段,是這名指揮家在翻閱一本厚厚的交響樂譜,隨後出現了他自己的旁白,大意是說當他看著樂譜的時候,他的腦海中會自動地出現各種樂器的聲音——它們依照樂譜裡的順序自動出現,開始交互起落、有強有弱,最後
Thumbnail
在聲音後製業界,不論是配樂家或是音效師,很多人都有蒐集聲音的習慣,蒐集聲音就像攝影師一樣,大家都想捕捉到一些特別的當下,而這些靠自己採集到的聲音,也是非常好用的作曲、或聲音設計素材哦。
Thumbnail
  我們有多久沒有買實體專輯?多久沒有從頭到尾聽完一張專輯?在串流音樂當道的今天,音樂類型與選擇越來越多元,甚至人人都可以當歌手、都能自行上傳影音。但音樂之於生活似乎永遠是次要的,邊開車邊聽、邊上班邊聽、邊打掃邊聽、邊做模型邊聽、邊畫圖邊聽或邊運動邊聽,在生活中什麼時候音樂會成為主要的呢?就
Thumbnail
音樂人常說,「音樂」本身就是一種語言。有許多音樂人雖語言互不相通,卻能透過音樂本身進行交流、理解彼此,並且達致更深的契合。
Thumbnail
我必須說這是聲生不息這季至今我最愛的一個舞台。 周深一開口的前兩句,先是驚艷,然後就是無法言喻的感動。讓也是重度聽障,配戴助聽器的我,從頭到尾聽得無法停住淚水。 那撼動靈魂的聲波如漣漪陣陣外擴,又因彼此觸及而緩緩收攏,滌蕩著人間的美好,折射出無際瀲灩。
Thumbnail
文創音樂會 去藝廊參加文創音樂會,現場一位盲人歌唱家讓人非常感動。他一直在鼓勵大家,即使看不到,也要正向思考。這樣的人實在很難得。反觀我們,有大多時候是用眼睛看,然後立即做出反應,沒有思考事情的原委,而造成一些不必要的困擾或傷害?其實這些都是可以避免的。所以,人總要正向思考,即使面對困難,或者很明
Thumbnail
這是一張乘載「音樂語言」的重量級作品,透過楊乃文串接了過去這些樂團共同偏愛的音樂,同時也證明了台灣這塊土地上早已新生出一批樂音,正灌輸給新聽眾。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D6VHwqrXLE要我學這首歌,我今天第一次聽。 仔細想想,這現場臨場感,具有震憾。 不過,這首歌,根本在飊高音。 除非,對〝喉腔共鳴〞有把握。 (搞清楚,這首歌的key,高到爆,比〝一生托給一個人〞還要高。) 知道我
Thumbnail
音樂會中的導聆讓聽眾更快了解曲目內容和情緒張力,對於比賽曲和藝術性較高的曲目尤其重要。透過導聆,聽眾更融入樂曲,也是一種社會教育。
Thumbnail
不知道其他人是比較喜歡聽流行歌曲,還是古典音樂、輕音樂? 以前十幾二十歲時喜歡看連續劇,片頭片尾曲常是當紅女歌手主唱,自然帶動專輯銷售量,我也是因為這樣,才會喜歡某些歌手和歌曲。 但不知從甚麼時候起,我開始喜歡聽沒有歌詞的輕音樂,古典音樂還未必聽的來,要看有沒有耳緣,所以我也沒有對音樂家有甚麼研
Thumbnail
大約是在十多年以前,在公共電視台看了一個節目,裡面出現了一個音樂指揮家。在節目影片中有一段,是這名指揮家在翻閱一本厚厚的交響樂譜,隨後出現了他自己的旁白,大意是說當他看著樂譜的時候,他的腦海中會自動地出現各種樂器的聲音——它們依照樂譜裡的順序自動出現,開始交互起落、有強有弱,最後
Thumbnail
在聲音後製業界,不論是配樂家或是音效師,很多人都有蒐集聲音的習慣,蒐集聲音就像攝影師一樣,大家都想捕捉到一些特別的當下,而這些靠自己採集到的聲音,也是非常好用的作曲、或聲音設計素材哦。
Thumbnail
  我們有多久沒有買實體專輯?多久沒有從頭到尾聽完一張專輯?在串流音樂當道的今天,音樂類型與選擇越來越多元,甚至人人都可以當歌手、都能自行上傳影音。但音樂之於生活似乎永遠是次要的,邊開車邊聽、邊上班邊聽、邊打掃邊聽、邊做模型邊聽、邊畫圖邊聽或邊運動邊聽,在生活中什麼時候音樂會成為主要的呢?就
Thumbnail
音樂人常說,「音樂」本身就是一種語言。有許多音樂人雖語言互不相通,卻能透過音樂本身進行交流、理解彼此,並且達致更深的契合。
Thumbnail
我必須說這是聲生不息這季至今我最愛的一個舞台。 周深一開口的前兩句,先是驚艷,然後就是無法言喻的感動。讓也是重度聽障,配戴助聽器的我,從頭到尾聽得無法停住淚水。 那撼動靈魂的聲波如漣漪陣陣外擴,又因彼此觸及而緩緩收攏,滌蕩著人間的美好,折射出無際瀲灩。
Thumbnail
文創音樂會 去藝廊參加文創音樂會,現場一位盲人歌唱家讓人非常感動。他一直在鼓勵大家,即使看不到,也要正向思考。這樣的人實在很難得。反觀我們,有大多時候是用眼睛看,然後立即做出反應,沒有思考事情的原委,而造成一些不必要的困擾或傷害?其實這些都是可以避免的。所以,人總要正向思考,即使面對困難,或者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