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要打孩子?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在一個社團看到關於打小孩的管教方式討論,底下一堆爸媽大喊「不打是要我怎麼教小孩?」看得我膽顫心驚。
我自己沒有小孩,只能用在教育現場看到的各種小孩面向和自己從小的經驗來思考這件事。這篇沒有要站在對立面,也沒有要提倡完全不能打孩子,只是想對於這個議題提出一些不同的切入點和思考空間。

不打孩子就不能教小孩?

也許打孩子有它的成效。但不打孩子的話,能不能用其它的方式教呢?我相信是有的,只是很花時間,也很花心力,可能是打孩子的好幾倍以上。
換句話說,身為一個忙碌的大人,每天要處理這麼多事,有沒有可能對於孩子的管教上,有時候會選擇走捷徑?
用比較有效率的方法不是不行,但也在告訴孩子,大人現在對我沒輒了,用打人的方式會比較快結束這一回合。

打孩子只是為了要處罰他?

生活壓力會影響一個人處理事情的方式。我在教育現場也的確發現,經濟弱勢家庭打孩子的比例會偏高。我爸以前經濟壓力很大的時候也會這樣,如果用比例原則來看,他打小孩常常「不成比例」,而且會打到停不下來。
其實過多的暴力,就已經不是教育了,只是自己當下的情緒需要有個出口。

孩子可以從中學到什麼?

也許打孩子會讓他們學到這件事千萬不能做,但他們也可能學到:暴力可以是一種解決事情的方式。
也許有人會說,我打完都會教他,但孩子有自己的思考能力和方式,我們本來就無法控制他只能從中學到好的,而不是學到壞的。
我的觀察是,頃向打孩子的家庭,小孩在情緒的穩定度會明顯偏低,也比較容易跟同儕有肢體衝突,或是有身體界限模糊的情況。比如在跟同儕互動時,他們習慣「手來腳來」,喜歡用拍打的方式吸引人注意或與人互動。
換句話說,肢體或甚至是肢體暴力,很容易被複製在孩子自己的人際關係中,影響他們人我的界線,也影響他們看待和處理人際問題的方式。

我小時候還不是常被打,還不是活得好好的?

真的很常聽到人家講這句話,這時候只想回他說:你看過四樓的天堂嗎?
心裡的傷身體會記住。」請不要以為你現在好好的,其實很多人內心的受傷小孩一直都沒有復原,這些受傷的部份在長年的壓抑下被合理化,又再繼續製造出更多受傷的靈魂。
我從小生活在高張力的家庭,幸好是女兒的關係,我爸比較少打我,但我弟就沒那麼幸運。
不過,因為長年在大吼大叫,暴力的環境下生活,我很容易受到驚嚇;小時候覺得自己比較沒膽,但長大後發現這個症狀好像沒好過,只要周圍的人稍微大聲,我還是像個驚弓之鳥,很容易被嚇到。
我弟就比較慘,一直到現在二十幾年過去了,只要一講到當年被毒打的經驗,還是歴歷在目,彷彿再重新體驗一次創傷。
我很想對那些曾經一路被打長大並感覺相當自豪的人說,有沒有被打和能不能好好長大,不一定有因果關係。也許父母的管教讓你成材,但你對於你自己的人生,也一定是投入了相當的努力,請不要忽略肯定自己。
討論父母管教是否過當,有時很令人痛心。大部份的人傾向不去看背後的原因,因為那是我們最愛的父母,選擇合理化父母的行為和自己所承受的對待,會比較不難過一點。
最後,也想請大家持續保持對暴力的敏感度及警覺心,也許是發生在別人的家庭,但如果感覺不對勁,請一定要通報。
願天下孩子,皆能無傷長大。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1會員
107內容數
教育界像是個粉筆堆成的象牙塔,圈子裡的我還在適應,希望能在完全融入前,留下一點自己的看法和教學觀察紀錄,怕自己以後忘記。有可能一直都是心靈上的圈外人,不過也沒關係啦!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陳踢娜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從上個月開始,我每個禮拜三中午的午休的時段會空出來,幫兩個學生補救英文字母和拼音。這兩個學生,一個是願意學,但基礎不好,一個是基礎不好,家境也不好。
通常我在上完課程的一個小進度後,下一堂課的開頭會用問答的方式來做個複習,不過我的某一個任教班有個小小的特色,就是很喜歡用相反的答案回答我。
雙語教育是教育圈最近的熱門話題。講到雙語,大家最先擔心的是雙語教育實施下去會造成學生程度落差更大,以及雙語師資專業度的問題。
又到了家長選學校的時候了,不管是國小升國中,國中升高中,都是很重要的選擇,決定往後的三年要在哪一種環境下度過。身為一個國中教師,以自己的觀察來提供兩個可能會被忽略的思考切入點。 學校是不是有過多的宣傳? 小校一定比較好嗎?
前一陣子有一個北一女中學霸申請上耶魯大學的故事,本來寫這篇文章的原作者可能是想讓大家把重點放在這個女孩從小沒補習,一路都念公立學校,靠熱愛閱讀申請上名校的勵志過程。
在偏鄉三年,雖不算向下札根,但對於偏鄉的困境倒是深有體會。偏鄉學校除了先天不良,更嚴重的是後天失調,加深輔導工作的推動的難度。
從上個月開始,我每個禮拜三中午的午休的時段會空出來,幫兩個學生補救英文字母和拼音。這兩個學生,一個是願意學,但基礎不好,一個是基礎不好,家境也不好。
通常我在上完課程的一個小進度後,下一堂課的開頭會用問答的方式來做個複習,不過我的某一個任教班有個小小的特色,就是很喜歡用相反的答案回答我。
雙語教育是教育圈最近的熱門話題。講到雙語,大家最先擔心的是雙語教育實施下去會造成學生程度落差更大,以及雙語師資專業度的問題。
又到了家長選學校的時候了,不管是國小升國中,國中升高中,都是很重要的選擇,決定往後的三年要在哪一種環境下度過。身為一個國中教師,以自己的觀察來提供兩個可能會被忽略的思考切入點。 學校是不是有過多的宣傳? 小校一定比較好嗎?
前一陣子有一個北一女中學霸申請上耶魯大學的故事,本來寫這篇文章的原作者可能是想讓大家把重點放在這個女孩從小沒補習,一路都念公立學校,靠熱愛閱讀申請上名校的勵志過程。
在偏鄉三年,雖不算向下札根,但對於偏鄉的困境倒是深有體會。偏鄉學校除了先天不良,更嚴重的是後天失調,加深輔導工作的推動的難度。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常說,生養容易、教養難。養孩子如此,奉養父母也是如此。大人從小接受打罵教育,很容易複制上一代的教養方式教小孩,成績不好就打,不打不成器,打痛了自然會怕,就會認真念書。有些小孩確實怕打,打疼了就會認真念書,那是孺子可教也,念得來。有些小孩怕打,卻怎麼也念不來,就算往死裡打也是一樣沒有好成績。 有
Thumbnail
不打罵不威脅恐嚇利誘羞辱小孩,那是要怎麼教小孩啊? 剛開始帶親子共學團體的時候,時不時就會有團員這樣問。 於是我去找《父母效能訓練》,找《非暴力溝通》的書來跟他們一起讀,協助父母(照顧者)增能,就是說,這個世界上除了打罵威脅恐嚇利誘羞辱之外,還是有其他方式可以「教」小孩的,如果真的很想教的話..
Thumbnail
兩歲的小小孩,因為語言發展尚未成熟,無法拿捏身體的協調性,社會化也較不足,與外界的互動還不夠,尚處於「自我中心」發展階段。文章提供了父母應對小孩打人行為的方式,建議利用模擬遊戲與情緒卡等方式來理解小孩的想法和情緒,並引導小孩找出打人行為背後的真正意涵,以及替代行為的方式。
Thumbnail
這本書重點內容包括父母教育方法、重要觀念以及如何影響孩子大腦發展。本書認為打屁股不能改善孩子行為,並提供更好管教方式,推薦父母、師長或教育學者閱讀。
孩子約三歲開始 我和先生開始面臨到孩子各式各樣的情緒爆走 我逐漸懷疑人生 心想著這不是我要的親子關係 自以為教養方式"不打孩子" 選擇用罰站、斥喝、講道理、冷處理、鼓勵是對的 殊不知過了一年多 已經耗掉我家親子間不知多少的親密關係
Thumbnail
「昨天我在我小孩面前崩潰大叫了,我也不想這樣,小孩到了三多歲什麼都不要,爸媽的話都不聽,想要的東西不給他就大吵大鬧,難道是我不會教嗎?真的心好累....」 如果小孩很難教,那就改變我們的「教法」。 教養不能用「蠻力」
Thumbnail
我看到我朋友看到小孩打架,想抓著看得到玩具處理一下,讓我想到我之前跟老公的討論… 之前姊姊會很用力地推倒弟弟,搶走玩具,或是很用力打他 我有一次很用力地捏我家姊姊之後,我覺得後悔,跟老公討論 他說,「你想想他們這麼信任你,這麼愛你,他們每次都相信你不會傷害他們」 我心裡OS:
我的父執輩都是日本教育走過來的,所以隨手就是一個巴掌、抽出皮帶就鞭,真的是涼伴干絲,小菜一碟。但是我非常厭惡這樣的行為。我到今天都還看不起毆打或欺負無還手能力的人,何況是小孩,有些還是至親? 記得大女兒上學時,老師問我,可以適度的處罰嗎?我回家想了很久,直接寄了一封信給老師。如果我的小孩有危及到生
Thumbnail
如果是兩個不學好的叛逆孩子互毆造成其中一人往生,社會輿論多半不會在意,因為社會眼光會認為兩個家庭都有問題,無法判斷誰是誰非。甚至會有網友認為,家長不教只好讓社會來教。 如果是品學兼優的孩子被惡少打死,那又是另一種輿論,全台灣都跟著受害者家屬心痛。說穿了,打人跟被打的都只是孩子,是什麼樣的家庭環
Thumbnail
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其實無論是孩子或是家長,彼此都正在經歷一場學習之旅。 而在教養的過程中,我們時常會看到一個狀況: 許多人直覺認為應建立一套獎懲分明的機制,才能夠形塑孩子的正向性格,但在對孩子進行懲罰後,卻發現他開始對你感到害怕,不僅見到你就緊張,甚至開始迴避你。親子之間好像生疏了。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常說,生養容易、教養難。養孩子如此,奉養父母也是如此。大人從小接受打罵教育,很容易複制上一代的教養方式教小孩,成績不好就打,不打不成器,打痛了自然會怕,就會認真念書。有些小孩確實怕打,打疼了就會認真念書,那是孺子可教也,念得來。有些小孩怕打,卻怎麼也念不來,就算往死裡打也是一樣沒有好成績。 有
Thumbnail
不打罵不威脅恐嚇利誘羞辱小孩,那是要怎麼教小孩啊? 剛開始帶親子共學團體的時候,時不時就會有團員這樣問。 於是我去找《父母效能訓練》,找《非暴力溝通》的書來跟他們一起讀,協助父母(照顧者)增能,就是說,這個世界上除了打罵威脅恐嚇利誘羞辱之外,還是有其他方式可以「教」小孩的,如果真的很想教的話..
Thumbnail
兩歲的小小孩,因為語言發展尚未成熟,無法拿捏身體的協調性,社會化也較不足,與外界的互動還不夠,尚處於「自我中心」發展階段。文章提供了父母應對小孩打人行為的方式,建議利用模擬遊戲與情緒卡等方式來理解小孩的想法和情緒,並引導小孩找出打人行為背後的真正意涵,以及替代行為的方式。
Thumbnail
這本書重點內容包括父母教育方法、重要觀念以及如何影響孩子大腦發展。本書認為打屁股不能改善孩子行為,並提供更好管教方式,推薦父母、師長或教育學者閱讀。
孩子約三歲開始 我和先生開始面臨到孩子各式各樣的情緒爆走 我逐漸懷疑人生 心想著這不是我要的親子關係 自以為教養方式"不打孩子" 選擇用罰站、斥喝、講道理、冷處理、鼓勵是對的 殊不知過了一年多 已經耗掉我家親子間不知多少的親密關係
Thumbnail
「昨天我在我小孩面前崩潰大叫了,我也不想這樣,小孩到了三多歲什麼都不要,爸媽的話都不聽,想要的東西不給他就大吵大鬧,難道是我不會教嗎?真的心好累....」 如果小孩很難教,那就改變我們的「教法」。 教養不能用「蠻力」
Thumbnail
我看到我朋友看到小孩打架,想抓著看得到玩具處理一下,讓我想到我之前跟老公的討論… 之前姊姊會很用力地推倒弟弟,搶走玩具,或是很用力打他 我有一次很用力地捏我家姊姊之後,我覺得後悔,跟老公討論 他說,「你想想他們這麼信任你,這麼愛你,他們每次都相信你不會傷害他們」 我心裡OS:
我的父執輩都是日本教育走過來的,所以隨手就是一個巴掌、抽出皮帶就鞭,真的是涼伴干絲,小菜一碟。但是我非常厭惡這樣的行為。我到今天都還看不起毆打或欺負無還手能力的人,何況是小孩,有些還是至親? 記得大女兒上學時,老師問我,可以適度的處罰嗎?我回家想了很久,直接寄了一封信給老師。如果我的小孩有危及到生
Thumbnail
如果是兩個不學好的叛逆孩子互毆造成其中一人往生,社會輿論多半不會在意,因為社會眼光會認為兩個家庭都有問題,無法判斷誰是誰非。甚至會有網友認為,家長不教只好讓社會來教。 如果是品學兼優的孩子被惡少打死,那又是另一種輿論,全台灣都跟著受害者家屬心痛。說穿了,打人跟被打的都只是孩子,是什麼樣的家庭環
Thumbnail
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其實無論是孩子或是家長,彼此都正在經歷一場學習之旅。 而在教養的過程中,我們時常會看到一個狀況: 許多人直覺認為應建立一套獎懲分明的機制,才能夠形塑孩子的正向性格,但在對孩子進行懲罰後,卻發現他開始對你感到害怕,不僅見到你就緊張,甚至開始迴避你。親子之間好像生疏了。